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代以来,海南琼海市潭门镇就流传着一本航海手册——《更路簿》。从古至今,在南海一带闯荡的几乎都是潭门人,而潭门人出海,世代都依靠这本手册来导航,它记载了南海的200余条航行线路,以及岛礁、珊瑚礁、风力、水流等信息,是一本详尽的南海地理百科全书。
《更路簿》中的“更”指古时的计时单位,“更路”是定位海上航线的一种方式,包括时间、航向和里程。书中的每条更路都标注了起止点、针位(即航向)和更数,航海者综合考虑海水流向、流速、风向、所需时间等,即可把握既定目标。
《更路簿》现存12种版本,其中的差异主要缘自因海洋地理变化而进行的更新,对应今天的航海地图,人们可以对南海诸岛的分布进行三维想象【具体指什么?】。不过,《更路簿》有自己的“密码”,外人很难看懂,因此被称为“南海天书”。首先,“潭门老渔民口中的南海岛礁传统地名命名方法很多,有的按照岛屿上的所见所闻来命名,比如用渔获的多少、种类来命名岛礁名称。”各个岛礁、暗沙、暗滩的形態会用圈、门(孔)、屿(峙)、线、塘等来表示;此外,其中标注的岛、礁、沙的名称,用的都是海南本地的方言俗语,比如赵述岛称“船舰”,永兴岛称“猫注”,金银岛称“尾屿”,甘泉岛称“圆屿”,羚羊礁称“筐仔”等。
陈在清是潭门的一位老船长,1992年他曾与被称为“南沙考古第一人”的王恒杰教授(1932—1996,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同行,按照《更路簿》中记载的路线,一路航行到了曾母暗沙。这次航行是一次重要的南沙考古行动,发现了许多历史上中国渔民使用过的器具,其中包括一根清代佛山出产的铸有“大清广造”字样的铁锚。
关于这次航行,王恒杰教授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我于1992年5月15日登上一艘79吨渔船,随着马达声,驶入烟波浩渺的南海。经两天两夜的航行,即望见一个航标,船长讲,那就是北礁了。北礁实际是一个由珊瑚构成的大环礁,潮退全部露出水面,远看外为一圈礁石,中为一浅水塘,故而古称南海诸岛礁为‘石塘’。古文献称西沙为‘千里石塘’,称南沙为‘万里石塘’也就缘此而来。北礁是从大陆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必经之路,礁石涨潮时虽没于水中,但极浅,故航船误触礁者甚多。过去渔民从那里打捞到大批铜锭、石雕佛像、陶瓷器及铜币等。我曾在潭门一位干部家中见到一件青瓷洗,系南朝遗物。我们过北礁又航行大半天,进到晋卿岛,值风暴骤起,即依岛避风。此后又经过4天3夜的航行,进到永登暗沙,我国的干贝多产于此……潜水员于水下发现了半显露于礁砂内的一堆碎陶片,这是一件沉落的碎陶瓮,瓮为桔黄色,上面礁砂斑斑,为小口大腹,肩有四系,全然是唐代遗物,系盛水器。它同海南陵水各县所出陶瓮几乎如出一人之手。”
近些年,西沙又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西沙群岛的历史越来越具体、清晰:从先秦时代开始,南海群岛即是中原王朝遥远的海疆;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此海域;清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曾率伏波、广金、琛航三舰巡视西沙群岛,测绘地图,调查资源,并为所到岛礁中的15座命名、立碑。
2012年,在西沙的水下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宋、元、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大量清代晚期的石质建筑构件等物品。经过对瓷器器形、釉色、纹饰等特征的考证,确认这批瓷器是出自泉州,主要产自德化、安溪窑场,也有南安等地窑场的产品。
2015年,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和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找到200多件清代中期的石质建筑构件和石雕件,据推测是移居海外的先民从国内订购的,计划用来在移居地修建庙宇和房舍,后因船只失事被遗留海底。永乐群岛的银屿岛,以岛上经常能拾获银子而得名,据说这是因为此处有清末的沉船,岛上还留有两根被冲上岸的浮木,被认为是制作船体的木条。
此次我们前往【补充目标或目的地】采访,在【补充具体航线或海域】航行时偶遇一艘双层木船,几百年前,这种船是在南海进行捕捞、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刻它突然出现在眼前,好像是特地从历史长河中跳出来,为我们讲述这片海域的过往。
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七洲岛、九乳螺洲,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
南海有西沙、中沙、南沙三大岛群,西沙群岛又分为东、西两个岛群,西群为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其中永乐环礁上发育有金银岛、筐仔沙洲、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和广金岛等13个小岛,盘石屿环礁和中建岛台礁的礁坪上各有一座小岛;东群为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等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两个小岛。
公众熟悉的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位于宣德群岛,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6平方公里,岛上的人文景观包括:有百年历史的灯塔,“二战”时期的日本炮楼,中国最南端的邮局和观潮亭,“守岛部队军史馆”及“海洋博物馆”两间博物馆,其中海洋博物馆藏有中国唯一的鹦鹉螺标本,出自西沙。
《更路簿》中的“更”指古时的计时单位,“更路”是定位海上航线的一种方式,包括时间、航向和里程。书中的每条更路都标注了起止点、针位(即航向)和更数,航海者综合考虑海水流向、流速、风向、所需时间等,即可把握既定目标。
《更路簿》现存12种版本,其中的差异主要缘自因海洋地理变化而进行的更新,对应今天的航海地图,人们可以对南海诸岛的分布进行三维想象【具体指什么?】。不过,《更路簿》有自己的“密码”,外人很难看懂,因此被称为“南海天书”。首先,“潭门老渔民口中的南海岛礁传统地名命名方法很多,有的按照岛屿上的所见所闻来命名,比如用渔获的多少、种类来命名岛礁名称。”各个岛礁、暗沙、暗滩的形態会用圈、门(孔)、屿(峙)、线、塘等来表示;此外,其中标注的岛、礁、沙的名称,用的都是海南本地的方言俗语,比如赵述岛称“船舰”,永兴岛称“猫注”,金银岛称“尾屿”,甘泉岛称“圆屿”,羚羊礁称“筐仔”等。
陈在清是潭门的一位老船长,1992年他曾与被称为“南沙考古第一人”的王恒杰教授(1932—1996,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同行,按照《更路簿》中记载的路线,一路航行到了曾母暗沙。这次航行是一次重要的南沙考古行动,发现了许多历史上中国渔民使用过的器具,其中包括一根清代佛山出产的铸有“大清广造”字样的铁锚。
关于这次航行,王恒杰教授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我于1992年5月15日登上一艘79吨渔船,随着马达声,驶入烟波浩渺的南海。经两天两夜的航行,即望见一个航标,船长讲,那就是北礁了。北礁实际是一个由珊瑚构成的大环礁,潮退全部露出水面,远看外为一圈礁石,中为一浅水塘,故而古称南海诸岛礁为‘石塘’。古文献称西沙为‘千里石塘’,称南沙为‘万里石塘’也就缘此而来。北礁是从大陆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必经之路,礁石涨潮时虽没于水中,但极浅,故航船误触礁者甚多。过去渔民从那里打捞到大批铜锭、石雕佛像、陶瓷器及铜币等。我曾在潭门一位干部家中见到一件青瓷洗,系南朝遗物。我们过北礁又航行大半天,进到晋卿岛,值风暴骤起,即依岛避风。此后又经过4天3夜的航行,进到永登暗沙,我国的干贝多产于此……潜水员于水下发现了半显露于礁砂内的一堆碎陶片,这是一件沉落的碎陶瓮,瓮为桔黄色,上面礁砂斑斑,为小口大腹,肩有四系,全然是唐代遗物,系盛水器。它同海南陵水各县所出陶瓮几乎如出一人之手。”
近些年,西沙又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西沙群岛的历史越来越具体、清晰:从先秦时代开始,南海群岛即是中原王朝遥远的海疆;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此海域;清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曾率伏波、广金、琛航三舰巡视西沙群岛,测绘地图,调查资源,并为所到岛礁中的15座命名、立碑。
2012年,在西沙的水下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宋、元、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大量清代晚期的石质建筑构件等物品。经过对瓷器器形、釉色、纹饰等特征的考证,确认这批瓷器是出自泉州,主要产自德化、安溪窑场,也有南安等地窑场的产品。
2015年,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和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找到200多件清代中期的石质建筑构件和石雕件,据推测是移居海外的先民从国内订购的,计划用来在移居地修建庙宇和房舍,后因船只失事被遗留海底。永乐群岛的银屿岛,以岛上经常能拾获银子而得名,据说这是因为此处有清末的沉船,岛上还留有两根被冲上岸的浮木,被认为是制作船体的木条。
此次我们前往【补充目标或目的地】采访,在【补充具体航线或海域】航行时偶遇一艘双层木船,几百年前,这种船是在南海进行捕捞、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刻它突然出现在眼前,好像是特地从历史长河中跳出来,为我们讲述这片海域的过往。
Tips
认识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七洲岛、九乳螺洲,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
南海有西沙、中沙、南沙三大岛群,西沙群岛又分为东、西两个岛群,西群为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其中永乐环礁上发育有金银岛、筐仔沙洲、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和广金岛等13个小岛,盘石屿环礁和中建岛台礁的礁坪上各有一座小岛;东群为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等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两个小岛。
公众熟悉的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位于宣德群岛,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6平方公里,岛上的人文景观包括:有百年历史的灯塔,“二战”时期的日本炮楼,中国最南端的邮局和观潮亭,“守岛部队军史馆”及“海洋博物馆”两间博物馆,其中海洋博物馆藏有中国唯一的鹦鹉螺标本,出自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