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后中国农业最重要的文件,全面指导规划“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为何中央对农业工作如此重视?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
财经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请你简要谈谈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情况。
高俊才: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2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47.1亿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比11年前的2003年产量增加了3425亿斤。除大豆外,其他粮食的自给率高,小麦和大米进口的比重占国内产量的2.5%至2.6%之间,总体上说我们饭碗里的97%以上装的是“中国粮”。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比上年增加97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2.3个百分点,这是连续四年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1:1,缩小到2013年的3.03:1。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与“三农”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息息相关,是今后要长期重视的两大问题。
财经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请你谈谈看法。
高俊才:无论从我国的水土资源、生产能力、人口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等国内因素看,还是从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情况看,解决好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要长期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近年来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比例高,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必然性,今后还有必要也有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当然我们国内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以降低供给和价格风险。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靠自给,今后也应该主要靠自己生产,不仅有这个必要,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当前全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吃饭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我国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得好,也是对全世界的重大贡献。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请你谈谈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已报国务院批准并正在实施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情况。
高俊才:该规划的规划期是2009—2020年,根据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国粮食生产划分为四类地区,一是核心区即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680个县(市、区、场),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二是非主产区产粮大县120个县(市、区),分布在华东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山西及西北地区;三是后备区,主要是吉林西部等适宜地区;四是其它地区,即上述地区以外的产粮县(市、区)。国家投入的重点是上述前两类地区尤其是核心区,核心区的新增产能占74.2%。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将继续加强规划的实施工作,统筹安排好改善粮食生产和物流条件的八大工程建设,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是投资的大头,从规划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凡建设达标的农田,渠系和田间的水利设施都有跨越式的发展,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又改善了机械化作业条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后将根据需要和资金可能,进一步研究提高有关工程的资金补助和建设标准,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请你介绍一下规划的有关情况。
高俊才:该规划是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后2013年11月印发的。该规划是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2年国土资源部牵头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3年财政部牵头编制的《国家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规划基础上编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是此前各相关规划的综合版和升级版,在建设内容、标准等方面,综合了其它规划的最大公约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该规划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同时要求省级和县级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中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基层设计”)。该规划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差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互相衔接。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每亩需要投资1000-2000元,建成后亩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加强协商配合,在完善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以及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技术和机制、加强工程管理与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合力,增强实施效果,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请你谈一下谷物的有关情况和今后要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高俊才:从2000年到2012年,三大谷物的总产量由40522万吨增长到53947万吨,增加了13425万吨,其中玉米从10600万吨增长到20561万吨,增加了9961万吨。12年间,玉米年产量增加近1亿吨,增长近一倍,玉米增长占三大谷物增长总量的74.2%。玉米在全球是第一大谷物,在我国也已上升为三大谷物产量的“老大”,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十连增”的“第一功臣”。
同时也应该看到,2012年我国进口的1398万吨谷物中玉米是最多的,进口玉米521万吨,按品种计算,比进口的小麦370万吨、大麦253万吨、大米和稻谷237万吨都多。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主要是因为玉米的功能多,虽然我国2亿多吨的玉米产量中只有不到20%的部分作为主食,但饲料和工业对玉米的需求量大,所以导致了产量和需求量都增加得比较快。
玉米生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量波动较大,近10年来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虽然玉米的贡献最大,但有的年份(2009年)还出现过减产,主要原因是旱灾对产量的影响大。
还要看到玉米的增产潜力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亩产已超过600公斤,美国玉米亩产纪录已超过1850公斤。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在试验田里种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亩产已超过1402公斤(2005年10月),创造了夏玉米的世界新纪录。我国2012年的玉米平均亩产为392公斤。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玉米的增产潜力还很大。
据有关资料,全球15%左右的玉米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美国用于生物能源的玉米已占玉米产量的40%,超过了世界玉米消费量。粮食的能源属性凸显,加大了粮食供应压力,各类投机性金融活动对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带来冲击。2009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比2008年低30%,2011年则比2010年上涨了50%,剧烈的价格波动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利。
综合考虑玉米的需求量大、贡献大、潜力大、风险大等特点,今后要进一步重视玉米问题,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进一步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要继续适当控制工业转化玉米的数量。综合考虑国内生产量、需求量和价格等因素,在必要情况下可适当进口,多措并举解决好玉米的平衡问题。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你们将如何结合工作贯彻落实?
高俊才:水利是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的基础。根据第二次国土详查数字,全国有灌溉条件的耕地9.16亿亩,其中水田4.95亿亩,水浇地4.21亿亩,灌溉面积不到20.3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却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主要经济作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要重视“大动脉”即骨干水利工程,也要重视“毛细血管”即配套工程特别是田间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于重大水利工程,一是要做好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都应统筹考虑建设需要与资金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前期工作成熟、工程效益好的工程。对于配套工程,各地要进一步重视起来,解决和防止长期以来存在的“重骨干、轻配套”问题。田间工程与生产者的利益关系比较密切,要充分调动农产品生产者投入水利的积极性,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政府也应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综合考虑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利用效益及其利用潜力,从整体上说要长期坚持“开源节流并举、以节水为主”的原则。在南方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可以再积极地建设一批增加水资源利用的工程,但在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过度利用的地区,不宜再大建增加水资源利用的工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要进一步加大节水增效工程的建设力度,要因地制宜推广国际上以色列等国和国内一些地区节水增效的好经验。节水措施不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且可节地、节肥、节能等,节本增效,一举多得,要进一步重视推广节水技术、增加节水投入、完善节水体制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对于大型水资源工程和全国400多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各地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既要重视传统水源,也要重视非传统资源,特别是要加大人工增雨的力度,提高空中水资源的利用率。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在编审规划、布局项目和安排计划工作中,将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补助建设项目的资金,具备条件的可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同时鼓励和指导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在一些省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经营规模大,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效益也比较好,今后要研究实施有关政策,优先支持规范运行的联合社。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着重谈谈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沼气。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饮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十二五”期间解决2.9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750亿元,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筹集,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补助的资金占建设资金大头。近年来,中央每年安排200多亿元用于此项工程,每年解决6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4年在中央水利投资计划中,将继续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投资重点。最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环保部、财政部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和投资计划管理、资金筹措与管理、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监督检查、水污染防治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今后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农村沼气工程,从2003-2013年中央累计安排了339亿元,支持建设户用沼气近2000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3万多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多处、乡村服务网点约10个。农村沼气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被广大农民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前全国沼气用户已达4300万户,受益人口1.5亿人。农村沼气具有多种效益:一是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年产沼气160亿立方米(热量相当于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二是减轻了粪便污染,年处理粪便17亿吨,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三是推进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年可生产优质有机肥4亿多吨;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增收节支的年效益约500亿元。2014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的要求,正在研究和实施优化发展的措施,在巩固成果的同时扩大建设规模,在因地制宜继续安排户用沼气的同时顺应趋势加快发展规模化沼气,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同时还要注重健全沼气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加强沼气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农村沼气的“升级版”。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一条涉及多方面、多部门,请结合你们的工作,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近年来我们总结了安徽、四川等省“小而广”民生工程村民自建的试点经验,下一步将在更多的省因地制宜地推广好的经验,对到村到户的“小而广”民生工程,按照“民选、民建、民管”与“政府支持、政府指导、政府监管”相结合的“三民三政”原则,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大量实践表明,在民生工程建设中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一是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投入的积极性,二是降低资金成本并增加了农民的劳务收入,三是通过提高透明度有效防范多个环节的不正之风,四是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并显著提高投资效益,一举多得。今后在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农民群众利益较多的项目上,要从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等方面,通过改革、简化有关程序,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更多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主工程、民益工程。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下一步将如何分步落实?
高俊才: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之一。按照中央要求,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和生产积极性。根据有关部署,2014年,国家将先行启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与此同时,要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今后,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试点品种和试点范围。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参考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考虑流通环节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既要考虑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又要通过试点探索出新的经验;统筹兼顾多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结合当前工作,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落实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支撑,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委支持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来,截止2013年,共计安排项目总投资5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7亿元,地方配套14亿元。
2014-2015年,要继续坚持“统筹布局,明确功能;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填平补齐,兼顾产销;综合建设,强化基层;建管并重,保证质量”的原则,科学确定项目布局,协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健全、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形成部、省、地(市)、县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的农产品质检体系。重点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基层政府监管能力。与此同时,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建立覆盖全国各省地县乡级各层级,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当前工作出发如何落实?
高俊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和要求,我委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管理的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比重已经超过50%,每年投资总量超过2000亿元。在政府投资的有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实施,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进。与此同时,加强涉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率,近年来,我委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对于中央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项目,如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实行中央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安排具体项目的方式,即将投资计划切块下达到省,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提高了计划下达和项目建设实施的效率。针对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不断加大中央对农村公益性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当降低地方配套要求,并明确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配套部分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
2014年,按照中央要求中央投资继续向“三农”领域倾斜,着力构建“三农”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资金安排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倾斜,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全国统一性和行业、地区的差异性,在下放审批权力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放和管“两个轮子都作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业投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积极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投资整合试点,在跟踪分析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为完善做法和推广经验创造条件。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农业资源修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结合当前工作请你谈谈情况。
高俊才:先说农业资源修养生息问题。2013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在20.3亿亩耕地(2009年)中,有2亿亩左右耕地在利用上存在一定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其中: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重金属等的中重度污染,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水位控制线范围内,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地下水超采严重和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等。对于过度开发的耕地,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在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中央和地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关于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商配合,一是抓紧做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明确保护目标和责任;二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生态重大工程;三是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四是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五是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六是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七是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八是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实施这些生态保护建设措施,既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也要继续深化改革体制机制,还要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通过综合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的有机统一,尤其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就业收入水平,解决好全面实现小康进程中的“短板”问题。
财经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请你简要谈谈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情况。
高俊才: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2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47.1亿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比11年前的2003年产量增加了3425亿斤。除大豆外,其他粮食的自给率高,小麦和大米进口的比重占国内产量的2.5%至2.6%之间,总体上说我们饭碗里的97%以上装的是“中国粮”。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比上年增加97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2.3个百分点,这是连续四年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1:1,缩小到2013年的3.03:1。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与“三农”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息息相关,是今后要长期重视的两大问题。
财经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请你谈谈看法。
高俊才:无论从我国的水土资源、生产能力、人口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等国内因素看,还是从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情况看,解决好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要长期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近年来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比例高,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必然性,今后还有必要也有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当然我们国内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以降低供给和价格风险。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靠自给,今后也应该主要靠自己生产,不仅有这个必要,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当前全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吃饭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我国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得好,也是对全世界的重大贡献。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请你谈谈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已报国务院批准并正在实施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情况。
高俊才:该规划的规划期是2009—2020年,根据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国粮食生产划分为四类地区,一是核心区即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680个县(市、区、场),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二是非主产区产粮大县120个县(市、区),分布在华东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山西及西北地区;三是后备区,主要是吉林西部等适宜地区;四是其它地区,即上述地区以外的产粮县(市、区)。国家投入的重点是上述前两类地区尤其是核心区,核心区的新增产能占74.2%。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将继续加强规划的实施工作,统筹安排好改善粮食生产和物流条件的八大工程建设,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是投资的大头,从规划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凡建设达标的农田,渠系和田间的水利设施都有跨越式的发展,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又改善了机械化作业条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后将根据需要和资金可能,进一步研究提高有关工程的资金补助和建设标准,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请你介绍一下规划的有关情况。
高俊才:该规划是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后2013年11月印发的。该规划是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2年国土资源部牵头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3年财政部牵头编制的《国家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规划基础上编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是此前各相关规划的综合版和升级版,在建设内容、标准等方面,综合了其它规划的最大公约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该规划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同时要求省级和县级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中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基层设计”)。该规划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差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互相衔接。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每亩需要投资1000-2000元,建成后亩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加强协商配合,在完善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以及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技术和机制、加强工程管理与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合力,增强实施效果,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请你谈一下谷物的有关情况和今后要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高俊才:从2000年到2012年,三大谷物的总产量由40522万吨增长到53947万吨,增加了13425万吨,其中玉米从10600万吨增长到20561万吨,增加了9961万吨。12年间,玉米年产量增加近1亿吨,增长近一倍,玉米增长占三大谷物增长总量的74.2%。玉米在全球是第一大谷物,在我国也已上升为三大谷物产量的“老大”,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十连增”的“第一功臣”。
同时也应该看到,2012年我国进口的1398万吨谷物中玉米是最多的,进口玉米521万吨,按品种计算,比进口的小麦370万吨、大麦253万吨、大米和稻谷237万吨都多。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主要是因为玉米的功能多,虽然我国2亿多吨的玉米产量中只有不到20%的部分作为主食,但饲料和工业对玉米的需求量大,所以导致了产量和需求量都增加得比较快。
玉米生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量波动较大,近10年来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虽然玉米的贡献最大,但有的年份(2009年)还出现过减产,主要原因是旱灾对产量的影响大。
还要看到玉米的增产潜力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亩产已超过600公斤,美国玉米亩产纪录已超过1850公斤。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在试验田里种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亩产已超过1402公斤(2005年10月),创造了夏玉米的世界新纪录。我国2012年的玉米平均亩产为392公斤。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玉米的增产潜力还很大。
据有关资料,全球15%左右的玉米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美国用于生物能源的玉米已占玉米产量的40%,超过了世界玉米消费量。粮食的能源属性凸显,加大了粮食供应压力,各类投机性金融活动对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带来冲击。2009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比2008年低30%,2011年则比2010年上涨了50%,剧烈的价格波动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利。
综合考虑玉米的需求量大、贡献大、潜力大、风险大等特点,今后要进一步重视玉米问题,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进一步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要继续适当控制工业转化玉米的数量。综合考虑国内生产量、需求量和价格等因素,在必要情况下可适当进口,多措并举解决好玉米的平衡问题。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你们将如何结合工作贯彻落实?
高俊才:水利是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的基础。根据第二次国土详查数字,全国有灌溉条件的耕地9.16亿亩,其中水田4.95亿亩,水浇地4.21亿亩,灌溉面积不到20.3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却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主要经济作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要重视“大动脉”即骨干水利工程,也要重视“毛细血管”即配套工程特别是田间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于重大水利工程,一是要做好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都应统筹考虑建设需要与资金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前期工作成熟、工程效益好的工程。对于配套工程,各地要进一步重视起来,解决和防止长期以来存在的“重骨干、轻配套”问题。田间工程与生产者的利益关系比较密切,要充分调动农产品生产者投入水利的积极性,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政府也应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综合考虑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利用效益及其利用潜力,从整体上说要长期坚持“开源节流并举、以节水为主”的原则。在南方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可以再积极地建设一批增加水资源利用的工程,但在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过度利用的地区,不宜再大建增加水资源利用的工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要进一步加大节水增效工程的建设力度,要因地制宜推广国际上以色列等国和国内一些地区节水增效的好经验。节水措施不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且可节地、节肥、节能等,节本增效,一举多得,要进一步重视推广节水技术、增加节水投入、完善节水体制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对于大型水资源工程和全国400多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各地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既要重视传统水源,也要重视非传统资源,特别是要加大人工增雨的力度,提高空中水资源的利用率。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在编审规划、布局项目和安排计划工作中,将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补助建设项目的资金,具备条件的可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同时鼓励和指导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在一些省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经营规模大,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效益也比较好,今后要研究实施有关政策,优先支持规范运行的联合社。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着重谈谈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沼气。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饮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十二五”期间解决2.9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750亿元,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筹集,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补助的资金占建设资金大头。近年来,中央每年安排200多亿元用于此项工程,每年解决6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4年在中央水利投资计划中,将继续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投资重点。最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环保部、财政部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和投资计划管理、资金筹措与管理、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监督检查、水污染防治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今后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农村沼气工程,从2003-2013年中央累计安排了339亿元,支持建设户用沼气近2000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3万多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多处、乡村服务网点约10个。农村沼气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被广大农民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前全国沼气用户已达4300万户,受益人口1.5亿人。农村沼气具有多种效益:一是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年产沼气160亿立方米(热量相当于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二是减轻了粪便污染,年处理粪便17亿吨,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三是推进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年可生产优质有机肥4亿多吨;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增收节支的年效益约500亿元。2014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的要求,正在研究和实施优化发展的措施,在巩固成果的同时扩大建设规模,在因地制宜继续安排户用沼气的同时顺应趋势加快发展规模化沼气,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同时还要注重健全沼气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加强沼气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农村沼气的“升级版”。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一条涉及多方面、多部门,请结合你们的工作,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近年来我们总结了安徽、四川等省“小而广”民生工程村民自建的试点经验,下一步将在更多的省因地制宜地推广好的经验,对到村到户的“小而广”民生工程,按照“民选、民建、民管”与“政府支持、政府指导、政府监管”相结合的“三民三政”原则,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大量实践表明,在民生工程建设中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一是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投入的积极性,二是降低资金成本并增加了农民的劳务收入,三是通过提高透明度有效防范多个环节的不正之风,四是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并显著提高投资效益,一举多得。今后在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农民群众利益较多的项目上,要从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等方面,通过改革、简化有关程序,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更多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主工程、民益工程。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下一步将如何分步落实?
高俊才: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之一。按照中央要求,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和生产积极性。根据有关部署,2014年,国家将先行启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与此同时,要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今后,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试点品种和试点范围。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参考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考虑流通环节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既要考虑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又要通过试点探索出新的经验;统筹兼顾多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结合当前工作,请你谈谈如何落实?
高俊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落实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支撑,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委支持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来,截止2013年,共计安排项目总投资5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7亿元,地方配套14亿元。
2014-2015年,要继续坚持“统筹布局,明确功能;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填平补齐,兼顾产销;综合建设,强化基层;建管并重,保证质量”的原则,科学确定项目布局,协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健全、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形成部、省、地(市)、县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的农产品质检体系。重点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基层政府监管能力。与此同时,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建立覆盖全国各省地县乡级各层级,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当前工作出发如何落实?
高俊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和要求,我委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管理的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比重已经超过50%,每年投资总量超过2000亿元。在政府投资的有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实施,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进。与此同时,加强涉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率,近年来,我委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对于中央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项目,如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实行中央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安排具体项目的方式,即将投资计划切块下达到省,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提高了计划下达和项目建设实施的效率。针对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不断加大中央对农村公益性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当降低地方配套要求,并明确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配套部分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
2014年,按照中央要求中央投资继续向“三农”领域倾斜,着力构建“三农”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资金安排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倾斜,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全国统一性和行业、地区的差异性,在下放审批权力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放和管“两个轮子都作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业投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积极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投资整合试点,在跟踪分析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为完善做法和推广经验创造条件。
财经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农业资源修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结合当前工作请你谈谈情况。
高俊才:先说农业资源修养生息问题。2013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在20.3亿亩耕地(2009年)中,有2亿亩左右耕地在利用上存在一定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其中: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重金属等的中重度污染,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水位控制线范围内,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地下水超采严重和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等。对于过度开发的耕地,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在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中央和地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关于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商配合,一是抓紧做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明确保护目标和责任;二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生态重大工程;三是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四是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五是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六是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七是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八是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实施这些生态保护建设措施,既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也要继续深化改革体制机制,还要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通过综合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的有机统一,尤其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就业收入水平,解决好全面实现小康进程中的“短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