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何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使之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通过联袂、辐射、带动中部地区各城市经济圈的共同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快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进行探讨。
关键词:武汉城市经济圈;优势条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将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近代中国重要工业城市的武汉,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不但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区域因素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
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起到战略大支点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武汉处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大十字的交汇点上,是形成水、铁、公、空主体交通网络的全国四大交通枢纽之一。
2.综合实力优势。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实力雄厚,现已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尤其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光谷)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极具有发展潜力。
3.高等生产要素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等生产要素上。武汉是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高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地区之一。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48所,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4.市场优势。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无论是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GDP看,武汉都是中部6省区中最大的城市,已经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备一定的带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5.资源优势。武汉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汉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城市第一。在水资源日益宝贵的现代,武汉充足的淡水资源将为武汉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武汉在中部地区城市竞争中的制约条件
1.经济增长速度偏低。从目前中部六省的发展动向看,东西“连横”的倾向比南北“合纵”的倾向更明显。六省雷同多于分工,冲突多于合作。在这种情形下,在中部最具实力的武汉,暂时还不具备一个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产业结构不清晰,企业竞争力低下。“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在中部率先提出构建武汉“1 8”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的定位是“五中心一基地”,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但实际上武汉与周边城市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资源配置率低下。
另一个方面,武汉的企业竞争力低下。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未形成核心技术开发体系,能出口创汇,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产品少。
3.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太高,第三产业太低。原因是重工业比重太高;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企比重高,说明湖北企业积弊甚重,所有制结构转换任务异常艰巨;就业结构不协调。结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核心,武汉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是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4.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武汉虽有科教优势,但是不能很好的借“脑”生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够强,因发展的历史原因,中高级人才大量外流,此种状况必须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改变。
武汉之于中部,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先练好“内功”。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武汉城市增长极。构建以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动态城市经济圈,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以中部其它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支撑的二重空间城市群,通过中心城市传递经济吸引和辐射力,实现中部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实现中部增长极的形成。
目前,武汉城市经济圈包括周边八个中小城市,形成“1 8”武汉城市圈,完成了由点到面战略性的一步,武汉至孝感、鄂州、咸宁等8个周边城市只需1小时。现在武汉己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四大枢纽城市之一,武汉至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均只要4小时左右。在国家复兴长江“黄金水道”计划启动后,位于重庆、上海之间的武汉将更加“近水楼台先得月”,迎来中部城市增长极形成的大好机遇。
2.培育产业增长极。产业增长极是城市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坚实的工业基础是武汉产业发展的优势,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为武汉制造业的复苏带来了契机。武汉的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制造等传统产业,可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尽快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实现规模化,成为武汉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增长极。其它诸如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集群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培育和发展成产业增长极。
3.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在武汉城市圈规划确立后,武汉可以利用区域优势综合治理山河湖泊,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搞好生态平衡,特别要注重保持城市水资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优势。使武汉城市圈的绿化,美化工程尽快赶上全国的先进水平,这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必然要求。
4.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武汉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启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群体,建立“政、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保证科技优势尽快地有效地向生产力转化,从而推进武汉率先在中部崛起,成为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杨云彦,秦尊文.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
[2]汪霞.武汉市成为中部增长极核心的优势及发展对策.统计观察,2004(2).
关键词:武汉城市经济圈;优势条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将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近代中国重要工业城市的武汉,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不但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区域因素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
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起到战略大支点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武汉处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大十字的交汇点上,是形成水、铁、公、空主体交通网络的全国四大交通枢纽之一。
2.综合实力优势。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实力雄厚,现已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尤其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光谷)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极具有发展潜力。
3.高等生产要素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等生产要素上。武汉是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高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地区之一。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48所,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4.市场优势。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无论是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GDP看,武汉都是中部6省区中最大的城市,已经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备一定的带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5.资源优势。武汉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汉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城市第一。在水资源日益宝贵的现代,武汉充足的淡水资源将为武汉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武汉在中部地区城市竞争中的制约条件
1.经济增长速度偏低。从目前中部六省的发展动向看,东西“连横”的倾向比南北“合纵”的倾向更明显。六省雷同多于分工,冲突多于合作。在这种情形下,在中部最具实力的武汉,暂时还不具备一个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产业结构不清晰,企业竞争力低下。“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在中部率先提出构建武汉“1 8”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的定位是“五中心一基地”,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但实际上武汉与周边城市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资源配置率低下。
另一个方面,武汉的企业竞争力低下。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未形成核心技术开发体系,能出口创汇,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产品少。
3.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太高,第三产业太低。原因是重工业比重太高;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企比重高,说明湖北企业积弊甚重,所有制结构转换任务异常艰巨;就业结构不协调。结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核心,武汉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是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4.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武汉虽有科教优势,但是不能很好的借“脑”生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够强,因发展的历史原因,中高级人才大量外流,此种状况必须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改变。
武汉之于中部,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先练好“内功”。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武汉城市增长极。构建以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动态城市经济圈,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以中部其它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支撑的二重空间城市群,通过中心城市传递经济吸引和辐射力,实现中部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实现中部增长极的形成。
目前,武汉城市经济圈包括周边八个中小城市,形成“1 8”武汉城市圈,完成了由点到面战略性的一步,武汉至孝感、鄂州、咸宁等8个周边城市只需1小时。现在武汉己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四大枢纽城市之一,武汉至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均只要4小时左右。在国家复兴长江“黄金水道”计划启动后,位于重庆、上海之间的武汉将更加“近水楼台先得月”,迎来中部城市增长极形成的大好机遇。
2.培育产业增长极。产业增长极是城市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坚实的工业基础是武汉产业发展的优势,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为武汉制造业的复苏带来了契机。武汉的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制造等传统产业,可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尽快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实现规模化,成为武汉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增长极。其它诸如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集群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培育和发展成产业增长极。
3.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在武汉城市圈规划确立后,武汉可以利用区域优势综合治理山河湖泊,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搞好生态平衡,特别要注重保持城市水资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优势。使武汉城市圈的绿化,美化工程尽快赶上全国的先进水平,这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必然要求。
4.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武汉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启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群体,建立“政、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保证科技优势尽快地有效地向生产力转化,从而推进武汉率先在中部崛起,成为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杨云彦,秦尊文.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
[2]汪霞.武汉市成为中部增长极核心的优势及发展对策.统计观察,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