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明代中叶,相当于西洋文艺复兴时期,与西方一样也出现了具有近代特色的个人解放思想意识。虽然,依赖于血缘关系而获得特殊地位的贵族阶级在中国很早便消失了,但官僚制度仍然把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是较有弹性罢了。所以,要求平等,仍然是个人解放的先决条件。这种要求,在唐寅等人的诗中,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尽管他们的思想没有达到西洋的个人主义学说那样透彻而强有力的境界,但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是新鲜而值得注意的东西。
唐寅的《寿王少傅》诗,是为王鏊的寿辰而写。王鏊也是苏州的一位诗人,论辈分,他是唐寅的师长;论政治地位,更无法相比了,王鏊官做到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傅衔。明代官制不设宰相一职,由大学士代皇帝起草诏书并协助处理政务,其身份相当于宰相。而唐寅虽中过举,却已失去功名,只是个平民了。但他的诗却写得如此桀骜不驯:
绿蓑烟雨江南客,白發文章阁下臣。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
“丝纶”在诗中有双关意义:一是指钓鱼的丝绳,一是指皇帝的言论。后者出于《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说帝王的话初出口时很细微,施行于世,就变得强大有力了。诗的前两句将自己与对方并举,一句说自己浪迹江湖,不为世所用;一句说对方乃是朝廷元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内阁大臣。既然彼此的地位如此悬殊,照理应该诚惶诚恐地向对方表示极高的崇敬,才符合公认的规矩。但诗的后两句,却巧妙地利用“丝纶”的双关意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等地位上。当然,这样说带有开玩笑的意思。但开这样的玩笑,正是要表明:作为平民的自己面对作为宰相的王鏊,并没有自惭形秽之感。
在“三笑”故事中,唐寅是扮作书童去追求秋香的,这好像有些“自甘下贱”的味道。但是,恐怕唐寅并不认为书童就一定下贱。故事传说有可能不合真实,但根据同时代人的记载和唐寅本人的诗,他常扮作乞丐却是真实的。这不仅是对缙绅阶级的嘲戏,联系本诗来看,无疑可以这样认识:乞丐也好,文人也好,宰相也好,作为人,都是平等的。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寅的故事,反映着普通市民对他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唐寅具有鲜明的平等意识。
唐寅的另一首绝句,题目很长,等于是一个小序:《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八首诗大多是说因字画的销路不佳,又加连日风雨,生计发生困难,只好苦中作乐。其中第五首特别有气派: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立锥莫笑贫无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乡试的第一名俗称“解元”,唐寅所参加的应天府乡试在南京举行,所以首句自称“领解皇都第一名”。这以后因会试舞弊案的牵连被罢黜,回到旧茅屋中过着“猖披”即放狂的生活。他没有什么私产,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但他有一支画笔,“万里江山笔下生”,他仍是富有的。这一句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说自己能够画出无限广阔的江山。从“万里江山”这个词,很容易使人想起《诗经》中那几句被人们反复引用的话:“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拥有整个国家和所有的臣民,无疑是最富有的了,但唐寅却偏要说:我也拥有一个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
本来,要求尊重个人自由的思想,傲视富贵的态度,很早就有了。但仔细审辨,情况并不一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但这种个性解放,主要是发生在贵族阶级的范围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同他引以为豪的家族血统有密切关系(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李白是很骄傲的,但他并没有多少根据,就常常与李姓皇家攀扯同宗,同样可以看到等级意识的影响。像唐寅那样,毫无凭依,既把自己等同于乞丐,又把自己等同于宰相甚至皇帝,是明代市民社会中才有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个人主义”观念的产物,这种新的观念给古老的诗歌灌注了生气。
(摘自《欲采蘋花不自由》)
唐寅的《寿王少傅》诗,是为王鏊的寿辰而写。王鏊也是苏州的一位诗人,论辈分,他是唐寅的师长;论政治地位,更无法相比了,王鏊官做到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傅衔。明代官制不设宰相一职,由大学士代皇帝起草诏书并协助处理政务,其身份相当于宰相。而唐寅虽中过举,却已失去功名,只是个平民了。但他的诗却写得如此桀骜不驯:
绿蓑烟雨江南客,白發文章阁下臣。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
“丝纶”在诗中有双关意义:一是指钓鱼的丝绳,一是指皇帝的言论。后者出于《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说帝王的话初出口时很细微,施行于世,就变得强大有力了。诗的前两句将自己与对方并举,一句说自己浪迹江湖,不为世所用;一句说对方乃是朝廷元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内阁大臣。既然彼此的地位如此悬殊,照理应该诚惶诚恐地向对方表示极高的崇敬,才符合公认的规矩。但诗的后两句,却巧妙地利用“丝纶”的双关意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等地位上。当然,这样说带有开玩笑的意思。但开这样的玩笑,正是要表明:作为平民的自己面对作为宰相的王鏊,并没有自惭形秽之感。
在“三笑”故事中,唐寅是扮作书童去追求秋香的,这好像有些“自甘下贱”的味道。但是,恐怕唐寅并不认为书童就一定下贱。故事传说有可能不合真实,但根据同时代人的记载和唐寅本人的诗,他常扮作乞丐却是真实的。这不仅是对缙绅阶级的嘲戏,联系本诗来看,无疑可以这样认识:乞丐也好,文人也好,宰相也好,作为人,都是平等的。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寅的故事,反映着普通市民对他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唐寅具有鲜明的平等意识。
唐寅的另一首绝句,题目很长,等于是一个小序:《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八首诗大多是说因字画的销路不佳,又加连日风雨,生计发生困难,只好苦中作乐。其中第五首特别有气派: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立锥莫笑贫无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乡试的第一名俗称“解元”,唐寅所参加的应天府乡试在南京举行,所以首句自称“领解皇都第一名”。这以后因会试舞弊案的牵连被罢黜,回到旧茅屋中过着“猖披”即放狂的生活。他没有什么私产,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但他有一支画笔,“万里江山笔下生”,他仍是富有的。这一句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说自己能够画出无限广阔的江山。从“万里江山”这个词,很容易使人想起《诗经》中那几句被人们反复引用的话:“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拥有整个国家和所有的臣民,无疑是最富有的了,但唐寅却偏要说:我也拥有一个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
本来,要求尊重个人自由的思想,傲视富贵的态度,很早就有了。但仔细审辨,情况并不一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但这种个性解放,主要是发生在贵族阶级的范围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同他引以为豪的家族血统有密切关系(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李白是很骄傲的,但他并没有多少根据,就常常与李姓皇家攀扯同宗,同样可以看到等级意识的影响。像唐寅那样,毫无凭依,既把自己等同于乞丐,又把自己等同于宰相甚至皇帝,是明代市民社会中才有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个人主义”观念的产物,这种新的观念给古老的诗歌灌注了生气。
(摘自《欲采蘋花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