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一次。
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传说。最后禹治水成功,把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
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水灾。商的都城在黄河附近,自成汤以后,商都曾多次搬迁,据说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洪水。《尚书》还记载说,商的都城耿曾经被河水冲毁,灾害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国语》《竹书纪年》等古籍中也多次记载有商的官吏为治水而献身的事迹,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不少祭祀河神,卜问水灾的文字,说明商代由于城市的出现,人口增加,水灾的破坏性加剧了。
大约自东周以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史书陆续有一些“大水”的记载,透露出一些早期水灾信息。如公元前711年“秋,大水”;公元前687年“秋,大水,无麦苗”,记载了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9年,鲁国连续大水,举行大规模击鼓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与鲁国邻近的宋国和郑国也有水灾,如公元前683年,“秋,宋大水”;《竹书纪年》记载,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宋大水,丹水壅不流”。关于大水,《春秋穀梁传》解释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所以“大水”是非常严重的水灾。以鲁国纪年的《春秋》所记载的水灾反映了东周时期鲁国以及邻近一些诸侯国的情况。另外,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和洛水同时暴发洪水,冲毁周的都城成周(今洛阳)的西南角并危及王宫安全,这些都是研究我国早期水灾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水代兵,人为的水灾也相当频繁。其中著名的有:公元前656年前后,楚国进攻宋国,“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造成大规模水灾;公元前359年,楚国出兵至韩、魏有争议的地区,引黄河水淹长垣附近的一些城镇;公元前281年,赵国又决开黄河,攻打魏国;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水灌鄢城,鄢城被毁,据记载,死亡达数十万人;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引河、沟水淹灌魏都大梁(今开封),大梁城被淹毁,魏王投降。
二、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大水灾
汉代开始,水灾记载明显增多,灾情描述也较具体。两汉的420多年间,发生较大水灾70余次。其中灾情比较严重的有: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泛滥,汉中(治今陕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户人家,这是最早有定量灾情损失记载的水灾。公元前180年夏,江水和汉水泛滥,汉中、南郡又发大水,冲没6000余户人家,南阳沔水(今汉江下游)暴涨,一万余户人家受灾。公元前161年,关中大雨三十余日,引起蓝田县山洪暴发,冲没900余户人家,同时漢水暴涨,8000余户人家被冲没,淹毙300余人。公元前115年夏,大水灾,“关东饿死者以千数”;公元前30年,三辅地区连降暴雨30余日,19个郡国大水灾,山洪暴发淹毙4000余人,损毁各类房屋83000余所;公元15年,邯郸以北大雨兼大雾,山水暴发,深达数丈,数千人死于洪水,这些都是相当严重的灾难。
两汉时,黄河决口的次数虽然不多,只有15年决溢记载,但每次决口灾情严重。公元前138年,黄河于平原郡决口,大规模饥荒造成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泛滥16个郡20余年,根据记载当时受灾范围达一两千里。公元前29年和公元前17年,黄河都发生重大决口,受灾县份有30多个,受灾4万余户。153年,黄河洪水泛滥数千里,数十万户人家受灾。
魏晋南北朝的370年中,有110多次水灾记载,伊水、洛水等地的水灾记载仍然十分频繁。223年,伊、洛溢,至津阳城门,漂数千家。268年,青、徐、兖、豫4州大水;270年, 河、洛、沁同时并溢,4900余家遭淹浸,死300余人;278年,晋司、冀、兖、豫、荆、扬6州20个郡国大水;281年,山东泰山山洪暴发,淹毙6000余人。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都城的水灾频繁。永和七年(351年)至义熙四年(408年)的57年间,建康有10次水灾, 其中9次“涛水入石头”,平均不到6年,都城被水淹一次。南朝刘宋时期建康也连续于428年、434年、435年遭受水灾,京城里可以行船,损失可想而知。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作战时以水代兵,造成许多人为的水灾, 许多城市遭受水攻破坏。最著名的为梁天监年间,梁主萧衍进攻北魏的寿阳,在淮河上拦河筑浮山堰,堰高达48米,516年8月,浮山堰溃决,水声如雷,沿淮河两岸10余万人被洪水卷入大海,这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溃坝水灾之一。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大水灾
隋朝重新统一全国,但只有短命的37年,大水灾有:607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四十余郡,民相食,相卖为奴婢”。最严重的是617年,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由于不能及时赈济,造成“死者日数万人”的悲惨景象。山东起义军李密乘机袭取黎阳粮仓,开仓放赈,军队得以迅速扩大,第二年隋朝即告灭亡。
唐朝建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维持了强盛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素称害河的黄河水灾记载较少,但两都所在地关中、河南水灾记载明显较多。其中长安附近严重水灾就有25次,洛阳附近严重水灾也达20多次。在京城长安,大水冲毁城墙和城门,甚至进入皇宫,造成很大破坏。如654年,山水暴涨,涌入玄武门,冲坏万年宫;817年,京城大雨,冲坏房屋2000余家,甚至含元殿的柱子也倒塌了。
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传说。最后禹治水成功,把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
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水灾。商的都城在黄河附近,自成汤以后,商都曾多次搬迁,据说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洪水。《尚书》还记载说,商的都城耿曾经被河水冲毁,灾害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国语》《竹书纪年》等古籍中也多次记载有商的官吏为治水而献身的事迹,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不少祭祀河神,卜问水灾的文字,说明商代由于城市的出现,人口增加,水灾的破坏性加剧了。
大约自东周以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史书陆续有一些“大水”的记载,透露出一些早期水灾信息。如公元前711年“秋,大水”;公元前687年“秋,大水,无麦苗”,记载了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9年,鲁国连续大水,举行大规模击鼓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与鲁国邻近的宋国和郑国也有水灾,如公元前683年,“秋,宋大水”;《竹书纪年》记载,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宋大水,丹水壅不流”。关于大水,《春秋穀梁传》解释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所以“大水”是非常严重的水灾。以鲁国纪年的《春秋》所记载的水灾反映了东周时期鲁国以及邻近一些诸侯国的情况。另外,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和洛水同时暴发洪水,冲毁周的都城成周(今洛阳)的西南角并危及王宫安全,这些都是研究我国早期水灾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水代兵,人为的水灾也相当频繁。其中著名的有:公元前656年前后,楚国进攻宋国,“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造成大规模水灾;公元前359年,楚国出兵至韩、魏有争议的地区,引黄河水淹长垣附近的一些城镇;公元前281年,赵国又决开黄河,攻打魏国;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水灌鄢城,鄢城被毁,据记载,死亡达数十万人;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引河、沟水淹灌魏都大梁(今开封),大梁城被淹毁,魏王投降。
二、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大水灾
汉代开始,水灾记载明显增多,灾情描述也较具体。两汉的420多年间,发生较大水灾70余次。其中灾情比较严重的有: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泛滥,汉中(治今陕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户人家,这是最早有定量灾情损失记载的水灾。公元前180年夏,江水和汉水泛滥,汉中、南郡又发大水,冲没6000余户人家,南阳沔水(今汉江下游)暴涨,一万余户人家受灾。公元前161年,关中大雨三十余日,引起蓝田县山洪暴发,冲没900余户人家,同时漢水暴涨,8000余户人家被冲没,淹毙300余人。公元前115年夏,大水灾,“关东饿死者以千数”;公元前30年,三辅地区连降暴雨30余日,19个郡国大水灾,山洪暴发淹毙4000余人,损毁各类房屋83000余所;公元15年,邯郸以北大雨兼大雾,山水暴发,深达数丈,数千人死于洪水,这些都是相当严重的灾难。
两汉时,黄河决口的次数虽然不多,只有15年决溢记载,但每次决口灾情严重。公元前138年,黄河于平原郡决口,大规模饥荒造成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泛滥16个郡20余年,根据记载当时受灾范围达一两千里。公元前29年和公元前17年,黄河都发生重大决口,受灾县份有30多个,受灾4万余户。153年,黄河洪水泛滥数千里,数十万户人家受灾。
魏晋南北朝的370年中,有110多次水灾记载,伊水、洛水等地的水灾记载仍然十分频繁。223年,伊、洛溢,至津阳城门,漂数千家。268年,青、徐、兖、豫4州大水;270年, 河、洛、沁同时并溢,4900余家遭淹浸,死300余人;278年,晋司、冀、兖、豫、荆、扬6州20个郡国大水;281年,山东泰山山洪暴发,淹毙6000余人。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都城的水灾频繁。永和七年(351年)至义熙四年(408年)的57年间,建康有10次水灾, 其中9次“涛水入石头”,平均不到6年,都城被水淹一次。南朝刘宋时期建康也连续于428年、434年、435年遭受水灾,京城里可以行船,损失可想而知。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作战时以水代兵,造成许多人为的水灾, 许多城市遭受水攻破坏。最著名的为梁天监年间,梁主萧衍进攻北魏的寿阳,在淮河上拦河筑浮山堰,堰高达48米,516年8月,浮山堰溃决,水声如雷,沿淮河两岸10余万人被洪水卷入大海,这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溃坝水灾之一。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大水灾
隋朝重新统一全国,但只有短命的37年,大水灾有:607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四十余郡,民相食,相卖为奴婢”。最严重的是617年,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由于不能及时赈济,造成“死者日数万人”的悲惨景象。山东起义军李密乘机袭取黎阳粮仓,开仓放赈,军队得以迅速扩大,第二年隋朝即告灭亡。
唐朝建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维持了强盛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素称害河的黄河水灾记载较少,但两都所在地关中、河南水灾记载明显较多。其中长安附近严重水灾就有25次,洛阳附近严重水灾也达20多次。在京城长安,大水冲毁城墙和城门,甚至进入皇宫,造成很大破坏。如654年,山水暴涨,涌入玄武门,冲坏万年宫;817年,京城大雨,冲坏房屋2000余家,甚至含元殿的柱子也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