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片以李雪莲十几年的“人代会期间进京上访、当地政府持续截访”为情节进行展开,从大处说是社会问题,从小处说是李雪莲个人价值观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部门工作方法不得当,是整个闹剧不断发展扩大的外部因素,但我认为李雪莲个人的内在素养与认知也是更重要的内因。一方一圆,方成规矩,李雪莲就是没有参悟这个道理,只一味的臭硬,而不知进退,才使得李雪莲历时20年也无法为自己还原一个清白,只能变成令各级官员头疼的钉子户。造成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我就从李雪莲自我缺陷出发分引发这种官场效应的前因后果,以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方一圆;社会深思
作者简介:娄晓迪(1990.12-),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社会信任遭遇危机是源泉
为了生二胎、分新房,她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即二人先行离婚,待到孩子生下,户口上了,二人再复婚。谁料秦玉河假戏真做,在二人离婚后便与其他女人结婚了,李雪莲落得人去家空的处境。因为秦玉河欺骗自己,李雪莲一气之下选择告状之路;她也反感院长、县长、市长的处处紧逼和对自己的不信任,官员们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李雪莲也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双方交锋,必有冲突,进而一气之下又重新燃起了告状之心;她也痛恨赵大头为了儿子转正而跟法院的人勾结欺骗自己感情,硬生生地断了自己想放弃告状回归平淡生活的想法。影片中,故事各种冲突的起点,实际上就源自秦玉河对李雪莲的不信任。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她所要的公道并未还她,有苦难言、有冤难申,告状成了闹访,折腾别人成了折腾自己。其实李雪莲可曾想过,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境地,为了一己之私,她可以欺骗政府,骗取分房和生二胎的机会,她为了状告秦玉河也可以很坦然地说自己欺骗政府,连普世的价值观都荡然无存,她说自己是窦娥,说自己着了别人的道,实质是着了自己的道。可叹,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背上了“潘金莲”的骂名。与其同情她被拋弃被欺骗,倒不如说她是愚昧无知,说她小人思想。
二、只知方不讲圆是李雪莲悲剧的原因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洗礼下,都会做出改变,而后我们成为有的放矢的聪慧、明智的个体。
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一根筋死硬到底的村妇,她为了让法律为自己做主,还自己所谓的“公道”,而登法官之门拜访、雨夜拦下院长喊冤,寄希望于通过院长的权力来命令法官改判,在我们听起来可笑至极的是,法律岂是任何人随意摆弄、利用的工具。法院无门我信访,由县长到市长到首长,不死不休,面对李雪莲这样胡闹的人,政府部门也战战兢兢,为了阻止李雪莲的进京上访行为,各个部门全员出动,全力追击,上演了一场别开生动的闹剧,眼看无计可施之下,李雪被告知了莲秦玉河死亡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李雪莲大哭之后茫然无措,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了着落。
审视李雪莲这个个案,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牵涉的所有人员无一幸免被追责,欢声叫好后,更应极思细想。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人情、人心?泰戈尔说过,人类是残酷的,人是善良的;我说,官场是黑暗的,官未必是不善良的。《我不是潘金莲》中,官员就没有一个是坏人。但最后导致了那么荒谬的结果,就更值得深思了。[2]官员们并没有犯错,依章办事、依法做事,反而受到了惩处,也许是权力大于权力的错觉作祟,在李雪莲这样的弱者面对强者时,过于不分对错,一味地保护弱者。
最后事实证明,无论是诉讼还是信访都注定李雪莲是失败者,她20年的纠缠于执着都是徒劳,而且还被看成是笑话。李雪莲自认为有道理,但她的道理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一己之理。她觉得自己像窦娥一样冤,她哪又知道自己前夫跟现任老婆又是遭受多大的舆论压力与精神折磨。而自己也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与追求,得不偿失莫过于如此。
只知方不讲圆就是李雪莲最让人鄙视且得不到我们认可的最大性格缺陷,她为了自己心里好受,全然不顾什么是体面?什么是家丑不可外露?什么是合法?可见李雪莲是一种格局小、眼界小且只想着报自己私愤的小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既幽默又讽刺意味十足,再加上大胆的圆形画幅和雄壮的擂鼓配乐,让李雪莲每一次告状,都像是壮士出征打仗般的果敢,也看到了一个女性身上的勇敢,在强权面前不妥协的精神。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两者都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了。借由果农的一句话“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个地,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的。”她摇头笑笑,由此顿悟,其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自己连死亡都不得由自己选择,因为他者在无形之中受你影响,也无形之中支配自己的行为。李雪莲最后以释然的笑容告别执拗的过去,与社会和解,最终找回了自己真正期望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琼. 雅克拉康: 阅读你的症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30.
[2]http://talk.weibo.com/ft/201208106699.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方一圆;社会深思
作者简介:娄晓迪(1990.12-),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社会信任遭遇危机是源泉
为了生二胎、分新房,她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即二人先行离婚,待到孩子生下,户口上了,二人再复婚。谁料秦玉河假戏真做,在二人离婚后便与其他女人结婚了,李雪莲落得人去家空的处境。因为秦玉河欺骗自己,李雪莲一气之下选择告状之路;她也反感院长、县长、市长的处处紧逼和对自己的不信任,官员们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李雪莲也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双方交锋,必有冲突,进而一气之下又重新燃起了告状之心;她也痛恨赵大头为了儿子转正而跟法院的人勾结欺骗自己感情,硬生生地断了自己想放弃告状回归平淡生活的想法。影片中,故事各种冲突的起点,实际上就源自秦玉河对李雪莲的不信任。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她所要的公道并未还她,有苦难言、有冤难申,告状成了闹访,折腾别人成了折腾自己。其实李雪莲可曾想过,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境地,为了一己之私,她可以欺骗政府,骗取分房和生二胎的机会,她为了状告秦玉河也可以很坦然地说自己欺骗政府,连普世的价值观都荡然无存,她说自己是窦娥,说自己着了别人的道,实质是着了自己的道。可叹,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背上了“潘金莲”的骂名。与其同情她被拋弃被欺骗,倒不如说她是愚昧无知,说她小人思想。
二、只知方不讲圆是李雪莲悲剧的原因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洗礼下,都会做出改变,而后我们成为有的放矢的聪慧、明智的个体。
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一根筋死硬到底的村妇,她为了让法律为自己做主,还自己所谓的“公道”,而登法官之门拜访、雨夜拦下院长喊冤,寄希望于通过院长的权力来命令法官改判,在我们听起来可笑至极的是,法律岂是任何人随意摆弄、利用的工具。法院无门我信访,由县长到市长到首长,不死不休,面对李雪莲这样胡闹的人,政府部门也战战兢兢,为了阻止李雪莲的进京上访行为,各个部门全员出动,全力追击,上演了一场别开生动的闹剧,眼看无计可施之下,李雪被告知了莲秦玉河死亡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李雪莲大哭之后茫然无措,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了着落。
审视李雪莲这个个案,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牵涉的所有人员无一幸免被追责,欢声叫好后,更应极思细想。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人情、人心?泰戈尔说过,人类是残酷的,人是善良的;我说,官场是黑暗的,官未必是不善良的。《我不是潘金莲》中,官员就没有一个是坏人。但最后导致了那么荒谬的结果,就更值得深思了。[2]官员们并没有犯错,依章办事、依法做事,反而受到了惩处,也许是权力大于权力的错觉作祟,在李雪莲这样的弱者面对强者时,过于不分对错,一味地保护弱者。
最后事实证明,无论是诉讼还是信访都注定李雪莲是失败者,她20年的纠缠于执着都是徒劳,而且还被看成是笑话。李雪莲自认为有道理,但她的道理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一己之理。她觉得自己像窦娥一样冤,她哪又知道自己前夫跟现任老婆又是遭受多大的舆论压力与精神折磨。而自己也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与追求,得不偿失莫过于如此。
只知方不讲圆就是李雪莲最让人鄙视且得不到我们认可的最大性格缺陷,她为了自己心里好受,全然不顾什么是体面?什么是家丑不可外露?什么是合法?可见李雪莲是一种格局小、眼界小且只想着报自己私愤的小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既幽默又讽刺意味十足,再加上大胆的圆形画幅和雄壮的擂鼓配乐,让李雪莲每一次告状,都像是壮士出征打仗般的果敢,也看到了一个女性身上的勇敢,在强权面前不妥协的精神。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两者都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了。借由果农的一句话“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个地,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的。”她摇头笑笑,由此顿悟,其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自己连死亡都不得由自己选择,因为他者在无形之中受你影响,也无形之中支配自己的行为。李雪莲最后以释然的笑容告别执拗的过去,与社会和解,最终找回了自己真正期望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琼. 雅克拉康: 阅读你的症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30.
[2]http://talk.weibo.com/ft/20120810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