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外译非文学类文本处理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一些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文章,这些翻译类文本的引进,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符合教材选编原则的。但是一些外译非文学类的文章,由于中外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原作者在写作时的某些特定情况,往往不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面对这些棘手的内容,一线语文教师往往无从下手。更多的时候,在教学中,我们由于没有好的处理措施,就只能选择性地规避这些文本。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细读文本,深研文本的表现形式及其文意,也能把这些看似不太好处理的内容转变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成一个个教学活动,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些内容从“规避”变为“聚焦”。
  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谈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篇不太好处理的文本。它的“麻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证的顺序不对应。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整篇文章围绕着这个核心的观点层层论证开来。而这篇文章围绕“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這个论题,分别以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不断积累知识、运用获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灵感等分观点来论述。作者将这些结论放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文章第13段),从“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角度来看,作者在这里陈述这些分论点的顺序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逐层展开论证,文章的开头呈现一组几何图形,由图形的解说(文章的第1—3段)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结论;然后在第4段用一个疑问句“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来引出下面的话题:积累知识(文章第5段)、运用知识(文章的第6—8段)并进行论证;接着又用“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和“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两个问句,引出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灵感的论点进行论证(文章的第9—12段)。
  这就产生了教学中不好处理的问题:文章没有按照“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内在逻辑顺序来论证,从形式上来看,给人的感觉有点杂乱。尤其在论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时,作者是在文章中论证其他观点时一并论证的,如文章的第6段“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第11段“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和第12段“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等。如果其他分论点还能找到一一对应形式,那么这一分论点是多点对应的。论证的顺序不对应由此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
  第二,论点的提出与论证的缺失。文章在第6段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论点。很明显,这句话中作者强调了两个方面:具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按照一般的论证习惯,作者在下文的两个举例论证中应该提及与“持之以恒”相关的语句,进行对应论证。但是,下文中作者并没有就这个方面进行论证。这又给教学带来一个问题:这是作者的论证不严密,还是作者在论证时为了强调其中的一个观点而有意为之呢?
  如果再深究一些,文章在论证“具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观点时,列举了两个事例: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在这里,连续使用两个同类事例是否重复,还是另有他意?
  第三,文章的开头过于冗长。文章在开头利用一组图形,非常有趣地引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不断地探求”的话题。对于这三段内容的作用,教师大都能理解到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话题、富有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层面上。但是在教学之余,教师可能会感觉这三段文字所起的作用令人费解:用了大量的文字描述这组图形,得出了还不是文章中心论题的结论,这样的描述会不会冲淡文章中心论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经说过,文本解读的差异与矛盾就是教学资源。如果我们把文本中这些所谓的矛盾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设计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去,就能推动教学,有效地避免课堂中屏蔽这些矛盾或者仅将教师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的现象。并且,正因为有了对这些矛盾的探讨,课堂才会富有张力。那么这些问题可以怎样被转化为教学资源呢?初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要更多着眼于对学生进行运用议论文要素和思维的训练,以及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概括性的训练。本着这些原则,我们可以用以下措施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论证顺序的不对应。就“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本身的逻辑顺序来说,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是前提,而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灵感、持之以恒是其四个要素。但是作者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论证,这与其论证的技巧以及所要强调的重点有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二者不对应的矛盾,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最后一段各个分论点,找出相对应的语段,并探讨这样论证的理由,课堂上就有了更深广的思维空间。
  作者在论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四个要素时,我们根据他论证的顺序以及论证的详略,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积累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强调。尤其是运用知识这一方面,文章用了三个段落、两个事实例证来进行证明。这样就不难理解作者把“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这个前提放在后面以及将“持之以恒”这个要素论证分散在各个段落里的原因。这些部分不是作者特别要强调的,但这些又是“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必要条件。对所有要素的提及体现了作者论证的完整性,而根据对不同要素的强调程度来安排论证的先后顺序以及论证的详略,则是论证严密性的体现。
  而按照作者写作意图来安排论证顺序也是可以理解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必然要有一定的技巧,这也提供了一个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点。事实上,文章的第4段和第9段分别采用问句的方式,巧妙地过渡到自己所要论述的要素上,大的结构,显得很紧凑;在小的段与段之间,作者也使用了“不过、然而、由此看来”等连接词,使得上下浑然一体。   第二,关于论点的提出与论证的缺失。文本中第6段提出了“运用知识”和“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两个论点,但下面两个例证却没有提及后者的论证。我们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事例,补上论证“持之以恒”观点的语句,训练论证的严密性。但这种随意的补充可能缺少事实的依据,有不严谨之嫌。比较妥当的做法是查一查这两个事例的具体情况,看看其中有没有关于“持之以恒”的记录。笔者在网上查询了两个事例有关的情况:1439年,德国金匠谷登堡(Johannes Gensfleischzum Gutenberg,?—1468)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开始研究印刷机,他将制酒用的螺旋压榨机加以改造,终于在1440年时发明螺旋压榨式木制印刷机。1971年,25岁的罗兰·布歇内尔耳闻目睹了惠普、英特尔的创业故事,但有妻女家小,不敢纵身下海。于是,白天他在公司上班,晚上便在狭小的家中设计他的游戏机。妻子给他500美元作为创业投资,并让小女儿到楼上与姐姐睡上下铺,让出她的卧室当工作间。当年,他完成了第一个电子游戏机──“计算机宇宙”。作为第一架商业电子游戏机,“计算机宇宙”成了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奇迹,但结果只销售了2000台。失败没有吓倒他,反而让他相信自己并没有走错路。于是他决心设计出一个无须动脑筋的简易游戲机,就连小孩子和酒吧的醉鬼也能一玩就懂。这个游戏机叫“乒”,是一种交互式电子乒乓球游戏。一个全新的电子游戏机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从这些材料来看,二者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坚持的过程,但是很明显第二个材料更适合。如果我们提供以上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自己加以选择来补充论证“持之以恒”的观点,既可训练学生筛选与提炼概括的能力,又可引导学生明确事例真实与合适的重要性。
  补好之后,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作者在论证上的失误,两个事例有没有简单的重复?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不会简单地加以否定,还会产生以下看法:作者为了强调“运用知识”,担心对“持之以恒”的论证引起平均用力,反而失去强调“运用知识”这个意图。课文下对谷登堡(?—1468)与罗兰·布歇内尔(生于1942年)的注释,也可以认为是补充说明,可看出两个例子是由古到今,具有时间上的广度;而且两例所举的发明都是源于生活中随意的发现,成果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从这些角度来看,作者这样论证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训练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能用文本的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尽量用文本,不能解决的也可适度地借助文本外的资源。
  第三,关于文章的开头是否过于冗长。对于这个矛盾,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缩减。而对这一组图形的概括说理,本身就是对学生要求很高的训练活动,这样简要、准确的概括正是写议论文必备的技能。然后我们可将学生改编的成果与原文加以比较,讨论对于本篇文章到底哪一个更合适些。这样的引导,也不会使学生对原文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反而会多一种认识:开头呈现图形的解说,是为了吸引读者,这是一篇针对众多的普通读者说明一个科学道理的文章,趣味性是作者首要追求的。文章要把读者很快引到自己所要论述的话题上来,它不必如学术论文那样论证严谨,只是普及科学道理,首要目的是吸引住读者,要通俗易懂。而这些特点,也正好呈现了普及科学道理的议论文与规范的学术论文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标题还可以用哪些,原文的标题是否合适之类的问题。这样的引导,就可避免教学的简单化。
  当然,能作为该课教学资源的还有很多,例如文章的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的表达的严密性等。我们列举文章中一些比较突出的 “矛盾”,主要是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多角度地考察课文,在教学中把它作为一个教学资源,训练学生拓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真正明白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处理范本的角度不止一个,从范本中可以获得的答案也不止一个。
其他文献
从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新编语文教材深入挖掘经典名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诗、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
摘 要: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所以在学校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相应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巧妙结合,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倡传统文化应该渗透到小学德育教育之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还需着眼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在课堂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应肩负起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但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人并未做到这一点,不仅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还存在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较为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应自觉肩负起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长久的发展下去。基于此,本文将对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研究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深度学习关注学生主体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了学习者的批判性学习、知识融合以及迁移和拓展。所以,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就不能忽视对深度学习的有效落实,只有带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学生建构阅读与学习阅读的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文从解读文本?由扶到放;言语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文学作品阅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诗歌阅读,他们更加茫然甚至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因为诗歌语言本身是含蓄的,跳跃的,省略的,很难读懂,加上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验,特别是对于古诗歌里面涉及的文化、文学常识了解甚微,所以他们读起诗词来特别吃力。  第二,阅读习惯很不好,平时读诗没有耐心,不够细心,也缺乏信心。考试就那么几分,学来学去也只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例如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为了让初中语文教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学论教”的方式,目的在于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的现状。“以学论教”是一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反应教学效果的方法,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以学论教 初中语文 优化策略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小说类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和高考中历来是重难点,而小说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来突出主题,并反映现实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过语言建构和运用来促进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说教学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11要求:“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
摘 要: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对一个人的学习,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思想政治课程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以及道德观念培养的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应当更关注学生的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发挥该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德育教育  DOI:10.122
摘 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能够直接影响班级氛围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善于总结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经验,抓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关键,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本文主要探究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化的措施,基于以往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实施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