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3年9月,刘丁宁来到香港,她以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然而,开学仅一个月,她便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退学重回高中复读。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猜测,她为什么要退学?是不是无法适应南方的生活?是不是专业不对“胃口”?是不是内地应试教育的训练让她不适应港大的教学环境?……对此,刘丁宁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追寻更纯粹的国学,港大教授的课程与她所认为的中国古典文学并不一样。
去年夏天,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刘丁宁谈到,自己在《经师》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那句话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她提到自己想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然而,在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她去了香港大学。从当时的表情看,对这样一个选择,她内心并不是百分之百甘愿的。
今年,再度考取全省第一名的刘丁宁终于圆了自己的“北大梦”,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也让她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有人认为恐怕北大中文系也未必能如其所愿:“为什么只有上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纯粹的国学’?这种想法来源于师长的告诫,还是经由她搜集资料后的个人判断?千万不要是由于当初没有坚持去北大、后来又适应不了香港的生活而放大了对北大的好感。”
也有人对刘丁宁的选择报以理解和尊重:“认为港大不合适就回来复读,没有为了面子死撑,这是对自己负责,她十分勇敢。”“遵从内心对北大的渴望,敢于放下世俗与功利的考量,青春无悔的这份纯粹与执着既让人感动,又令人佩服。”
面对沸沸扬扬的舆论,刘丁宁说:“人生的路很长,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也许将来我并不会有什么成就,我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精心书写生命的每一笔。”
沈江瑶:有梦想就要奋起直追
对北大的向往,伴随着对现实的不满足,赢过了对未知未来的忧虑,向她发出磁石般的吸引力,凭着心里的不甘,刘丁宁终是拽着梦想的裙裾去了北大。
刘丁宁是有实力的。有能力换一种自己更想要的方式生活,为什么不?站起来追求的才叫梦想,否则只是臆想。与其在遗憾中度过余生,不如奋起直追。梦想变成现实后也许并不那么美好,但曾经追过,便也无憾。
方筱荻:执着的前提是道路正确
“我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精心书写生命的每一笔。”刘丁宁是好样的,我们的生活不是挂在别人嘴边的东西,不需要迎合家长、老师的虚荣心,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望。当发现教育制度、理念、内容、方式不是自己想要的模式,有多少人是咬牙硬撑最后痛苦无比的?执着没错,但前提是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否则,坚持只会使人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初衷。
蒋韵琪:过分理想主义不可取
在我看来,刘丁宁形成了一种过分理想主义的思维定式,一旦发现港大不如自己所愿便退学,没有认识到通向北大、通向理想的路途有很多条。我们可以肯定她超脱功利、追求纯粹,但这是否也是无法将理想与现实巧妙融合的表现?
过分理想主义使刘丁宁仅因现实与理想的微小差距便想逃离,谁也说不好这种理想主义会不会使她从一个高考状元变成一个迂腐的女学究。如果真是那样,她又如何真正做到“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给一众现代人呢?
张源蒙:圆梦不必计较代价
刘丁宁放弃港大只为“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她的勇气和坚韧值得称赞。放弃港大,意味着违背父母老师的意愿、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但付出这些代价能换来多年的梦想成真,在我看来值得。
有多少人为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而后悔,但又有谁能像刘丁宁一样,抛开当下,重新来过?是不忍心,还是不敢?要成功,就要付出代价;为梦想,就不必计较得失。我想,即便最后北大教授的课程与刘丁宁的理解有所出入,她也一定不会后悔,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依本心,逐远行
如何做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平衡梦想与现实……刘丁宁的经历内涵丰富,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刘丁宁的选择注定让她成为全国各地高考状元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对她的选择表示尊重。高考状元,港大全额奖学金,复读再折桂枝,刘丁宁的学习能力无人能质疑。
人们关注她,我想并不只是关注她的状元光环,而是她的选择更耐人寻味。往大里说,这是个小选择,人生的漫漫道路上面临的选择举不胜举,谁能说哪次更重要?往小里说,这又是个大选择,毕竟这是一次人生方向的巨大转变。所以,与其说大家关注刘丁宁,倒不如说这是大家对选择的又一次讨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都在追逐,都在尽力让每一分钟发挥出最大的功用,去成才,去出人头地。而刘丁宁,可以说站在目前人生的巅峰,却选择放弃手中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停步,转身,重新来过,一切只因为她心中有梦,只为了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只遵循自己的本心。她用行动敲击着我们的内心:这是我的选择吗?我们应当怎样选择?
选择意味着舍弃,选择又意味着前进。路,是自己的;远方,是自己的;依本心,逐远行!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杨建
去年夏天,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刘丁宁谈到,自己在《经师》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那句话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她提到自己想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然而,在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她去了香港大学。从当时的表情看,对这样一个选择,她内心并不是百分之百甘愿的。
今年,再度考取全省第一名的刘丁宁终于圆了自己的“北大梦”,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也让她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有人认为恐怕北大中文系也未必能如其所愿:“为什么只有上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纯粹的国学’?这种想法来源于师长的告诫,还是经由她搜集资料后的个人判断?千万不要是由于当初没有坚持去北大、后来又适应不了香港的生活而放大了对北大的好感。”
也有人对刘丁宁的选择报以理解和尊重:“认为港大不合适就回来复读,没有为了面子死撑,这是对自己负责,她十分勇敢。”“遵从内心对北大的渴望,敢于放下世俗与功利的考量,青春无悔的这份纯粹与执着既让人感动,又令人佩服。”
面对沸沸扬扬的舆论,刘丁宁说:“人生的路很长,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也许将来我并不会有什么成就,我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精心书写生命的每一笔。”
沈江瑶:有梦想就要奋起直追
对北大的向往,伴随着对现实的不满足,赢过了对未知未来的忧虑,向她发出磁石般的吸引力,凭着心里的不甘,刘丁宁终是拽着梦想的裙裾去了北大。
刘丁宁是有实力的。有能力换一种自己更想要的方式生活,为什么不?站起来追求的才叫梦想,否则只是臆想。与其在遗憾中度过余生,不如奋起直追。梦想变成现实后也许并不那么美好,但曾经追过,便也无憾。
方筱荻:执着的前提是道路正确
“我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精心书写生命的每一笔。”刘丁宁是好样的,我们的生活不是挂在别人嘴边的东西,不需要迎合家长、老师的虚荣心,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望。当发现教育制度、理念、内容、方式不是自己想要的模式,有多少人是咬牙硬撑最后痛苦无比的?执着没错,但前提是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否则,坚持只会使人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初衷。
蒋韵琪:过分理想主义不可取
在我看来,刘丁宁形成了一种过分理想主义的思维定式,一旦发现港大不如自己所愿便退学,没有认识到通向北大、通向理想的路途有很多条。我们可以肯定她超脱功利、追求纯粹,但这是否也是无法将理想与现实巧妙融合的表现?
过分理想主义使刘丁宁仅因现实与理想的微小差距便想逃离,谁也说不好这种理想主义会不会使她从一个高考状元变成一个迂腐的女学究。如果真是那样,她又如何真正做到“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给一众现代人呢?
张源蒙:圆梦不必计较代价
刘丁宁放弃港大只为“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她的勇气和坚韧值得称赞。放弃港大,意味着违背父母老师的意愿、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但付出这些代价能换来多年的梦想成真,在我看来值得。
有多少人为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而后悔,但又有谁能像刘丁宁一样,抛开当下,重新来过?是不忍心,还是不敢?要成功,就要付出代价;为梦想,就不必计较得失。我想,即便最后北大教授的课程与刘丁宁的理解有所出入,她也一定不会后悔,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依本心,逐远行
如何做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平衡梦想与现实……刘丁宁的经历内涵丰富,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刘丁宁的选择注定让她成为全国各地高考状元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对她的选择表示尊重。高考状元,港大全额奖学金,复读再折桂枝,刘丁宁的学习能力无人能质疑。
人们关注她,我想并不只是关注她的状元光环,而是她的选择更耐人寻味。往大里说,这是个小选择,人生的漫漫道路上面临的选择举不胜举,谁能说哪次更重要?往小里说,这又是个大选择,毕竟这是一次人生方向的巨大转变。所以,与其说大家关注刘丁宁,倒不如说这是大家对选择的又一次讨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都在追逐,都在尽力让每一分钟发挥出最大的功用,去成才,去出人头地。而刘丁宁,可以说站在目前人生的巅峰,却选择放弃手中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停步,转身,重新来过,一切只因为她心中有梦,只为了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只遵循自己的本心。她用行动敲击着我们的内心:这是我的选择吗?我们应当怎样选择?
选择意味着舍弃,选择又意味着前进。路,是自己的;远方,是自己的;依本心,逐远行!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