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在艺术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画以其独有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成为有别于西方艺术的艺术体系,站在当今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造型问题,以及西方科学造型体系和中国传统造型语言之间关系如何把握的问题,对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是一个极具意义且值得深思的课题。针对这一观点,想谈谈个人对工笔人物造型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造型观
我国船工的绘画有着传统的技法以及在内涵上具有个浓厚的个性的价值观。中国画讲究气韵。中国古代画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等创作理念,意思是“形”很大程度上是为“神”或“意”服务的。古代画家在美学中对“意”的理论也有着精深的论述。古代画家在尚意、重神的审美指导思想下,不求形似,只求意足,即认为造型中“形”是为“意”服务的,对于“形”的把握完全是属于创造者自身个体的,“形”只是所要借助的载体,而“意”才是自己想要表达和追求的。画家通过掌控“形”来服务于自己对“意”的表达,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个性品质及内在精神,以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境界。那么“形”该如何把握呢。主張“意”的主导作用,但并不等于说“形”就不要了,“不求形似”并不等于没有形,而是怎样把握形的问题。齐白石先生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把“形”的观念即是“形”和“意”之间“形”是为了达意的。这样看来,“似与不似”之间,就都要看“意”的需要。这种“意象”的观念,是指画家用心灵、生命去感悟对象、认识对象、把握对象,造型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是画家在感悟对象时产生的视觉现象,就是所谓的“不似之似为真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均是历代画家对意象造型的论述,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的审美观。
二、传统造型方法的思考
中国人物画自唐、宋达到巅峰以后,因文人画兴起,形成“重笔墨,轻造型”的局面,致使人物画逐渐衰落,20世纪初,经过西方写实主义的改造和现代西方艺术潮流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观陷入模糊混乱的状态,现在就中国画的造型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
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方法,线造型直接导致了平面造型。中国画讲
究用笔,而笔主要体现在线上,线是用笔的轨迹。因此中国艺术最讲究以线造型。我们在客观事物中是无法找到真正“线”的存在,因为在自然中任何线都具有体积。一方面线无法与自然客观实体重合,但线又具有相对描写客观实体的能力,在中国画中,线是联系真实形体与笔墨语言之间最合适的中介,线既能描绘真实形体,又能很好的容纳笔墨,所以,线在中国画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平面造型也是中国画造型的另一大特色,如果在线造型中不去刻意追求立体感和纵深感的效果,那么线造型很容易就会导致平面造型。线与面本身就具有因果关系,线的移动痕迹既是平面,线与面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线造型与平面造型的交互作用也被称作线面造型。有时我们会用皴擦的方法去丰富线的表现力,然而在线面造型的观念中,线意识无所不在,皴擦最为描绘体积感及厚度感的手段,同时它更是一种线的造型手段。如果这种进入画面的皴擦按一定数量和规则排列后,就会使线条变成平面。线造型注重的是形状的边缘轮廓,而画面造型注重的是边缘轮廓里面的形状,线为主平面为次,线造型主宰着平面造型,因此,中国画的平面造型就是线的平面造型,它们可以称之为线面造型。
由此可见,线造型和平面造型是由中国绘画独特的认识论特征所决定的,这种造型方法即是“意象”造型在画面上的落实,造型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综合的美学观念,这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提高对造型的理解和认识。
三、素描对中国画造型的影响
在当代作为中国人物画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进入正规美术院校学习,从光影素描、结构素描等西方造型方法开始学习的。作为基础的造型训练手段,西方素描体系的引进,对中国传统造型观念中重意不重形、忽视人物形体技法的程式化格局是一种颠覆,特别是技艺性要求很强的工笔人物画在形式、技法等方面提供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现在的学院教学体系,基本上肯定了西方素描在中国画造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当代中国人物画家中,大多数是在接受西方素描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和“白描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观点的争论,以及素描在中国画造型中的作用,一直是当代画家们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画基础造型训练中,我们如何吸收素描形式这一外来因素呢?由于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法、表现形式,工具材料以及审美习惯,决定了中国画线面造型的形式,所以,如果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造型发生关联,也必须首先尊重这一前提。素描作为一种简洁、朴实的造型方式,就其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在体面造型中每个面部都有方向性,由不同方向、形状体积的面在一个三维空间中组成体积,并由光线、空间、透视、颜色等产生不同的变化,这种以体面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并尽可能地描系对象一切客观因素的表现方式又称为全因素素描或光影素描。这种素描形式与中国画造型理念相悖,对中国画造型并没有直接的效益。另外,以线和平面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讲究物体的形体结构。称之为“结构素描”,这种素描方式与中国画造型理念性质接近或部分相同,都是以极为纯粹朴素的线面来造型,可以被中国画造型借鉴和吸收。
但是,不能因为形式上和理念上的相似之处,素描就能全部取代中国画的造型训练。中国画的一些关键问题是西洋素描形式永远无法解决的。
素描的主旨仅仅限于解决形体自身的问题,无法解决中国画造型必须给笔墨留有释放空间的问题。由于素描和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工具材料不同,素描还需向中国画表现方式过渡转型,进行二次翻译,这种经历过程的不一致容易出现理解上的矛盾。而且,如果一切造型都以素描为造型基础,一切造型都是素描的造型,那么中国画的独特造型特质就会丧失,中国艺术特有的面貌就会丧失。由于素描与中国画的种种矛盾,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素描就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而对于中国画最正宗最纯粹的基础造型手段,我们也应认识到它们不足之处。传统的白描样式过于单一,语汇及方法过于简单,作为基础,已经无法承受当今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为之提供更为充分的养分。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吸收素描中的一切有益成分,在中国画传统白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改造、充实和加固。创造和完善可以解决中国画观察与造型,并和中国画的表现及材料工具紧密相关的中国画自己的造型训练科学体系。
由此可见,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语境当中,要想推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从新认识和思考“造型”这一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在前辈大师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审视造型法则及熟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内涵基础上,学习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使当代工笔人物画走得更远。
一、中国传统造型观
我国船工的绘画有着传统的技法以及在内涵上具有个浓厚的个性的价值观。中国画讲究气韵。中国古代画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等创作理念,意思是“形”很大程度上是为“神”或“意”服务的。古代画家在美学中对“意”的理论也有着精深的论述。古代画家在尚意、重神的审美指导思想下,不求形似,只求意足,即认为造型中“形”是为“意”服务的,对于“形”的把握完全是属于创造者自身个体的,“形”只是所要借助的载体,而“意”才是自己想要表达和追求的。画家通过掌控“形”来服务于自己对“意”的表达,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个性品质及内在精神,以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境界。那么“形”该如何把握呢。主張“意”的主导作用,但并不等于说“形”就不要了,“不求形似”并不等于没有形,而是怎样把握形的问题。齐白石先生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把“形”的观念即是“形”和“意”之间“形”是为了达意的。这样看来,“似与不似”之间,就都要看“意”的需要。这种“意象”的观念,是指画家用心灵、生命去感悟对象、认识对象、把握对象,造型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是画家在感悟对象时产生的视觉现象,就是所谓的“不似之似为真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均是历代画家对意象造型的论述,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的审美观。
二、传统造型方法的思考
中国人物画自唐、宋达到巅峰以后,因文人画兴起,形成“重笔墨,轻造型”的局面,致使人物画逐渐衰落,20世纪初,经过西方写实主义的改造和现代西方艺术潮流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观陷入模糊混乱的状态,现在就中国画的造型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
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方法,线造型直接导致了平面造型。中国画讲
究用笔,而笔主要体现在线上,线是用笔的轨迹。因此中国艺术最讲究以线造型。我们在客观事物中是无法找到真正“线”的存在,因为在自然中任何线都具有体积。一方面线无法与自然客观实体重合,但线又具有相对描写客观实体的能力,在中国画中,线是联系真实形体与笔墨语言之间最合适的中介,线既能描绘真实形体,又能很好的容纳笔墨,所以,线在中国画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平面造型也是中国画造型的另一大特色,如果在线造型中不去刻意追求立体感和纵深感的效果,那么线造型很容易就会导致平面造型。线与面本身就具有因果关系,线的移动痕迹既是平面,线与面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线造型与平面造型的交互作用也被称作线面造型。有时我们会用皴擦的方法去丰富线的表现力,然而在线面造型的观念中,线意识无所不在,皴擦最为描绘体积感及厚度感的手段,同时它更是一种线的造型手段。如果这种进入画面的皴擦按一定数量和规则排列后,就会使线条变成平面。线造型注重的是形状的边缘轮廓,而画面造型注重的是边缘轮廓里面的形状,线为主平面为次,线造型主宰着平面造型,因此,中国画的平面造型就是线的平面造型,它们可以称之为线面造型。
由此可见,线造型和平面造型是由中国绘画独特的认识论特征所决定的,这种造型方法即是“意象”造型在画面上的落实,造型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综合的美学观念,这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提高对造型的理解和认识。
三、素描对中国画造型的影响
在当代作为中国人物画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进入正规美术院校学习,从光影素描、结构素描等西方造型方法开始学习的。作为基础的造型训练手段,西方素描体系的引进,对中国传统造型观念中重意不重形、忽视人物形体技法的程式化格局是一种颠覆,特别是技艺性要求很强的工笔人物画在形式、技法等方面提供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现在的学院教学体系,基本上肯定了西方素描在中国画造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当代中国人物画家中,大多数是在接受西方素描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和“白描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观点的争论,以及素描在中国画造型中的作用,一直是当代画家们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画基础造型训练中,我们如何吸收素描形式这一外来因素呢?由于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法、表现形式,工具材料以及审美习惯,决定了中国画线面造型的形式,所以,如果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造型发生关联,也必须首先尊重这一前提。素描作为一种简洁、朴实的造型方式,就其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在体面造型中每个面部都有方向性,由不同方向、形状体积的面在一个三维空间中组成体积,并由光线、空间、透视、颜色等产生不同的变化,这种以体面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并尽可能地描系对象一切客观因素的表现方式又称为全因素素描或光影素描。这种素描形式与中国画造型理念相悖,对中国画造型并没有直接的效益。另外,以线和平面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讲究物体的形体结构。称之为“结构素描”,这种素描方式与中国画造型理念性质接近或部分相同,都是以极为纯粹朴素的线面来造型,可以被中国画造型借鉴和吸收。
但是,不能因为形式上和理念上的相似之处,素描就能全部取代中国画的造型训练。中国画的一些关键问题是西洋素描形式永远无法解决的。
素描的主旨仅仅限于解决形体自身的问题,无法解决中国画造型必须给笔墨留有释放空间的问题。由于素描和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工具材料不同,素描还需向中国画表现方式过渡转型,进行二次翻译,这种经历过程的不一致容易出现理解上的矛盾。而且,如果一切造型都以素描为造型基础,一切造型都是素描的造型,那么中国画的独特造型特质就会丧失,中国艺术特有的面貌就会丧失。由于素描与中国画的种种矛盾,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素描就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而对于中国画最正宗最纯粹的基础造型手段,我们也应认识到它们不足之处。传统的白描样式过于单一,语汇及方法过于简单,作为基础,已经无法承受当今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为之提供更为充分的养分。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吸收素描中的一切有益成分,在中国画传统白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改造、充实和加固。创造和完善可以解决中国画观察与造型,并和中国画的表现及材料工具紧密相关的中国画自己的造型训练科学体系。
由此可见,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语境当中,要想推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从新认识和思考“造型”这一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在前辈大师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审视造型法则及熟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内涵基础上,学习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使当代工笔人物画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