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将“表达与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次上写作课,总有部分同学皱着眉头,想着怎样度过这节课,甚至有个别同学想讨价还价宁愿抄十篇作文也不愿动脑写一篇作文。面对这种状况,我想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动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启发他们说真话,抒真情,从会观察,懂感动开始
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也常说写文章要“言为心声”。写文章首先必须说真话,抒真情,你这篇文章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有的同学会说,我们每天忙于两点一线,不是不想说真话,而是真没话,笔下就只能想当然的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会观察,多观察。总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注重生活的各种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久而久之,就会有话可说了。有话可写,但必须写有血有肉的内容,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学会感动,懂得感动。从对身边的父母亲人到老师朋友,释放自己的感动之情,融入自己的文字之中。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锤炼思想,很多东西不是想好了才写,而是边写边想,甚至只有在写时才真正地开始思想。人的想法往往稍纵即逝,有时不写下来便化作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作文也要一步一步的写。从说真话,抒真情,会观察,懂感动开始,希望孩子们可以爱上并不难的写作。
其次,要从隐性积累的循序渐进做起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累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学会应用和拓展。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能理解积累的重要性,但对积累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更多的人看重的是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
对于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毕竟它对我们的高考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立竿见影,在高考压力依然繁重的今天,我们很难放弃这一块地盘,但仅仅积累我们常见的,而且考试必考的字音字形、成语、名句、美文等这些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就可以保证我们高考拿到高分,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静止的、显性的、成熟的、见效的积累必要,而那些运动的、隐性的、发展的、印证缓慢的积累同样必要。
再次,从我们的“课前三分钟”中觅得良机
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大多数老师都会安排“课前三分钟”栏目,虽然老师们设计这一栏目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安排这一固定栏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但在我看来,对于语言功底并不算好的同学,“课前三分钟”的准备阶段正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之时。大多数同学为了在这一阶段崭露头角,让自己做到能有“话”可说、有“话”说好,都希望自己准备得更为充分。
还有,在课堂的文本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
如在学习《〈史记〉选读》时,将传记中的人物作为写作的对象。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在给学生讲解完内容后,当堂写作,有同学如此写道:
“当历史的迷雾被驱散,当浓重的黑夜被拨开,你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蔺相如,在赵王面前,你冷静智慧,诠释了忠肝义胆;在秦王面前,你随机应变,让国家转危为安;在廉颇面前,你顾全大局忍辱求全,让将相和的美名永久流传。你将自己铸成一只忠义的箭,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赵人的理想,拼力穿透那层层阻险,义无反顾地射向秦国的天空。你,让我们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更让我们见证了忍辱求全背后的堅贞为国,因为有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脉里多了不朽的传奇。”
而在《孙膑》一课中,一位学生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他对传主孙膑的情感:“远远地,我仿佛看到了你那挺直的背影坐在轮椅中,身体形成一个不屈的弧度。你用变通的方式赢得田忌赛马的成功,也为你的人生赢得施展才华的信任;你用围魏救赵的计谋赢得军事丰碑上的传奇,也为你的人生记下华彩的一笔。身体的缺陷掩饰不了你的才华,羞辱的过去代替不了你的人生,你坐着,依然是上下五千年站立着的大写的人。”“但且回看历史的长河,漫溯那一道道沟渠,不幸使多少才子沉吟湖底,但你是个例外。你无足,但可以扭转乾坤,你不幸,但无碍惋惜。因为你早已把不幸转化为进步的阶梯,历史的笔杆。纵然遭受膑足黥刑,你不屈服低头;纵然寄人篱下,你不埋没才华;纵然登上山巅,你不骄傲自大。在一番番不幸中,你早已成就远见豁达。”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无话可写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话去写,鼓励他们有话大胆写,有话好好写,才能将他们的话语能够更为完美的展现,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写,乐意去写,并且写得准确、写得鲜明、写得生动。
首先,启发他们说真话,抒真情,从会观察,懂感动开始
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也常说写文章要“言为心声”。写文章首先必须说真话,抒真情,你这篇文章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有的同学会说,我们每天忙于两点一线,不是不想说真话,而是真没话,笔下就只能想当然的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会观察,多观察。总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注重生活的各种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久而久之,就会有话可说了。有话可写,但必须写有血有肉的内容,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学会感动,懂得感动。从对身边的父母亲人到老师朋友,释放自己的感动之情,融入自己的文字之中。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锤炼思想,很多东西不是想好了才写,而是边写边想,甚至只有在写时才真正地开始思想。人的想法往往稍纵即逝,有时不写下来便化作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作文也要一步一步的写。从说真话,抒真情,会观察,懂感动开始,希望孩子们可以爱上并不难的写作。
其次,要从隐性积累的循序渐进做起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累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学会应用和拓展。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能理解积累的重要性,但对积累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更多的人看重的是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
对于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毕竟它对我们的高考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立竿见影,在高考压力依然繁重的今天,我们很难放弃这一块地盘,但仅仅积累我们常见的,而且考试必考的字音字形、成语、名句、美文等这些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就可以保证我们高考拿到高分,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静止的、显性的、成熟的、见效的积累必要,而那些运动的、隐性的、发展的、印证缓慢的积累同样必要。
再次,从我们的“课前三分钟”中觅得良机
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大多数老师都会安排“课前三分钟”栏目,虽然老师们设计这一栏目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安排这一固定栏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但在我看来,对于语言功底并不算好的同学,“课前三分钟”的准备阶段正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之时。大多数同学为了在这一阶段崭露头角,让自己做到能有“话”可说、有“话”说好,都希望自己准备得更为充分。
还有,在课堂的文本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
如在学习《〈史记〉选读》时,将传记中的人物作为写作的对象。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在给学生讲解完内容后,当堂写作,有同学如此写道:
“当历史的迷雾被驱散,当浓重的黑夜被拨开,你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蔺相如,在赵王面前,你冷静智慧,诠释了忠肝义胆;在秦王面前,你随机应变,让国家转危为安;在廉颇面前,你顾全大局忍辱求全,让将相和的美名永久流传。你将自己铸成一只忠义的箭,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赵人的理想,拼力穿透那层层阻险,义无反顾地射向秦国的天空。你,让我们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更让我们见证了忍辱求全背后的堅贞为国,因为有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脉里多了不朽的传奇。”
而在《孙膑》一课中,一位学生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他对传主孙膑的情感:“远远地,我仿佛看到了你那挺直的背影坐在轮椅中,身体形成一个不屈的弧度。你用变通的方式赢得田忌赛马的成功,也为你的人生赢得施展才华的信任;你用围魏救赵的计谋赢得军事丰碑上的传奇,也为你的人生记下华彩的一笔。身体的缺陷掩饰不了你的才华,羞辱的过去代替不了你的人生,你坐着,依然是上下五千年站立着的大写的人。”“但且回看历史的长河,漫溯那一道道沟渠,不幸使多少才子沉吟湖底,但你是个例外。你无足,但可以扭转乾坤,你不幸,但无碍惋惜。因为你早已把不幸转化为进步的阶梯,历史的笔杆。纵然遭受膑足黥刑,你不屈服低头;纵然寄人篱下,你不埋没才华;纵然登上山巅,你不骄傲自大。在一番番不幸中,你早已成就远见豁达。”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无话可写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话去写,鼓励他们有话大胆写,有话好好写,才能将他们的话语能够更为完美的展现,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写,乐意去写,并且写得准确、写得鲜明、写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