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将“表达与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次上写作课,总有部分同学皱着眉头,想着怎样度过这节课,甚至有个别同学想讨价还价宁愿抄十篇作文也不愿动脑写一篇作文。面对这种状况,我想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动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启发他们说真话,抒真情,从会观察,懂感动开始
  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也常说写文章要“言为心声”。写文章首先必须说真话,抒真情,你这篇文章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有的同学会说,我们每天忙于两点一线,不是不想说真话,而是真没话,笔下就只能想当然的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会观察,多观察。总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注重生活的各种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久而久之,就会有话可说了。有话可写,但必须写有血有肉的内容,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学会感动,懂得感动。从对身边的父母亲人到老师朋友,释放自己的感动之情,融入自己的文字之中。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锤炼思想,很多东西不是想好了才写,而是边写边想,甚至只有在写时才真正地开始思想。人的想法往往稍纵即逝,有时不写下来便化作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作文也要一步一步的写。从说真话,抒真情,会观察,懂感动开始,希望孩子们可以爱上并不难的写作。
  其次,要从隐性积累的循序渐进做起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累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学会应用和拓展。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能理解积累的重要性,但对积累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更多的人看重的是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
  对于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毕竟它对我们的高考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立竿见影,在高考压力依然繁重的今天,我们很难放弃这一块地盘,但仅仅积累我们常见的,而且考试必考的字音字形、成语、名句、美文等这些显性积累和见效积累,就可以保证我们高考拿到高分,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静止的、显性的、成熟的、见效的积累必要,而那些运动的、隐性的、发展的、印证缓慢的积累同样必要。
  再次,从我们的“课前三分钟”中觅得良机
  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大多数老师都会安排“课前三分钟”栏目,虽然老师们设计这一栏目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安排这一固定栏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但在我看来,对于语言功底并不算好的同学,“课前三分钟”的准备阶段正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之时。大多数同学为了在这一阶段崭露头角,让自己做到能有“话”可说、有“话”说好,都希望自己准备得更为充分。
  还有,在课堂的文本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
  如在学习《〈史记〉选读》时,将传记中的人物作为写作的对象。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在给学生讲解完内容后,当堂写作,有同学如此写道:
  “当历史的迷雾被驱散,当浓重的黑夜被拨开,你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蔺相如,在赵王面前,你冷静智慧,诠释了忠肝义胆;在秦王面前,你随机应变,让国家转危为安;在廉颇面前,你顾全大局忍辱求全,让将相和的美名永久流传。你将自己铸成一只忠义的箭,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赵人的理想,拼力穿透那层层阻险,义无反顾地射向秦国的天空。你,让我们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更让我们见证了忍辱求全背后的堅贞为国,因为有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脉里多了不朽的传奇。”
  而在《孙膑》一课中,一位学生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他对传主孙膑的情感:“远远地,我仿佛看到了你那挺直的背影坐在轮椅中,身体形成一个不屈的弧度。你用变通的方式赢得田忌赛马的成功,也为你的人生赢得施展才华的信任;你用围魏救赵的计谋赢得军事丰碑上的传奇,也为你的人生记下华彩的一笔。身体的缺陷掩饰不了你的才华,羞辱的过去代替不了你的人生,你坐着,依然是上下五千年站立着的大写的人。”“但且回看历史的长河,漫溯那一道道沟渠,不幸使多少才子沉吟湖底,但你是个例外。你无足,但可以扭转乾坤,你不幸,但无碍惋惜。因为你早已把不幸转化为进步的阶梯,历史的笔杆。纵然遭受膑足黥刑,你不屈服低头;纵然寄人篱下,你不埋没才华;纵然登上山巅,你不骄傲自大。在一番番不幸中,你早已成就远见豁达。”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无话可写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话去写,鼓励他们有话大胆写,有话好好写,才能将他们的话语能够更为完美的展现,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写,乐意去写,并且写得准确、写得鲜明、写得生动。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阅读”模块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前言中说:“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将引领你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  换句话来说,应当是了解一种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知道这种思想从何处而来,今天在何处,未来去往哪里。  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为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一道中国文化思想的盛宴,在这里,我们可以尽享儒家的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代表作,历来作为游记散文的典范而广为传颂。该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奇异景象。  毋庸讳言,《登泰山记》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传统山水游记的艺术,但更多的是突破与创新,其独到精妙之处颇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现概述如下:  一、选材新颖,另辟蹊径  巍巍泰山,素有“五岳之尊”之称,向来以其险峻壮观而闻名天下
构建高效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既是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更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我理想中的高效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如下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预习生成问题——课堂探究问题——课后能力迁移。课前的预习环节往往是问题生成的沃土,课堂教学环节则是师生一道“沙场秋点兵”——解决问题的主战场,课后的能力迁移环节则是给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文言文阅读视野、提高学生
写人,就要突出人物的个性。何谓个性?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禀赋的差异,即便同一种美好人性,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这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这样“人”才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现的技巧如何,而要在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睛。如何突出人物个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一、贴着人物写——肖像描写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修改,就是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修改,有小修改和大修改之分。小修改指文章的局部完善;大修改指文章的整体调整,就是指改变文章的结构,增删文章的材料,改变文章的主题,有时甚至另起炉灶。只有谋定全局,通盘调整,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那么,怎样对文章整体进行调整呢?  一、服从中心需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在即,许多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不免陷入写作焦虑之中。那么,这些同学的作文还能在短期内提高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只要你舍得花一点时间去整理一下看上去已经“无米”的粮仓,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你愿意做一名“巧妇”,凭着一双巧手,你的“无米之炊”也一样会令人称叹。让我们一起帮你寻找那曾经被你不经意间丢失的“米”吧!  一、寻找知识之“米”  (一)从语文教材中找“米”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边城(节选)》处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均是中外名家之作。他们或展示古典英雄的侠肝义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或揭示封建社会民众的麻木愚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或赞美人间真情与人性美。人文内涵深厚,艺术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人性,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生活。  2.本课地位: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
进入紧张的高三,知识点的复习成了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专题复习成了高三教学课堂普遍的模式,“练讲练”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式,考点不顾学生的意愿一轮一轮“轰炸”下去,“炸”得学子晕头转向,索然无味,疲惫感油然而生。但面对高考,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教师也很无奈疲惫,考点不讲不行,只能轮番讲解,还唯恐遗漏要点。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不到最佳状态,课堂上鼓不起学习的热情,教学节奏没有做到张弛
教室里、讲台上,语文老师们都已习惯了主角的身份,而很多学生也习惯于做一个默默的观众。其实,学生都是天生的演员,只要真正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常把讲台让出来,使之成为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感受到“我的学习我做主”。  一、课堂实录  一个平常的周三下午,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完一首诗歌,赢得了台
最近,在网上热播的关于中美两国中学教师教学《灰姑娘》一文的实录,引起了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中美教学案例对比的启示意义  看了这两则课堂实录,掩卷沉思。我们估且不论这两堂课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如何,或许很夸张,或许是对中国语文教学方式进行讽刺漫画式处理了;但是,对于美国教师,我们大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样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堂会这样索然无味?细细想来,无非有这样几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