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落实……教育内涵发展的每一项诉求,都有赖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进一步提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回首三十余年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历程,笔者有如下些许体会与思考。
一、 办学目标:要坚持基础教育从“基础”做起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而在个体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就要把基础教育的这一“基础”转变成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天天可以做、人人都能做的事情。那么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可以变成哪些天天能做的事情呢?总结成功的经验,觉得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很简单、很朴素,具体地说就是:做好操、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的本意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扫好地,即培养学生环保卫生、勤劳立命的意识和能力;写好字,即培养学生公正做事、一丝不苟的意识和能力;读好书,即培养终身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和能力;唱好歌,即培养学生健康娱乐、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都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人应该做、人人都必须学会的事情。试想,一个扫地也想扫第一的人或学校,基本素质、教育质量还会差到哪里去?因为,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更是学习、生活、工作习惯的总和。纵观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有生命力的教育都是朴素的,朴素的教育,才能带来实在的成长。不管课程怎么改,基础教育的性质不改,不管教材怎么变,启智育能的功能不变……也就是说教育本质的东西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质变,课程改革不是教育“起义”,人类共同的本质的美好的东西都要通过教育传承给下一代。学校是校长的“作品”,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校长领导力外在的表现。与基础教育“基础”目标相对应的评价学校“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也非常朴素简单,“地无纸屑、花无断枝,墙无脚印、厕无涂鸦,课无闲人、嘴无脏话”,理应成为评价学校的永恒标准之一。一所学校如把这些“基础”性的“小事”都做好了,人民群众怎会不满意?
二、 师资培养:要让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家长择校七择八择说到底无非是选择优质师资。名校不是名在校园有多美、设备有多新、经费有多丰厚,而是名在它的软实力上、名在它的师资上。培养教师、提升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校长课程领导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始终大于教育效益。教育要公平,首先就要使全体教师成为持续的合格教师,一个教师业务水平不合格妨碍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每所学校都有培养教师的重任,每所学校都是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均衡优质的教育要求不能有“短板”教师和校长。校长既应是教育权威又应是教学权威,要走得进会场,讲得出思想,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进得了考场,交得出辉煌;每一位教师既要下得了“厨房”又要走得出“厅堂”,既是教学能手,又是育人专家。持续的合格教师和校长从何而来,靠的是校本培养。教师、校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岗前培训,也不仅是脱产进修,更需在实际教学中锤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水平就提高了。那么,怎样培养校长和教师呢?首先,要不断增长内在的学习力,内在学习的动力要大于外在的任何推动力。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心灵多长智慧而少长“皱纹”。其次,学习提高也要从“小”“杂”“博”出发,长期坚持去提升自己、“营养”自己。校长应有自己始终耕耘的“实验田”。如:校长每一个月听一次自己的会议发言录音,问自己,我有教育思想吗?每两个月作一次听课评课的集体反馈报告,问自己,我对教学能起指导作用吗?每一个学期写一个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问自己,我能引领学校前进吗?培养教师也要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结合。规定动作如,做好“老三篇”:每周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让教师问问自己,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每个月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让教师问问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吗?每个学期做一份毕业考试卷或升学考试卷,让教师问问自己,我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智能结构吗?此外还要引导年轻教师外加一项内容:年轻的理科教师每学期要做千题集,布置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先做;年轻的文科教师每天要写千字文。自选动作由教师上报,定期检查,使自选不变成自流。这样做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也能同学历、职称成正比。
总之,看书、思考、写作是学校培养教师的最好办法,而培养教师首先要从培养校长自己开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人前的潇洒都是以人后的付出和艰辛作支撑的。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当校长,学当好校长;做教师,学做好教师。
三、 提高质量:要坚持规范教学走“正道”
办学校,教育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课程改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课改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课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远利益,也要关注学生的眼前利益和直接利益,使他们在每一个求学和人生的起点上有更好的选择。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追求: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学经费一样多,师资水平一样强,教学质量一样高。均衡优质,要质量天经地义,但要质量必须走正道,必须符合绿色发展规律。提升质量的正道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学科开齐、上足、教好。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两极分化严重。无需否定,目前有的学校的“高质量”说得难听点是靠“关、管、灌”的途径获得的,“圈养”的短期成效当然高于“放养”,但内在的价值和内在的质地变了。怎样才能提升质量走正道呢?学校要坚持做到三步走:规范办学齐步走;有效教学快步走;特色办学正步走。因为家庭的教育是零碎的,社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只有学校的教育才是全面系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上好,使学生做一个道德不低、智力不次、身心不弱的丰满的人。要引导文化课教师努力做到三“不”三“了”,即:不上“黑”课(计划外的课),不拖堂上课,不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辅优补差;课堂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该评的要评了。
四、 教学策略:要坚持精耕教材细作课堂
教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切教育都和课堂相连。学生学习的知识永远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而间接经验主要是靠书本和课堂的形式来传承的,所以对教材和课堂的重视无论怎样都不为过。课程领导力水准较高的校长,就能引领教师自觉走进教材和课堂深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但同时又在事实上强调了“只有教好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的道理。目前,有的教师在资源共享的名义下,拿着别人的教案进课堂,拿着别人的练习进课堂,缺少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教师要提高课程的执教力,必须从“磨文”开始。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处理,要力透纸背、情透纸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对教材处理的技术是教师的核心技术,且别人没办法给予。读懂读透教材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同时,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使学生明确一些最基本的学习常识,即:学习是读教科书的行为,只有读通教科书才能提升能力;学习是吸收的过程,只有吸收才能创新;学习是艰苦的过程,艰苦的过程才能换来结果的香甜;学习是个体的行为,只有个体学习后才能交流和合作;学习不读书不行,不记忆不行,不刻苦不行,没兴趣不行,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行,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首先从读教材开始,从培养兴趣开始,从锻炼记忆开始,从刻苦钻研开始。
怎样打造高效的课堂?校长要引导教师从“小”现象着手,如:学生不发言怎么办?不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不注意听讲怎么办?为什么经常讲、经常练、经常教,还是经常错?这些问题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类的立项课题更有现实意义,更有内涵。
简言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坚持的结果。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唯一的聪明做法。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长期的激情才能产生价值。“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胡锦涛语),以此为据,我们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新课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内涵发展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课程领导力也没有。
一、 办学目标:要坚持基础教育从“基础”做起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而在个体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就要把基础教育的这一“基础”转变成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天天可以做、人人都能做的事情。那么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可以变成哪些天天能做的事情呢?总结成功的经验,觉得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很简单、很朴素,具体地说就是:做好操、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的本意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扫好地,即培养学生环保卫生、勤劳立命的意识和能力;写好字,即培养学生公正做事、一丝不苟的意识和能力;读好书,即培养终身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和能力;唱好歌,即培养学生健康娱乐、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都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人应该做、人人都必须学会的事情。试想,一个扫地也想扫第一的人或学校,基本素质、教育质量还会差到哪里去?因为,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更是学习、生活、工作习惯的总和。纵观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有生命力的教育都是朴素的,朴素的教育,才能带来实在的成长。不管课程怎么改,基础教育的性质不改,不管教材怎么变,启智育能的功能不变……也就是说教育本质的东西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质变,课程改革不是教育“起义”,人类共同的本质的美好的东西都要通过教育传承给下一代。学校是校长的“作品”,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校长领导力外在的表现。与基础教育“基础”目标相对应的评价学校“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也非常朴素简单,“地无纸屑、花无断枝,墙无脚印、厕无涂鸦,课无闲人、嘴无脏话”,理应成为评价学校的永恒标准之一。一所学校如把这些“基础”性的“小事”都做好了,人民群众怎会不满意?
二、 师资培养:要让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家长择校七择八择说到底无非是选择优质师资。名校不是名在校园有多美、设备有多新、经费有多丰厚,而是名在它的软实力上、名在它的师资上。培养教师、提升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校长课程领导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始终大于教育效益。教育要公平,首先就要使全体教师成为持续的合格教师,一个教师业务水平不合格妨碍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每所学校都有培养教师的重任,每所学校都是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均衡优质的教育要求不能有“短板”教师和校长。校长既应是教育权威又应是教学权威,要走得进会场,讲得出思想,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进得了考场,交得出辉煌;每一位教师既要下得了“厨房”又要走得出“厅堂”,既是教学能手,又是育人专家。持续的合格教师和校长从何而来,靠的是校本培养。教师、校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岗前培训,也不仅是脱产进修,更需在实际教学中锤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水平就提高了。那么,怎样培养校长和教师呢?首先,要不断增长内在的学习力,内在学习的动力要大于外在的任何推动力。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心灵多长智慧而少长“皱纹”。其次,学习提高也要从“小”“杂”“博”出发,长期坚持去提升自己、“营养”自己。校长应有自己始终耕耘的“实验田”。如:校长每一个月听一次自己的会议发言录音,问自己,我有教育思想吗?每两个月作一次听课评课的集体反馈报告,问自己,我对教学能起指导作用吗?每一个学期写一个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问自己,我能引领学校前进吗?培养教师也要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结合。规定动作如,做好“老三篇”:每周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让教师问问自己,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每个月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让教师问问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吗?每个学期做一份毕业考试卷或升学考试卷,让教师问问自己,我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智能结构吗?此外还要引导年轻教师外加一项内容:年轻的理科教师每学期要做千题集,布置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先做;年轻的文科教师每天要写千字文。自选动作由教师上报,定期检查,使自选不变成自流。这样做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也能同学历、职称成正比。
总之,看书、思考、写作是学校培养教师的最好办法,而培养教师首先要从培养校长自己开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人前的潇洒都是以人后的付出和艰辛作支撑的。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当校长,学当好校长;做教师,学做好教师。
三、 提高质量:要坚持规范教学走“正道”
办学校,教育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课程改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课改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课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远利益,也要关注学生的眼前利益和直接利益,使他们在每一个求学和人生的起点上有更好的选择。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追求: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学经费一样多,师资水平一样强,教学质量一样高。均衡优质,要质量天经地义,但要质量必须走正道,必须符合绿色发展规律。提升质量的正道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学科开齐、上足、教好。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两极分化严重。无需否定,目前有的学校的“高质量”说得难听点是靠“关、管、灌”的途径获得的,“圈养”的短期成效当然高于“放养”,但内在的价值和内在的质地变了。怎样才能提升质量走正道呢?学校要坚持做到三步走:规范办学齐步走;有效教学快步走;特色办学正步走。因为家庭的教育是零碎的,社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只有学校的教育才是全面系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上好,使学生做一个道德不低、智力不次、身心不弱的丰满的人。要引导文化课教师努力做到三“不”三“了”,即:不上“黑”课(计划外的课),不拖堂上课,不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辅优补差;课堂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该评的要评了。
四、 教学策略:要坚持精耕教材细作课堂
教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切教育都和课堂相连。学生学习的知识永远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而间接经验主要是靠书本和课堂的形式来传承的,所以对教材和课堂的重视无论怎样都不为过。课程领导力水准较高的校长,就能引领教师自觉走进教材和课堂深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但同时又在事实上强调了“只有教好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的道理。目前,有的教师在资源共享的名义下,拿着别人的教案进课堂,拿着别人的练习进课堂,缺少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教师要提高课程的执教力,必须从“磨文”开始。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处理,要力透纸背、情透纸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对教材处理的技术是教师的核心技术,且别人没办法给予。读懂读透教材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同时,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使学生明确一些最基本的学习常识,即:学习是读教科书的行为,只有读通教科书才能提升能力;学习是吸收的过程,只有吸收才能创新;学习是艰苦的过程,艰苦的过程才能换来结果的香甜;学习是个体的行为,只有个体学习后才能交流和合作;学习不读书不行,不记忆不行,不刻苦不行,没兴趣不行,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行,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首先从读教材开始,从培养兴趣开始,从锻炼记忆开始,从刻苦钻研开始。
怎样打造高效的课堂?校长要引导教师从“小”现象着手,如:学生不发言怎么办?不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不注意听讲怎么办?为什么经常讲、经常练、经常教,还是经常错?这些问题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类的立项课题更有现实意义,更有内涵。
简言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坚持的结果。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唯一的聪明做法。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长期的激情才能产生价值。“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胡锦涛语),以此为据,我们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新课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内涵发展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课程领导力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