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但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智力因素是先天性的,非智力因素是在特定条件下后天形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它对认知过程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以及强化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讨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高素质人才。
一、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1、非智力因素的含义。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1]。非智力因素在内容上十分广泛、结构比较复杂。广义来说,是指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具备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2、非智力因素的特征。非智力因素具备学习动机特征、学习兴趣特征和学习意志特征。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正确且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励下,学生能够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心理体验过程,随着学生自身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兴趣会相应发生变化或转移;学习意志是学生能够坚持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完成学习目标。
3、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有六种作用,分别为: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控作用和强化作用[2]。动力作用能够带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激情,充分活跃学习氛围;定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晰,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持作用使学习状态能够长期得到坚持,直到完成学习任务为止;调控作用是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干预参与者的心理落差使之进行调控;强化作用就是通过消除学生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化学教学中,对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教授化学的首要条件,学习动机为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盐类水解”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辨NH4Cl、CH3COONa、Na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然后使用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pH值,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思考。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这就在学生产生疑问之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动机强度过低的学生,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其对自身的价值,从而加强其学习动机的强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格外用心,并能够抵抗疲劳,以最佳的状态接受知识、深刻理解信息,强化记忆力,所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教师应当发挥化学实验作用,比如在学习“化学能和电能”[3]相关知识时,进行化学实验:①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进行观察;②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一起放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①中锌片上产生气泡,铜片没有,②中铜片上却产生了气泡。学生会有疑问:锌粒与稀硫酸为什么会有气泡,这个气泡是什么?铜片与稀硫酸为什么没有产生气泡?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一起放入装有稀硫酸时铜片上为什么又有了气泡?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优化了非智力因素。
3、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理想目标教育,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良好的习惯需要坚定的意志为基础,化学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大部分学生不能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加强对坚强意志的培养:从小事做起,学生每学会一个简单的化学知识,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去及时消化;由易到难,学习各种有机物的知识时,首先掌握某一个简单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再掌握其他的,会轻松得多;自我激励,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从而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结语
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化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各个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嵇华华.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58.
[2]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7):4-5.
[3] 朱群英.“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0,增刊:5.
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高素质人才。
一、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1、非智力因素的含义。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1]。非智力因素在内容上十分广泛、结构比较复杂。广义来说,是指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具备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2、非智力因素的特征。非智力因素具备学习动机特征、学习兴趣特征和学习意志特征。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正确且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励下,学生能够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心理体验过程,随着学生自身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兴趣会相应发生变化或转移;学习意志是学生能够坚持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完成学习目标。
3、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有六种作用,分别为: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控作用和强化作用[2]。动力作用能够带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激情,充分活跃学习氛围;定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晰,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持作用使学习状态能够长期得到坚持,直到完成学习任务为止;调控作用是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干预参与者的心理落差使之进行调控;强化作用就是通过消除学生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化学教学中,对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教授化学的首要条件,学习动机为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盐类水解”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辨NH4Cl、CH3COONa、Na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然后使用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pH值,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思考。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这就在学生产生疑问之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动机强度过低的学生,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其对自身的价值,从而加强其学习动机的强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格外用心,并能够抵抗疲劳,以最佳的状态接受知识、深刻理解信息,强化记忆力,所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教师应当发挥化学实验作用,比如在学习“化学能和电能”[3]相关知识时,进行化学实验:①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进行观察;②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一起放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①中锌片上产生气泡,铜片没有,②中铜片上却产生了气泡。学生会有疑问:锌粒与稀硫酸为什么会有气泡,这个气泡是什么?铜片与稀硫酸为什么没有产生气泡?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一起放入装有稀硫酸时铜片上为什么又有了气泡?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优化了非智力因素。
3、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理想目标教育,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良好的习惯需要坚定的意志为基础,化学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大部分学生不能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加强对坚强意志的培养:从小事做起,学生每学会一个简单的化学知识,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去及时消化;由易到难,学习各种有机物的知识时,首先掌握某一个简单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再掌握其他的,会轻松得多;自我激励,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从而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结语
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化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各个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嵇华华.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58.
[2]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7):4-5.
[3] 朱群英.“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0,增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