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也是“边城性格”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边城》里,几乎所有的湘西人都善良坦荡,于无声处表现出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若将这种精神特质冠以名字,“边城性格”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沈从文的性格同样具有浓郁的“边城”味。
  1931年11月,好友胡也頻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得知此事,沈从文心急如焚,立即找到胡适,希望其出面营救。当时胡适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也特别紧张,不便公开出面,便写了一封信给蔡元培,沈从文拿上这封信,又急如星火地去找蔡元培。可惜蔡元培当时只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人物,也不知道胡也频的下落,无法营救……
  胡也频最终被秘密枪决。面对好友不幸遇难,沈从文悲痛不已。为了弥补自己没能救出好友的遗憾,其后,沈从文将胡也频的妻儿接到自己住处隐藏,护送他们回故乡。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逃离沦陷区,准备经过湖南的沅陵县前往昆明大后方,并写信告诉了沈从文。接信后,沈从文专门给自己住在沅陵的大哥写信,托他关照梁思成夫妇。11月初,沈从文再次致信大哥,让其“购二十斤猪肉做暴腌肉,切成条熏,熏得越快越好”,做好后,将一部分肉寄给梁思成夫妇,剩下的肉让他们过路时带走,另外还让大哥预备了一些可以在路上吃的菜。沈从文对朋友的这份真情让梁思成夫妇极其感动。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不吝心力帮忙,对学生和萍水相逢的人,沈从文也经常出手相助。
  沈从文的学生罗尔纲从中国公学毕业后,因战乱与家人失联,衣食无着,便找到沈从文诉说自己想找机会研究历史的计划。沈从文表示:如果罗尔纲去北京深造或半工半读,他愿意支援其北上的旅费。之后,沈从文仍不放心,专门为此事写信给在北京的胡适,希望他帮忙。于是胡适将罗尔纲安排到自己家里,让他帮助自己整理《胡传文集》并兼任家庭教师,罗尔纲因此得到了胡适的精心指点,学问大进。
  1933年春,青年诗人卞之琳携诗稿从北京来到青岛,拜访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并跟他谈到诗集出版的困难。沈从文当时并不富裕,但还是慷慨捐资30块大洋,支持卞之琳自费出版诗集。
  20世纪40年代后期,沈从文一边在大学里做教授,一边为一家报纸编辑副刊。有一位诗歌作者因为家庭困难向他求援,其时的沈从文也非常拮据,拿不出现金,便在天津某报刊登启事,义卖自己所写的20幅字:先让求字者告知他写什么字,他再让求字者将报酬直接寄给那位诗歌作者。
  沈从文的这些事迹中无不透露着浓浓的“边城”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他自身经历的一种折射。
  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山高峡窄、林密水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这样的环境外地人也不容易进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熟人社会,即在这里官位、金钱、荣誉不起主宰作用,大家在乎的是好人缘,而好人缘往往是通过利他的行为获得的。沈从文在湘西长到了二十多岁,湘西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无不对他的性格产生着影响。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更是催生他拥有“边城性格”的原因之一。幼时,沈从文经常去同城的外婆、舅舅家玩,有时玩到天黑,就由表哥打着灯笼送他回家。亲人的温情在他小小的心灵播下了坚实的种子。身边人友好的帮助也使他内心走向善良的那端。
  1922年,沈从文来到湖南保靖县,想参加当地的军队,可是好几个月都没有如愿。沈从文无所事事,便替那些小书记们抄写东西。有一个参谋发现他的字不错,便安排他做了一个月四块钱的司书。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沈从文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便向上司提出辞职。上司爽快地答应,并对沈从文说:“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随后支给他三个月薪水。可见当地民风淳朴、人们善良忠厚。
  1923年,胸怀梦想的沈从文到了北平。然而,世界留给一个初出大山的青年的空间是有限的,他很快体会到了在大地方生存的艰难。他住在北京的湖南西西会馆里,买不起棉衣,也没有火炉,只能用被子裹着身体坐在桌旁写作。因为一无学历,二无名气,他的作品寄出去后大都杳无音讯。濒临绝境之时,沈从文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信求助。
  那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沈从文坐在桌旁冷得发抖,突然进来一个人,居然是郁达夫。看到沈从文的屋子冷得像冰,郁达夫没有说话,只是把脖子上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沈从文身上。接着,郁达夫拿出五块钱,请沈从文去外面的馆子吃了一顿饭,找回的那些钱都送给了沈从文。这件事让沈从文记了一辈子,他七十多岁时提起,依然泪流满面、声音发颤。
  1925年,经郁达夫介绍,沈从文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相识,其作品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大力推举,自此,沈从文开始大量发表作品。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一生没有文凭,讲话又带家乡口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却能在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任职,最终登上教授的宝座,除了个人的创作水平,胡适等朋友对他的提携也功不可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亲人、朋友、故旧对他的关爱始终占据着一个至关紧要的位置。
  所以说,“边城性格”既是沈从文高尚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感恩之心的折射。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世人提起拿破仑,通常有两个印象:个子虽矮,却是个战神。但拿破仑的人生,远远不只有辉煌的军事成就。  拿破仑很爱读书,他坚信,要想创造历史,先要研究历史,所以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政治类书籍,是个十足的社科迷。  在军校上学时,他已在读伏尔泰、卢梭的作品,毕业后当了尉兵,别的同事结束执勤就出去浪,他则在自家的破房子里研读炮兵的原理和历史、攻坚战的法则、柏拉图的《理想国》-远征埃及时,他在船上也塞了很
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点滴屋檐似是细碎的管弦声。  绢纸削薄,微微发黄,笼罩着一星单薄的烛火。李义山缓缓剔亮灯笼,眼神迷离,约是思念起故人。我见他闲坐无聊,便从灯里化形出来,抬手一点他的额头:“黄叶风雨,秋寒入骨,你可是思念妻子了,为何不回去看看?”  他忽然见我,却也不惊,可能知道我是伴他多年的这盏孤灯,只是怅然抬手,去接那飘零夜雨:“身为男儿,不建功立业,怎么归乡见妻子?”可那眉宇间却是说不出的
敦煌石窟里那些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头顶没有光环,借助云但不依靠云的神就是飞天,他们靠衣裙、彩带飞上天。然而把这些彩带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并不一定都是柔美轻盈的小仙女。  敦煌石窟创建于北凉时期,窟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此时的飞天造型简朴,多为椭圆脸,大鼻子,深凹的眼窝,大眼睛,大耳朵,且多为男性,并且动作比较僵硬,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飞舞了。  一眼认出西域
明朝开国年间,混搭风相当讨嫌。有不懂法的军汉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被朱元璋撞见后,统统当场砍脚。明初最杰出的画家戴进也因为给画里的平民错用了官服的大红色,被明宣宗剥夺了画家身份,晚年贫寒而死。  但从明朝中期起,混搭却成了服饰潮流。成化年间,朝鲜使团来人贡,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吸引了满朝文武的眼球,引得官员们纷纷效仿。随后,混搭風越来越大胆:明初时士绅们指定穿戴的峨冠方巾,大户人家的佣人大摇大摆
梅兰芳扮演穆桂英时用到了印匣道具,只是一个黄绸包裹的六面体,却代表着王权。出征之际,元帅威风凛凛地高擎印匣,便可调动兵将,指挥千军万马。  戏中的桥段是。朝廷将印匣送来,命穆桂英率兵出征,穆桂英想起杨家满门忠烈却屡遭奸臣陷害,朝廷从来不闻不问,只有等到战势危急才想起杨家。这方印匣能接吗?穆桂英心生犹豫,但佘太君的态度很坚决,“一事当前,以国家社稷为重。你若实在不肯挂帅,就让我这个百岁之人来吧!”穆
说到《水浒传》里潘金莲的悲剧,有人认为她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有人对她则报以哀其不幸的深切同情;也有人把她个人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那么,在围绕潘金莲的主客观情境中,究竟有哪些暗藏的“悲剧”元素?  无力改变的贫穷已注定没有人权。  潘金莲是穷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被卖给清河县的张大户家当丫鬟。当时的社会,穷人家卖儿卖女的现象很多,尤其是遇到灾荒年。丫鬟就像主人家的房屋、存款一样,属于私有财产。既然
希特勒非常热爱读书,他从奥地利的一个小镇“北漂”到维也纳后,读完了维也纳图书馆1/3的书;参加德军去前线打仗时,别的战友都在讨论女人和美食,他却专心致志地读书;当上德国总理后依然嗜书如命,哪怕苏军兵临城下,他还在地堡里读书。  希特勒读的书五花八门,其中历史类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希望通过历史——尤其是伟大君主的历史,想象自己就是救世主,将会领导德国从衰败走向荣耀。不过,他只是有选择地读符合自己观点的
安史之乱众所周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祸源之一是安禄山的秘书高尚。  高尚原名高不危,出身贫苦,母亲以乞讨为生。但他勤奋好学,文采斐然,出人头地的欲望也很强烈,曾对朋友说:“我应为举大事而死,绝不能一辈子咬着草根、啃着菜叶!”  后来他靠人推荐做了安禄山的秘书,成为领导的死忠粉,不肯离开片刻,甚至跟进卧室。安禄山肥胖嗜睡,打起呼噜也是山响,而高尚能守在旁边办公直到天亮。秘书做到“贴身保姆”的级别,自然大
1714年,俄罗斯帝国的监察官涅斯捷罗夫揭发西伯利亚省总督加加林公爵犯了盗窃国库罪。可这桩指控始终未能成功,因为枢密院办这案子的是多尔格鲁吉公爵,跟加加林的关系不错,两位老爵爷互相袒护。  三年之后,涅斯捷罗夫找到机会,上奏沙皇彼得一世,诉说加加林如何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侵吞国库。彼得一世于是派了个调查委员会——自己身边出生入死的近卫军侍从,前去调查。  事实很快就查清楚了。近卫军回来了,带回了足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房预订火爆”再次登上热搜话题,门牌号带6、8的房间被家长疯抢,有人过完年就迫不及待地把房订了。至于曾住过高分考生的“吉利房”更受坊间热捧,花好几倍的价钱也未必订得到。  其实,“高考房”不只现在有,科举时代同样有。只不过,科举时代既有价格昂贵的高考房,也有免费的高考房,还为贫困考生免费提供食宿。  每次科考前,各省考场附近的旅店老板都会设法吸引考生的眼球,希望有考生入住。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