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其基本逻辑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从现实诉求来看,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从国际视野来看,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是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基于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现状,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应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国家战略地位,建立开放、包容、适应性、衔接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建立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治理模式,建立并推进落实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现代化;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5-0008-07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李克强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1]。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先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色、为中国发展服务的过程[2]。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3]。但是,就我国的人才结构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4]。如何建设技能型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与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作用深刻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而通过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把我国建成技能强国,才能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迈向2035全面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基本精神,从理论逻辑、现实诉求及国际视野等视角出发,解析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一、理论逻辑: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
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成为促进各国加强教育投资、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当时的人力资本理论普遍采用个体所接受教育的时间——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依据[6]。20世紀末以来,在新的知识经济及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相关研究提出,受教育年限仅能反映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而不能反映人们接受教育的质量和结果,也不能全面体现个体所蕴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研究开始关注人力资本的内核——技能,并形成了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一新框架认为,技能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一方面,可以表征个体所接受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效地表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的整个过程和成效。因此,可以把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7]。
在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很多机构及研究者从不同关注点出发对技能的内涵开展了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提出,技能是一系列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且可以使个体持续完成相关活动或工作任务的知识、态度和能力的组合[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所有公民都要具备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职业技术技能[9]。总体来看,在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野下,技能已经超越了仅仅指向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技能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技能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技能人才总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而具有不同资格层次技能型人才在就业人口中的构成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劳动人口整体的技能人才布局,也就是人力资本结构。对劳动者个体而言,只有其具备的技能水平达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对社会而言,只有具备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类型和水平的组合,才能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10]。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结构和总体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基于以上逻辑,技能型人力资本开发将决定公民个体、他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11]。因此,科学和知识是生产力,技术和技能同样是生产力,任何科学和知识都只有通过处于生产力第一线、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能劳动者之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2]。正因为如此,欧盟提出,技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OECD认为,技能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银行强调,技能是改善个体就业结果及增强国家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家或地区只有加强对公民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人力资本潜能中获益[13]。 (二)技能是实现经济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与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创新性、高质量和高科技是未来行业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和趋势。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指在企业生产、工作组织及产品销售过程中开展的新的或明显改变产品生产或服务质量的方法或流程。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劳动者的技能在创新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企业生产而言,创新的产生和推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劳动者的技能在产品生产技术变革、组织变化产生的应用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速技术变化,二是应用技术变化,三是实现教育、培训和创新的优势互补,四是实现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根据OECD的调查数据,缺乏技能型员工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障碍:27.2%的企业表示,在企业内部及更广泛的市场销售环节缺乏技能型员工,是影响企业实现创新的一大障碍因素;1/5没有开展创新的企业指出,缺乏技能型员工导致其不能实施和推广创新[14]。从长期视角来看,技能人才驱动的创新还可以提升生产的附加价值,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聚集,进一步塑造未来的劳动力市场[15]。
(三)技能是实现社会包容和谐的重要驱动器
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个体的技能水平与其收入、就业及社会融合存在着密切关系。技能在赋予个人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和成为活跃公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的技能水平与社会包容性关系密切,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公民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因此,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是实现社会包容和进步的重要支撑。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比例的高技能人口,其在经济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公平性(基尼系数)方面,会实现更好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其在社会包容性及和谐度方面也更容易出现问题。OECD的调查表明,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但具有中等技能水平的成年人失业率为5.8%;而具有同等教育背景但技能水平较低成年人的失业率为8.0%[16]。与就业水平直接相关,在社会包容性方面,当具有较高技能的公民从就业中获益时,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也会提升。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社会包容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7]。贫困和弱势群体,包括农村人口、残疾人、失业青年人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进入高收入和高生产力的工作领域,从而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包容。
二、现实诉求: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
在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广泛存在,这对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方面诉求。
(一)提高人口技能水平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李克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多年来由改革红利形成的制度激励、劳动力低成本要素红利形成的成本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动力逐步消失。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即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的转型。而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从一般性劳动力到技能型劳动力的转型是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人口的客观要求,其基本机制在于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强生产过程的创新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升级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18]。因此,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赖人力资源与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强大动能,实现效率变革,全面提升要素供给效率[19]。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是关键一环。
(二)提高人口技能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技能匹配度是我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来形成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红利逐渐消失。同时,我国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劳动力隐性失业和就业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由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等三类人群组成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些人口的大量存在导致相当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隐性失业会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以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为特征的人才供求不匹配一直存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就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亟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供给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促进隐性失业人口及面临技能失配问题的人口通过技术技能培训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提高人口技能水平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自身及其功能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支撑起国家发展对于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强大需求[20],其既表现为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强大,也表现为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21]。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吸引力仍然较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问题。在我国的人才队伍中,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有研究显示,技能型劳动者仅占我国就业人员总量的约19%,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6%[22],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有较大需求,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23]。这与“二战”后由“科教兴国”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和德国的技能型人才数量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日本的高级技工占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40%,而德國更是高达50%[24]。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国际实践: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能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成为国际社会人力资本干预的新方向[25]。很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或政策,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6]。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大会提出,有效的技能开发政策应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7]。2012年,OECD启动“技能战略”计划,提出通过加强成员国的技能体系促进各国实现其经济社会愿景[28]。2013年,OECD建立专门的技能中心,进一步在成员国推进“国家技能战略”。2015年,欧盟议会建议,为增强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各国应积极制定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29]。从各国情况看,2010年以来,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也分别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不同角度发布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发展及技能人才培养战略[30]。OECD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OECD 国家中,有25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31]。考察国际社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其核心内容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治理的全政府性
从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技能政策及战略看,都普遍强调建立一种“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技能治理体系。“全政府”是指建立一种国家领导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一系列广泛政府部门及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协调、合作及参与,这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还有就业、经济、创新、金融、税务、地区和行业发展等部门,目的是加强技能开发政策与就业、经济发展等政策间的协调与联系,通过技能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及社会包容的核心目标。正如OECD所强调的,技能政策涉及许多政策领域(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产业发展)、跨越不同部门(教育、科技、就业),其应当系统地开发、整合各领域政策,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以应对任务的复杂性[32]。为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协调,需要实现以下领域的密切结合:将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雇主和培训机构保持沟通,确保培训能够满足工人、企业的需求和愿望;将技能开发与劳动力市场、工业、投资、贸易、技术以及区域发展等政策领域相结合[33]。最终目标是使政府、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公民个体能够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实现有效应对,发挥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促进作用。
(二)参与的全社会性
参与的全社会性(whole-of-society approach)是指,技能开发是每个公民的事业,要通过政府、个人和雇主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形式,努力建设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所有公民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开发所有人的技能,满足不同公民的个性化技能开发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处境不利者的技能提升,以增强劳动力市场不利群体的社会融合,提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并加强公平性。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G20技能培训战略》提出,广泛获得培训,即人人有平等机会接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工作场所学习是凝聚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技能开发的基本原则,要对青年人、失业人口、少数民族、残疾人、移民、因企业重组而被大规模裁员的人等弱势人口给予特别关注[34]。OECD强调,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技能,改善其长期职业前景,并在三方面采取行动:尽一切可能防止学生辍学;促进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为每个公民提供获得资格证书的“第二次机会”。
(三)技能开发的终身导向性
从国际视野出发,技能战略普遍倡导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强调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世界银行提出,技能政策应当架构在短期视角和长远视角的基础上,适应个人在生活中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要求,从早期儿童到成人和继续教育都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不仅要有效应对个人和企业的迫切需求,而且应当关注未来,对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进行展望以形成未来的劳动力[35]。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实现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紧密衔接,并加强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指导,为工人和企业家提供终身学习新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机会[36]。G20提出,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建设、维持和提高技能,儿童时期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基础技能,青年时期巩固基础技能、积累工作技能和经验,以便从学校成功过渡到工作,成熟、年长的工人要保持和提高现有技能,获取新技能。
(四)实现对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
从国际视野看,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政策普遍把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作为重要一维,重视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出发,发展完善的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度以及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资格框架制度和聘用制度,确保技能人才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普遍尊重,有机会在工作场所或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应用其技能,实现技能开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OECD强调,要通过加强教育、经济与社会等不同政策领域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减少“孤岛”政策的消极影响,将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与其需求和有效利用整合在一起[37]。通過实现技能供需的匹配,提高所有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技能开发充分提高公民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
四、路径选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战略框架
国家战略和相关制度的确立及其改革创新必须依据现有的制度基础,深刻体现我国国情和现实背景,这就决定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战略和相关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进程,要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总体来看,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体系建设上,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没有从人力资本内核的角度形成面向全民、终身导向的技能开发体系[38];二是在政策发展及制度实施上,教育、人社等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不强,没有形成行业企业等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视并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制度及文化;三是在技能人才成长发展上,存在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技能人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根据这一要求,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应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出发,进一步强化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国家战略地位,从体系建设、治理改革及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一)建立开放、包容、适应性、衔接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体系是保障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的关键。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主要载体,我国一直把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并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然而,与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上还存在问题。
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与发展的持续过程,终身化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进一步构建开放、包容、衔接融通、学习者无障碍流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我国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和普及性、从技能大国走向技能强国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这一体系的未来发展应从如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在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以学龄人口和学校职业教育为发展重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把具有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的人口都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重点关注面向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失业人口等开展广泛的技能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促进他们实现重新就业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在教育领域上,要针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和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等形式,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性、适应未来创新性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端技能人才,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适应性。三是在体系运行上,建立综合性的国家资格框架及完善的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及层次教育间的衔接融通,从制度上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的灵活性,使技能人才能够在教育体系中实现无障碍流动,实现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立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治理模式
政策推动、政府统筹规划一直是我国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经验是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39]。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不高、不适应社会需求、各部门分立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政府部门广泛参与的高效治理体系。应从制约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根本问题入手,通过让行业企业及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形式,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首先,把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纳入到综合性的国家战略或政策领域中,在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人社、经济、财政等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政府指导下,组建由政府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未来要进一步推进这些制度有效落实。其次,高效的技能开发体系应建立在企业、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学生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协同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最终质量。为此,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让行业企业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主体,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课程设计及项目实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从而开发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技能,从根本上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质量。
(三)建立并推进落实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
实现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及其高效利用是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关键环节。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成长通道等多方面提出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然而,受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仍然较低。为此,应建立并全面落实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首先,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制度,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对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常态化预测,明确目前和未来面临的技能人才需求,并把预测信息及时向社会和培训机构公布,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开展相应的培训行动,加强紧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聘用和成长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认证体系,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40],引导社会形成新的成才观和择业观,使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选择,真正让每个人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胡鞍钢,王洪川,鄢一龙. 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21-26 47. [2]冯刚,史宏月.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意蕴[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5):41-49.
[3][21]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EB/OL].(2015-12-11)[2017-10-25].http://edu.people.com.cn/n/2015/1211/c1053-27914939.html.
[4][40]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9(5):9-13.
[5][39]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 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 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10-30.
[6][7][10][25]曹浩文,杜育红. 人力资本視角下的技能:定义、分类与测量[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5-61.
[8][13][28]OECD.Better Skills, Better Jobs, Better Live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Skills Policies[R].OECD Publishing, 2012-03-11.
[9][11]李玉静,刘娇.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和就业的距离——UNESCO《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解读 [J].职业技术教育,2012(30):10-24.
[12][15]李玉静.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4]PHILLIP TONER. Workforce Skills and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Major Themes in the Literature[R].OECD, 2011.
[16]李玉静.为了包容性增长的教育与技能——OECD发布《2014教育概览》[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8.
[17]李玉静.关注全民化的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1.
[18]李玉静.技能强国:意义及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
[19]迟福林.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10.
[20]朱旭东,李育球.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内涵建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8(5):3-8.
[22]杜鑫,陈晓燕,卢越. 填补千万高级技工缺口不能再等10年[N].工人日报,2017-03-13.
[23]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4]杜鑫,陈晓燕,卢越. 填补千万高级技工缺口不能再等10年[N].工人日报,2017-03-13.
[26]谷峪,李玉静. 国际技能战略比较分析——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为中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88.
[27][36]国际劳工局.关于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推动就业增长和发展的技能的结论[R].国际劳工大会,2008.
[29]MICHEL SERVOZ. Drawing up a Comprehensive Skills Strategy[J].Social Agenda, the Skills Imperotive, 2015.07.
[30][38]谷峪,李玉静.技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6.
[31]CAMPBELL, M. Skills for Prosperity? A Review of OECD and Partner Country Skill Strategies[R].The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Life Chances in Knowledg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2012.
[32]OECD Skills Strategy: Towards an OECD Skills Strategy[R].OECD, 2011.
[33]SCHWALJE, W.A. A Conceptual Model of National Skills Formation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Working Pap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12.
[34]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A Skilled Workforce for Stro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A G20 Training Strategy[R].2011.
[35]Stepping up Skills-For More Jobs and Higher Productivity[R].The World Bank, 2010.
[37]岑艺璇,谷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能战略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4(6):14-22.
关键词 现代化;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5-0008-07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李克强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1]。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先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色、为中国发展服务的过程[2]。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3]。但是,就我国的人才结构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4]。如何建设技能型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与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作用深刻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而通过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把我国建成技能强国,才能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迈向2035全面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基本精神,从理论逻辑、现实诉求及国际视野等视角出发,解析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一、理论逻辑: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
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成为促进各国加强教育投资、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当时的人力资本理论普遍采用个体所接受教育的时间——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依据[6]。20世紀末以来,在新的知识经济及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相关研究提出,受教育年限仅能反映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而不能反映人们接受教育的质量和结果,也不能全面体现个体所蕴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研究开始关注人力资本的内核——技能,并形成了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一新框架认为,技能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一方面,可以表征个体所接受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效地表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的整个过程和成效。因此,可以把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7]。
在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很多机构及研究者从不同关注点出发对技能的内涵开展了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提出,技能是一系列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且可以使个体持续完成相关活动或工作任务的知识、态度和能力的组合[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所有公民都要具备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职业技术技能[9]。总体来看,在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野下,技能已经超越了仅仅指向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技能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技能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技能人才总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而具有不同资格层次技能型人才在就业人口中的构成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劳动人口整体的技能人才布局,也就是人力资本结构。对劳动者个体而言,只有其具备的技能水平达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对社会而言,只有具备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类型和水平的组合,才能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10]。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结构和总体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基于以上逻辑,技能型人力资本开发将决定公民个体、他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11]。因此,科学和知识是生产力,技术和技能同样是生产力,任何科学和知识都只有通过处于生产力第一线、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能劳动者之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2]。正因为如此,欧盟提出,技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OECD认为,技能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银行强调,技能是改善个体就业结果及增强国家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家或地区只有加强对公民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人力资本潜能中获益[13]。 (二)技能是实现经济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与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创新性、高质量和高科技是未来行业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和趋势。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指在企业生产、工作组织及产品销售过程中开展的新的或明显改变产品生产或服务质量的方法或流程。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劳动者的技能在创新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企业生产而言,创新的产生和推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劳动者的技能在产品生产技术变革、组织变化产生的应用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速技术变化,二是应用技术变化,三是实现教育、培训和创新的优势互补,四是实现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根据OECD的调查数据,缺乏技能型员工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障碍:27.2%的企业表示,在企业内部及更广泛的市场销售环节缺乏技能型员工,是影响企业实现创新的一大障碍因素;1/5没有开展创新的企业指出,缺乏技能型员工导致其不能实施和推广创新[14]。从长期视角来看,技能人才驱动的创新还可以提升生产的附加价值,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聚集,进一步塑造未来的劳动力市场[15]。
(三)技能是实现社会包容和谐的重要驱动器
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个体的技能水平与其收入、就业及社会融合存在着密切关系。技能在赋予个人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和成为活跃公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的技能水平与社会包容性关系密切,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公民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因此,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是实现社会包容和进步的重要支撑。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比例的高技能人口,其在经济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公平性(基尼系数)方面,会实现更好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其在社会包容性及和谐度方面也更容易出现问题。OECD的调查表明,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但具有中等技能水平的成年人失业率为5.8%;而具有同等教育背景但技能水平较低成年人的失业率为8.0%[16]。与就业水平直接相关,在社会包容性方面,当具有较高技能的公民从就业中获益时,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也会提升。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社会包容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7]。贫困和弱势群体,包括农村人口、残疾人、失业青年人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进入高收入和高生产力的工作领域,从而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包容。
二、现实诉求: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
在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广泛存在,这对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方面诉求。
(一)提高人口技能水平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李克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多年来由改革红利形成的制度激励、劳动力低成本要素红利形成的成本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动力逐步消失。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即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的转型。而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从一般性劳动力到技能型劳动力的转型是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人口的客观要求,其基本机制在于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强生产过程的创新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升级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18]。因此,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赖人力资源与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强大动能,实现效率变革,全面提升要素供给效率[19]。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是关键一环。
(二)提高人口技能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技能匹配度是我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来形成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红利逐渐消失。同时,我国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劳动力隐性失业和就业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由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等三类人群组成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些人口的大量存在导致相当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隐性失业会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以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为特征的人才供求不匹配一直存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就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亟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供给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促进隐性失业人口及面临技能失配问题的人口通过技术技能培训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提高人口技能水平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自身及其功能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支撑起国家发展对于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强大需求[20],其既表现为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强大,也表现为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21]。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吸引力仍然较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问题。在我国的人才队伍中,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有研究显示,技能型劳动者仅占我国就业人员总量的约19%,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6%[22],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有较大需求,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23]。这与“二战”后由“科教兴国”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和德国的技能型人才数量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日本的高级技工占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40%,而德國更是高达50%[24]。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国际实践: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能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成为国际社会人力资本干预的新方向[25]。很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或政策,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6]。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大会提出,有效的技能开发政策应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7]。2012年,OECD启动“技能战略”计划,提出通过加强成员国的技能体系促进各国实现其经济社会愿景[28]。2013年,OECD建立专门的技能中心,进一步在成员国推进“国家技能战略”。2015年,欧盟议会建议,为增强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各国应积极制定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29]。从各国情况看,2010年以来,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也分别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不同角度发布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发展及技能人才培养战略[30]。OECD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OECD 国家中,有25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31]。考察国际社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其核心内容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治理的全政府性
从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技能政策及战略看,都普遍强调建立一种“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技能治理体系。“全政府”是指建立一种国家领导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一系列广泛政府部门及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协调、合作及参与,这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还有就业、经济、创新、金融、税务、地区和行业发展等部门,目的是加强技能开发政策与就业、经济发展等政策间的协调与联系,通过技能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及社会包容的核心目标。正如OECD所强调的,技能政策涉及许多政策领域(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产业发展)、跨越不同部门(教育、科技、就业),其应当系统地开发、整合各领域政策,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以应对任务的复杂性[32]。为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协调,需要实现以下领域的密切结合:将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雇主和培训机构保持沟通,确保培训能够满足工人、企业的需求和愿望;将技能开发与劳动力市场、工业、投资、贸易、技术以及区域发展等政策领域相结合[33]。最终目标是使政府、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公民个体能够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实现有效应对,发挥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促进作用。
(二)参与的全社会性
参与的全社会性(whole-of-society approach)是指,技能开发是每个公民的事业,要通过政府、个人和雇主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形式,努力建设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所有公民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开发所有人的技能,满足不同公民的个性化技能开发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处境不利者的技能提升,以增强劳动力市场不利群体的社会融合,提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并加强公平性。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G20技能培训战略》提出,广泛获得培训,即人人有平等机会接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工作场所学习是凝聚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技能开发的基本原则,要对青年人、失业人口、少数民族、残疾人、移民、因企业重组而被大规模裁员的人等弱势人口给予特别关注[34]。OECD强调,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技能,改善其长期职业前景,并在三方面采取行动:尽一切可能防止学生辍学;促进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为每个公民提供获得资格证书的“第二次机会”。
(三)技能开发的终身导向性
从国际视野出发,技能战略普遍倡导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强调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世界银行提出,技能政策应当架构在短期视角和长远视角的基础上,适应个人在生活中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要求,从早期儿童到成人和继续教育都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不仅要有效应对个人和企业的迫切需求,而且应当关注未来,对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进行展望以形成未来的劳动力[35]。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实现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紧密衔接,并加强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指导,为工人和企业家提供终身学习新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机会[36]。G20提出,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建设、维持和提高技能,儿童时期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基础技能,青年时期巩固基础技能、积累工作技能和经验,以便从学校成功过渡到工作,成熟、年长的工人要保持和提高现有技能,获取新技能。
(四)实现对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
从国际视野看,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政策普遍把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作为重要一维,重视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出发,发展完善的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度以及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资格框架制度和聘用制度,确保技能人才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普遍尊重,有机会在工作场所或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应用其技能,实现技能开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OECD强调,要通过加强教育、经济与社会等不同政策领域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减少“孤岛”政策的消极影响,将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与其需求和有效利用整合在一起[37]。通過实现技能供需的匹配,提高所有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技能开发充分提高公民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
四、路径选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战略框架
国家战略和相关制度的确立及其改革创新必须依据现有的制度基础,深刻体现我国国情和现实背景,这就决定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战略和相关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进程,要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总体来看,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体系建设上,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没有从人力资本内核的角度形成面向全民、终身导向的技能开发体系[38];二是在政策发展及制度实施上,教育、人社等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不强,没有形成行业企业等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视并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制度及文化;三是在技能人才成长发展上,存在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技能人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根据这一要求,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应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出发,进一步强化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国家战略地位,从体系建设、治理改革及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一)建立开放、包容、适应性、衔接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体系是保障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的关键。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主要载体,我国一直把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并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然而,与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上还存在问题。
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与发展的持续过程,终身化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进一步构建开放、包容、衔接融通、学习者无障碍流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我国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和普及性、从技能大国走向技能强国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这一体系的未来发展应从如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在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以学龄人口和学校职业教育为发展重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把具有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的人口都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重点关注面向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失业人口等开展广泛的技能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促进他们实现重新就业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在教育领域上,要针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和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等形式,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性、适应未来创新性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端技能人才,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适应性。三是在体系运行上,建立综合性的国家资格框架及完善的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及层次教育间的衔接融通,从制度上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的灵活性,使技能人才能够在教育体系中实现无障碍流动,实现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立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治理模式
政策推动、政府统筹规划一直是我国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经验是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39]。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不高、不适应社会需求、各部门分立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政府部门广泛参与的高效治理体系。应从制约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根本问题入手,通过让行业企业及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形式,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首先,把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纳入到综合性的国家战略或政策领域中,在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人社、经济、财政等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政府指导下,组建由政府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未来要进一步推进这些制度有效落实。其次,高效的技能开发体系应建立在企业、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学生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协同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最终质量。为此,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让行业企业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主体,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课程设计及项目实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从而开发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技能,从根本上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质量。
(三)建立并推进落实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
实现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及其高效利用是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关键环节。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成长通道等多方面提出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然而,受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仍然较低。为此,应建立并全面落实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首先,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制度,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对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常态化预测,明确目前和未来面临的技能人才需求,并把预测信息及时向社会和培训机构公布,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开展相应的培训行动,加强紧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聘用和成长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认证体系,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40],引导社会形成新的成才观和择业观,使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选择,真正让每个人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胡鞍钢,王洪川,鄢一龙. 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21-26 47. [2]冯刚,史宏月.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意蕴[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5):41-49.
[3][21]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EB/OL].(2015-12-11)[2017-10-25].http://edu.people.com.cn/n/2015/1211/c1053-27914939.html.
[4][40]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9(5):9-13.
[5][39]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 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 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10-30.
[6][7][10][25]曹浩文,杜育红. 人力资本視角下的技能:定义、分类与测量[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5-61.
[8][13][28]OECD.Better Skills, Better Jobs, Better Live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Skills Policies[R].OECD Publishing, 2012-03-11.
[9][11]李玉静,刘娇.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和就业的距离——UNESCO《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解读 [J].职业技术教育,2012(30):10-24.
[12][15]李玉静.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4]PHILLIP TONER. Workforce Skills and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Major Themes in the Literature[R].OECD, 2011.
[16]李玉静.为了包容性增长的教育与技能——OECD发布《2014教育概览》[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8.
[17]李玉静.关注全民化的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1.
[18]李玉静.技能强国:意义及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
[19]迟福林.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10.
[20]朱旭东,李育球.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内涵建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8(5):3-8.
[22]杜鑫,陈晓燕,卢越. 填补千万高级技工缺口不能再等10年[N].工人日报,2017-03-13.
[23]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4]杜鑫,陈晓燕,卢越. 填补千万高级技工缺口不能再等10年[N].工人日报,2017-03-13.
[26]谷峪,李玉静. 国际技能战略比较分析——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为中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88.
[27][36]国际劳工局.关于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推动就业增长和发展的技能的结论[R].国际劳工大会,2008.
[29]MICHEL SERVOZ. Drawing up a Comprehensive Skills Strategy[J].Social Agenda, the Skills Imperotive, 2015.07.
[30][38]谷峪,李玉静.技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6.
[31]CAMPBELL, M. Skills for Prosperity? A Review of OECD and Partner Country Skill Strategies[R].The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Life Chances in Knowledg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2012.
[32]OECD Skills Strategy: Towards an OECD Skills Strategy[R].OECD, 2011.
[33]SCHWALJE, W.A. A Conceptual Model of National Skills Formation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Working Pap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12.
[34]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A Skilled Workforce for Stro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A G20 Training Strategy[R].2011.
[35]Stepping up Skills-For More Jobs and Higher Productivity[R].The World Bank, 2010.
[37]岑艺璇,谷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能战略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4(6):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