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情感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神入历史,利用显性情感,以情育情;深入历史,挖掘潜在情感,以情优教;进入历史,师生交流情感,以情育人。通过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情感个人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
首先,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是,为什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取代“思想教育”目标呢?概括讲:
第一、基于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以高中教学为例:在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强调,“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在2003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人才目标的改变是基于时代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以及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基于对基础教育中历史课程的重新审视。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课程更突出其政治性格,因而“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更强调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历史课程更强调“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片面强调政治教育的局限,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其次,我们要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在我国的心理学者作中,一般把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态度是社会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是人的精追求的目标。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历史学习热情兴趣,还包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历史学习态度,还包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观、宽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在抱怨:历史课好沉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没有一点兴趣;老师中也会经常听到: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而言是副科,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没有多大效果。造成历史教学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们没有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来
一、在教学中挖掘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幕,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第一幕中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图片、音响、文字等各种资料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被史学界认为是中日大型战争之一,但是它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有110年,学生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应用多媒体视听教材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差距,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以用投影打出一些历史人物的肖像,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做老师的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而不是自主的人,一味的“说教”、“驯化”,往往使情感教育适得其反。相反地,如果不是借助具体的“历史”让学生自己感知,而是用空洞的说教或对反面历史人物一味谩骂,那么情感培养的实际效能就值得怀疑了。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我不久前听一节政治课,主题是“见义勇为”,但从现场上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
三、和平时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介绍了一位人物王选——对日本731细菌部队提起诉讼的原告团团长,一位让日本沉默的中国女人,一个在200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通过对这位人物的介绍,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受此感动,知道为什么而感动,也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放映一系列日本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烧、杀、劫掠等图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学生对侵略者暴行的憎恨,对苦难中国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对和平的热爱。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二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道远。
[关键词]情感个人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
首先,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是,为什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取代“思想教育”目标呢?概括讲:
第一、基于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以高中教学为例:在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强调,“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在2003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人才目标的改变是基于时代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以及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基于对基础教育中历史课程的重新审视。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课程更突出其政治性格,因而“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更强调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历史课程更强调“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片面强调政治教育的局限,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其次,我们要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在我国的心理学者作中,一般把情感定义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态度是社会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是人的精追求的目标。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历史学习热情兴趣,还包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历史学习态度,还包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观、宽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在抱怨:历史课好沉闷,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没有一点兴趣;老师中也会经常听到: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而言是副科,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没有多大效果。造成历史教学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们没有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来
一、在教学中挖掘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幕,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第一幕中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图片、音响、文字等各种资料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被史学界认为是中日大型战争之一,但是它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有110年,学生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应用多媒体视听教材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差距,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以用投影打出一些历史人物的肖像,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做老师的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而不是自主的人,一味的“说教”、“驯化”,往往使情感教育适得其反。相反地,如果不是借助具体的“历史”让学生自己感知,而是用空洞的说教或对反面历史人物一味谩骂,那么情感培养的实际效能就值得怀疑了。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我不久前听一节政治课,主题是“见义勇为”,但从现场上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
三、和平时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介绍了一位人物王选——对日本731细菌部队提起诉讼的原告团团长,一位让日本沉默的中国女人,一个在200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通过对这位人物的介绍,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受此感动,知道为什么而感动,也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放映一系列日本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烧、杀、劫掠等图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学生对侵略者暴行的憎恨,对苦难中国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对和平的热爱。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二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