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模式。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受到各地区学校的青睐。校本课程的研发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创办特色学校的契机。辽西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以辽西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力求研发适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和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课程,希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域文化资源;依据;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某特定区域具有悠久历史的、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仍被人们所认可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传统、生态、生活习惯、民俗等文明的表现。它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山川地貌相交融,于是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地域文化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留下鲜明的烙印,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优势,在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上发挥作用。因此,利用辽西地域文化资源,研发语文校本课程,对传承和发展辽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利用辽西地域文化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相关理论
在国家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向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之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观点。
到20世纪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整个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过程是统一的,学校教育也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杜威的理论改造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意义。
现在新课改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地域文化类校本课程将利用学生可接触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素材带领学生走进最真实的、原汁原味生活,让他们放飞心灵,与周围世界全身心地交流,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关理论
教育与文化在词源上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19世纪末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历史文化过程,即教育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孕育和创造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文明成果,还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被他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所包容,深受其影响。从其说话时的方音俚语,到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做人做事准则都会让人将其归类为“某某地方的人”。我国宗族文化中的家规家训就是区域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丰富。国家级课程体系中所列文化现象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则需要学校开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参与到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中。将地域文化资源校本化,并将其用于地域内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级课程体系的补充。
(三)教育影响与学生的关系相关理论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依据源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习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首要的就是重视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激发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建构主义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完成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该理论强调了知识習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教育者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者。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建立,给予学校、教师以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研发出具有自主、多样、灵活等特点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
(四)“真语文”语文教育观
“真语文”教育观是2012年在福建泉州聚龙举办的全国14省市32校中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提出向陈腐的、假大空的授课方式宣战的口号。自此以《语文建设》和《语言文字报》为阵地,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各种“伪语文”现象展开了批判,并纷纷发表对语文教育教学回归“真语文”的见解。程振理老师认为“落实真语文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回归语文学科本源,回归人的自主发展”。
笔者认为,程老师的观点强调的是语文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在现实生活。李旭东老师认为追求“本真语文”教育,力求遵循语言认知和发展规律,在承载、传达、发展人类文化的本原中找到一条合乎师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语文教育新路径。他的观点不但重视语言的规律,也重视学习语言者的自身特点,同时提出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索语文发展的新路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更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辽西地域文化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现实价值
(一)扩展语文学习疆域,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技巧
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的目的就是拓展语文教学的疆域。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国家级课程中所要求的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在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基础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使用经典文本又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僵化,形成一种依赖,导致学生无法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课程结构设置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层级,正是为了避免这一局限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课程资源拓展,努力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由学校课堂拓展至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使得学生能以敏锐的视角去关注语言运用,主动了解并汲取新生事物、新生文化现象、新生思潮,实现全能式的持续发展,获得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实现的态度和习惯。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辽西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正是利用学生们熟知的富有趣味性、审美性的地方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关注、探究、反思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而培养学生从纷繁的素材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其阅读写作技巧。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自此教育界对各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的讨论日益高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理解更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能力发展与提高、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校本课程的研发意在开拓学生的眼界、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结合自身条件研发辽西地域文化课程,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学科教学,为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远大理想提供助力。
(三)顺应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国家课程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指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执行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校本课程研发中,教师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国家三级课程模式的推广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促使教师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转变有二。
其一,促使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我国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完成。教师职业化培养方案是依据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专业课知识来确定的。这些专业知识大多是通过大学系统性学习获得的,而课程研发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动态地去把握和领会更多新的知识。课程研发和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应用、反思才能解决。
其二,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学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要研究学情、研究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素材,而这些行为显然不是个体孤军奋战能够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决策和研发行为,要求教师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并解决问题。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不仅能够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也能增强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促使教师队伍向更加专业化发展。
(四)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研发辽西地域文化课程,不仅是对辽西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一次排查和整合,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辽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以校本课程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探究辽西地域文化现象,开展多种样式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唤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君义:浅论沈阳地域文化的特点[J].兰台世界,2013(31).
[2]程振理.尋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黄振宇老师语文思想概述[J].语文世界,2011(6).
[3]李旭东.论真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巧:教研天地,2010(4).
[4]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更改[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5]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6).
[6]郭真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
[7]时存朋.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角色转变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8]何莉.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小学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6(1).
[9]耿银香.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思路略述[J].学周刊,2015(32).
[10]王常宏.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11]翟雪.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曹茂才,许嘉. 关于两种主要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形态与活动形态两种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差异性比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13]陈莉雅.论教育内隐观对高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8).
[14]李群.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7(5).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域文化资源;依据;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某特定区域具有悠久历史的、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仍被人们所认可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传统、生态、生活习惯、民俗等文明的表现。它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山川地貌相交融,于是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地域文化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留下鲜明的烙印,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优势,在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上发挥作用。因此,利用辽西地域文化资源,研发语文校本课程,对传承和发展辽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利用辽西地域文化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相关理论
在国家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向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之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观点。
到20世纪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整个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过程是统一的,学校教育也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杜威的理论改造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意义。
现在新课改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地域文化类校本课程将利用学生可接触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素材带领学生走进最真实的、原汁原味生活,让他们放飞心灵,与周围世界全身心地交流,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关理论
教育与文化在词源上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19世纪末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历史文化过程,即教育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孕育和创造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文明成果,还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被他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所包容,深受其影响。从其说话时的方音俚语,到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做人做事准则都会让人将其归类为“某某地方的人”。我国宗族文化中的家规家训就是区域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丰富。国家级课程体系中所列文化现象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则需要学校开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参与到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中。将地域文化资源校本化,并将其用于地域内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级课程体系的补充。
(三)教育影响与学生的关系相关理论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依据源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习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首要的就是重视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激发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建构主义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完成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该理论强调了知识習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教育者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者。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建立,给予学校、教师以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研发出具有自主、多样、灵活等特点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
(四)“真语文”语文教育观
“真语文”教育观是2012年在福建泉州聚龙举办的全国14省市32校中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提出向陈腐的、假大空的授课方式宣战的口号。自此以《语文建设》和《语言文字报》为阵地,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各种“伪语文”现象展开了批判,并纷纷发表对语文教育教学回归“真语文”的见解。程振理老师认为“落实真语文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回归语文学科本源,回归人的自主发展”。
笔者认为,程老师的观点强调的是语文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在现实生活。李旭东老师认为追求“本真语文”教育,力求遵循语言认知和发展规律,在承载、传达、发展人类文化的本原中找到一条合乎师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语文教育新路径。他的观点不但重视语言的规律,也重视学习语言者的自身特点,同时提出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索语文发展的新路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更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辽西地域文化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现实价值
(一)扩展语文学习疆域,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技巧
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的目的就是拓展语文教学的疆域。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国家级课程中所要求的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在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基础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使用经典文本又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僵化,形成一种依赖,导致学生无法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课程结构设置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层级,正是为了避免这一局限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课程资源拓展,努力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由学校课堂拓展至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使得学生能以敏锐的视角去关注语言运用,主动了解并汲取新生事物、新生文化现象、新生思潮,实现全能式的持续发展,获得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实现的态度和习惯。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辽西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正是利用学生们熟知的富有趣味性、审美性的地方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关注、探究、反思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而培养学生从纷繁的素材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其阅读写作技巧。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自此教育界对各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的讨论日益高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理解更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能力发展与提高、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校本课程的研发意在开拓学生的眼界、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结合自身条件研发辽西地域文化课程,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学科教学,为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远大理想提供助力。
(三)顺应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国家课程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指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执行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校本课程研发中,教师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国家三级课程模式的推广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促使教师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转变有二。
其一,促使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我国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完成。教师职业化培养方案是依据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专业课知识来确定的。这些专业知识大多是通过大学系统性学习获得的,而课程研发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动态地去把握和领会更多新的知识。课程研发和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应用、反思才能解决。
其二,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学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要研究学情、研究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素材,而这些行为显然不是个体孤军奋战能够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决策和研发行为,要求教师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并解决问题。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不仅能够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也能增强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促使教师队伍向更加专业化发展。
(四)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研发辽西地域文化课程,不仅是对辽西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一次排查和整合,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辽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以校本课程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探究辽西地域文化现象,开展多种样式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唤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君义:浅论沈阳地域文化的特点[J].兰台世界,2013(31).
[2]程振理.尋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黄振宇老师语文思想概述[J].语文世界,2011(6).
[3]李旭东.论真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巧:教研天地,2010(4).
[4]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更改[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5]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6).
[6]郭真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
[7]时存朋.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角色转变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8]何莉.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小学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6(1).
[9]耿银香.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思路略述[J].学周刊,2015(32).
[10]王常宏.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11]翟雪.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曹茂才,许嘉. 关于两种主要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形态与活动形态两种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差异性比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13]陈莉雅.论教育内隐观对高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8).
[14]李群.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