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语文素质高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个人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能力。本文从四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主导地位。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手的强化训练,实施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此,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必须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结合本人平时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方法:
一、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是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直观感受,这种感知也就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信息,是学生在无意注意的条件下,被深深打动的一个方面,往往也是文章最动人最精彩的一个方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
1、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课文,使学生用真情实感读书,用心读书。,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抓住“特定环境”之下特定的“背影”,望着父亲艰难动作的背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受到“父爱子”的浓浓深情。
2、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感受课文的能力。如:在学习《乡愁》一文时,让学生谈谈离别的情绪,积累古诗词中离别佳句,使得学生很容易地感知文章的主旨。
二、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素养,保证阅读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阅读水平和课本阅读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阅读课程计划、目标,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有目的地加强阅读训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获取信息之后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认识深化、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文章中发现自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1、巧设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要是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就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每上一节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或利用已学过的内容,以旧代新,或质疑质难,或设置悬念,尽量以别致的导语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學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从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温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2、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中凭借语言设法将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大胆想象,直观再现。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画面: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细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结合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真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这深切的理解感受,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3、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曙光。运用多媒体可大大的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课文中的许多事和物,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光靠教师讲解有时学生也很难搞明白,所以要利用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将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社会情景当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四、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性的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它包含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它对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通过朗读,“复现”作者生动的语言。
因为鉴赏性的阅读讲求因声求气和绘声绘色。如教学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采用语言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等语调,读出这风卷雪飞的边塞风光和银妆素裹的白雪世界的感受来。并能读出“忽如”的转折性语气和“千树万树”的强调性语气,以传达出诗人先抑后扬的情绪状态和惊喜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自主选择,提高阅读水平。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改变以往教师预定好的思路,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学生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学生不明白课文中某些情景,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提供适宜的文学作品,进行美感熏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主导地位。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手的强化训练,实施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此,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必须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结合本人平时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方法:
一、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是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直观感受,这种感知也就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信息,是学生在无意注意的条件下,被深深打动的一个方面,往往也是文章最动人最精彩的一个方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
1、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课文,使学生用真情实感读书,用心读书。,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抓住“特定环境”之下特定的“背影”,望着父亲艰难动作的背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受到“父爱子”的浓浓深情。
2、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感受课文的能力。如:在学习《乡愁》一文时,让学生谈谈离别的情绪,积累古诗词中离别佳句,使得学生很容易地感知文章的主旨。
二、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素养,保证阅读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阅读水平和课本阅读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阅读课程计划、目标,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有目的地加强阅读训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获取信息之后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认识深化、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文章中发现自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1、巧设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要是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就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每上一节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或利用已学过的内容,以旧代新,或质疑质难,或设置悬念,尽量以别致的导语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學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从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温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2、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中凭借语言设法将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大胆想象,直观再现。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画面: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细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结合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真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这深切的理解感受,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3、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曙光。运用多媒体可大大的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课文中的许多事和物,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光靠教师讲解有时学生也很难搞明白,所以要利用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将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社会情景当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四、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性的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它包含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它对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通过朗读,“复现”作者生动的语言。
因为鉴赏性的阅读讲求因声求气和绘声绘色。如教学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采用语言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等语调,读出这风卷雪飞的边塞风光和银妆素裹的白雪世界的感受来。并能读出“忽如”的转折性语气和“千树万树”的强调性语气,以传达出诗人先抑后扬的情绪状态和惊喜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自主选择,提高阅读水平。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改变以往教师预定好的思路,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学生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学生不明白课文中某些情景,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提供适宜的文学作品,进行美感熏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