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协议达成,美国伊朗冰释前嫌?
美伊双方心理预期差距甚远,决定了伊朗核问题谈判过程的艰难而漫长。伊朗和美国
国内强硬派的阻挠,地区国家间的彼此敌视,让核协议未来的执行也面临巨大阻力。美国和伊朗
这对“老冤家”和解,中东地区伊朗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紧张关系的缓和,仍然漫长且艰险
伊朗核问题谈判原本要在6月30日“最终期限”之前达成协议,却一拖再拖,由6月30日改为7月7日,延期至7月9日,再延期至7月10日,最后又延期到7月13日。就在外界筋疲力尽,认为谈判将无法取得成果之时,伊朗核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草案,虽然姗姗来迟,但是终究为时未晚。
无论对于西方还是对于伊朗,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意味着在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双赢”,但围绕着伊朗核问题之后地区紧张关系的担忧,却远没有到画上句号的时候。
此次伊朗核协议谈判,是长达十余年的伊朗核谈进程的一个尾声。由于涉及到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未来相关技术细节,因此谈判进度也就变得更加缓慢,各方的立场也就变得十分谨慎。数次延期,不仅仅让各方的谈判代表苦不堪言,不少外交官为了抓住最后时间讨论关键问题,以至于在谈判桌前“肚子咕咕叫”;与会的记者们也不得不在采访的同时临时更改行程安排,甚至不少记者睡在了会场外,既能休息,又不耽误正事。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伊朗核谈判的“加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前,在2013年11月,伊核谈判的有关各方达成了阶段性协议,并把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期限定为2014年7月20日,但由于分歧严重,谈判最终后延四个月。到2014年11月24日最后期限到来时,有关各方依旧未能达成最终协议,被迫再次宣布延期七个月至今年的6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表示,对第三次延期不感兴趣,希望能够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结果此次谈判依旧延期了数次。而如果算上今年4月份的框架协议,其“最后期限”也是从最后的3月31日延长至4月初,那么这次最终谈判的延期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尽管伊朗核协议的具体内容仍然没有披露,但是综合各方报道,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协议大致概况:协议约有100余页,包含5个附件。在解除伊朗武器禁运方面,协议规定将在最多未来5年内解除伊朗的武器禁运,而对伊朗的导弹技术禁运将最多维持8年;在国际社会核查方面,协议规定,国际核查人员非经授权,不得随意进入包括军事目标在内的伊朗敏感设施;在核查认定上,如果伊朗对于核查结果存在异议,伊朗有权提出申诉,一个有伊朗和其他各方组成的仲裁小组将对申诉进行裁决;在经济制裁方面,国际社会将会视伊朗在核协议执行方面的配合程度,逐渐减轻对于伊朗的经济制裁。联合国安理会将在7月底讨论是否通过伊朗核协议草案,如果通过,该草案将会在安理会批准后的90天内生效。
美伊双方心理预期差距甚远,决定了谈判过程的艰难而脆弱。此次谈判之所以数次“加时”,其原因也是美伊各执一词。美国方面指责伊朗在关键问题上不让步,国务卿克里甚至威胁“不会永远谈下去”;而伊朗则指责美国和西方国家“最后时刻加价”,提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要求,比如将伊朗核问题和伊朗导弹技术挂钩。据传言称,谈判会场气氛一度非常“火爆”,伊朗谈判团队同美国代表们数次激烈争吵,愤怒的伊朗外长扎里夫甚至还将手中的钢笔投向国务卿克里,双方差点爆发冲突,幸亏在各方代表的力劝下才逐渐平息怒火。
美国和伊朗核协议的艰难达成,确实可喜可贺,但是在伊朗与美国国内,对于核协议的担忧却仍然存在。
作为伊朗核谈判的最高决策人和最终“拍板人”,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态度仍然让人捉摸不定。核协议达成之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一封公开信中,赞扬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他的谈判团队的努力,认为核协议的签订是伊朗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一步”。不过哈梅内伊也提出警告,认为“协议需要更加仔细的考量和检验”,认为一些谈判国家(暗指美国和西方)对于伊朗并不友好,“无法完全信任他们”。哈梅内伊这种态度,其实更像是一个“置身事外”却又关心备至的“领导”,将大体的原则表达出来,至于细节就交给时间和自己的团队。
伊朗国内著名保守派报纸《家园报》发表评论认为,尽管西方国家绞尽脑汁想要“推翻伊朗政权”,但是伊朗仍然挺了过来。文章认为,亨廷顿口中的文明冲突论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伊朗人必须提高警惕,“保卫自己的信仰”。伊朗《世界报》则发表文章认为,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美国和伊朗会在未来逐渐趋近。文章认为,与不少分析不同,美国和伊朗不会在未来重回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亲密状态,而且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激化。随着美国和伊朗之间在伊核协议之后可能出现的关系正常化,双边在人权、反恐和地区事务上的相左立场会严重的影响双边关系。而美国并不会放弃对于伊朗的敌视态度,美国和伊朗关系的紧张状态仍会继续。
伊朗国内外交团队的保守派代表人之一、前伊朗核谈判代表贾里里的顾问麦赫迪在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发文,盛赞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将核协议的签订归功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谈判团队的共同努力。不过麦赫迪也提醒,协议签订并不代表着和平到来,伊朗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在未来协议履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伊朗谨慎应对。
伊朗政坛有相当一批强硬派,倾向于充当美伊谈判“搅局者”的角色,对于伊朗同美国之间达成核协议持“悲观”态度。这些势力更愿意看到鲁哈尼缓和政策的失败,而不是成功,以此从制裁伊朗的过程中获益。伊朗革命卫队拥有庞大的走私网络,国际制裁使革命卫队走私活动的利润更加丰厚。同时,许多强硬派教士害怕非伊斯兰观念大量涌入。而在伊朗议会和相关的委员会中,强硬派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们频频发声抨击同美国进行的“核谈判”,认为美国人“不可靠”。所有这些因素,使鲁哈尼的政治回旋空间十分有限。 就美国方面而言,美国国内反伊朗势力也十分强大,最典型的是国会的掣肘以及犹太人院外游说集团。就在2013年8月鲁哈尼就职伊朗总统前夕,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对伊朗实行更严厉制裁提案,明显是给美伊关系缓和泼冷水。奥巴马当年9月24日在联大讲话表示要推动伊朗核问题解决后,美国共和党籍议员次日便向奥巴马发难,要求其澄清美国对伊政策是否有变化。加之主张对伊强硬的共和党人数月前在美国中期选举中一举拿下国会控制权,奥巴马的对伊缓和政策将受到进一步掣肘。
今年3月底,在伊朗核谈判达成框架协议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美国47名参议员通过互联网发表致伊朗公开信,称伊朗领导人“也许并不完全了解美国的宪政体制”;而6月底美国多家智库联合多名政界人物再次发出公开信,要求奥巴马政府和美国的谈判团队“坚持立场”,“对伊朗进行最严厉的核查”,一些美国国会的资深议员甚至威胁奥巴马将会在国会“否决任何的协议草案”。当核谈判成功结束之时,美国国会和学界多名大佬齐发声,扬言要在国会“阻击”协议的通过。
除了伊朗和美国各自面临国内压力外,地区国家也密切关注着伊朗核谈判的最新进展。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高调反对美伊关系缓和。以色列国内一直关注伊朗核谈判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以色列担心伊朗获得核能力会改变地区平衡,进而帮助地区极端组织如哈马斯和真主党等获得核武器,作为袭击和要挟以色列的工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再声称,鲁哈尼是“披着羊皮的狼”,认为其所谓核计划用于和平目的,只是伊朗对外争取时间的策略,一再提醒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不应减轻。当伊朗核协议达成的消息传来,以色列国防部长亚阿隆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满和担忧,认为“伊朗不值得信任,尤其在核问题上,伊朗过去十多年间一直在欺骗国际社会,隐藏自己的核野心”。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表示,“协议的签订……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世界将因为这次协议而变得更加危险。”
海湾国家也对伊朗掌握核能力忧心忡忡,更对美国和伊朗间可能达成的核协议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将会帮助伊朗顺利摆脱数十年来的国际孤立状态,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之一,沙特也通过“发展核能力”的口号和渲染“什叶派威胁”的舆论,来干扰伊朗核问题谈判进程。2013年10月,就在美伊就核问题重启接触之时,沙特突然宣布拒绝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意在宣泄对美国中东政策尤其是伊朗政策的不满。今年3月,当伊朗核谈判再度抵近协议关口时,沙特前情报主管图尔基亲王称,沙特要求获得与伊朗同等的核能力。而外界一直传言,如有必要,沙特将从巴基斯坦获得核武器。而沙特积极介入也门局势、对抗胡塞武装,继续干预叙利亚内战,包括同埃及等国重启“阿拉伯联军”的倡议,也都是摆出了一副积极应对“伊朗威胁”和“什叶派扩张”的架势,使得地区局势更趋复杂。
伊朗核协议尽管成功达成,但是围绕伊朗核问题而形成的地区对立局面远没有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的伊朗和美国在国内和中东地区的合法性,都是依靠塑造对方“邪恶一面”来加以完成和巩固的。因此伊朗人不会忘记l953年美国中情局发动政变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以及根据一己私利对巴列维王朝的支持;而美国人也不会忘记1979年伊朗劫持美国使馆人员长达444天。核协议并不意味着地区和平和美伊关系缓和的必然,“后伊朗核协议”时代的政治角力和地区结构的再塑造,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美伊双方心理预期差距甚远,决定了伊朗核问题谈判过程的艰难而漫长。伊朗和美国
国内强硬派的阻挠,地区国家间的彼此敌视,让核协议未来的执行也面临巨大阻力。美国和伊朗
这对“老冤家”和解,中东地区伊朗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紧张关系的缓和,仍然漫长且艰险
伊朗核问题谈判原本要在6月30日“最终期限”之前达成协议,却一拖再拖,由6月30日改为7月7日,延期至7月9日,再延期至7月10日,最后又延期到7月13日。就在外界筋疲力尽,认为谈判将无法取得成果之时,伊朗核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草案,虽然姗姗来迟,但是终究为时未晚。
无论对于西方还是对于伊朗,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意味着在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双赢”,但围绕着伊朗核问题之后地区紧张关系的担忧,却远没有到画上句号的时候。
异常艰苦的谈判进程
此次伊朗核协议谈判,是长达十余年的伊朗核谈进程的一个尾声。由于涉及到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未来相关技术细节,因此谈判进度也就变得更加缓慢,各方的立场也就变得十分谨慎。数次延期,不仅仅让各方的谈判代表苦不堪言,不少外交官为了抓住最后时间讨论关键问题,以至于在谈判桌前“肚子咕咕叫”;与会的记者们也不得不在采访的同时临时更改行程安排,甚至不少记者睡在了会场外,既能休息,又不耽误正事。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伊朗核谈判的“加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前,在2013年11月,伊核谈判的有关各方达成了阶段性协议,并把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期限定为2014年7月20日,但由于分歧严重,谈判最终后延四个月。到2014年11月24日最后期限到来时,有关各方依旧未能达成最终协议,被迫再次宣布延期七个月至今年的6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表示,对第三次延期不感兴趣,希望能够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结果此次谈判依旧延期了数次。而如果算上今年4月份的框架协议,其“最后期限”也是从最后的3月31日延长至4月初,那么这次最终谈判的延期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尽管伊朗核协议的具体内容仍然没有披露,但是综合各方报道,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协议大致概况:协议约有100余页,包含5个附件。在解除伊朗武器禁运方面,协议规定将在最多未来5年内解除伊朗的武器禁运,而对伊朗的导弹技术禁运将最多维持8年;在国际社会核查方面,协议规定,国际核查人员非经授权,不得随意进入包括军事目标在内的伊朗敏感设施;在核查认定上,如果伊朗对于核查结果存在异议,伊朗有权提出申诉,一个有伊朗和其他各方组成的仲裁小组将对申诉进行裁决;在经济制裁方面,国际社会将会视伊朗在核协议执行方面的配合程度,逐渐减轻对于伊朗的经济制裁。联合国安理会将在7月底讨论是否通过伊朗核协议草案,如果通过,该草案将会在安理会批准后的90天内生效。
美伊双方心理预期差距甚远,决定了谈判过程的艰难而脆弱。此次谈判之所以数次“加时”,其原因也是美伊各执一词。美国方面指责伊朗在关键问题上不让步,国务卿克里甚至威胁“不会永远谈下去”;而伊朗则指责美国和西方国家“最后时刻加价”,提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要求,比如将伊朗核问题和伊朗导弹技术挂钩。据传言称,谈判会场气氛一度非常“火爆”,伊朗谈判团队同美国代表们数次激烈争吵,愤怒的伊朗外长扎里夫甚至还将手中的钢笔投向国务卿克里,双方差点爆发冲突,幸亏在各方代表的力劝下才逐渐平息怒火。
美伊各自的强硬派
美国和伊朗核协议的艰难达成,确实可喜可贺,但是在伊朗与美国国内,对于核协议的担忧却仍然存在。
作为伊朗核谈判的最高决策人和最终“拍板人”,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态度仍然让人捉摸不定。核协议达成之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一封公开信中,赞扬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他的谈判团队的努力,认为核协议的签订是伊朗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一步”。不过哈梅内伊也提出警告,认为“协议需要更加仔细的考量和检验”,认为一些谈判国家(暗指美国和西方)对于伊朗并不友好,“无法完全信任他们”。哈梅内伊这种态度,其实更像是一个“置身事外”却又关心备至的“领导”,将大体的原则表达出来,至于细节就交给时间和自己的团队。
伊朗国内著名保守派报纸《家园报》发表评论认为,尽管西方国家绞尽脑汁想要“推翻伊朗政权”,但是伊朗仍然挺了过来。文章认为,亨廷顿口中的文明冲突论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伊朗人必须提高警惕,“保卫自己的信仰”。伊朗《世界报》则发表文章认为,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美国和伊朗会在未来逐渐趋近。文章认为,与不少分析不同,美国和伊朗不会在未来重回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亲密状态,而且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激化。随着美国和伊朗之间在伊核协议之后可能出现的关系正常化,双边在人权、反恐和地区事务上的相左立场会严重的影响双边关系。而美国并不会放弃对于伊朗的敌视态度,美国和伊朗关系的紧张状态仍会继续。
伊朗国内外交团队的保守派代表人之一、前伊朗核谈判代表贾里里的顾问麦赫迪在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发文,盛赞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将核协议的签订归功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谈判团队的共同努力。不过麦赫迪也提醒,协议签订并不代表着和平到来,伊朗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在未来协议履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伊朗谨慎应对。
伊朗政坛有相当一批强硬派,倾向于充当美伊谈判“搅局者”的角色,对于伊朗同美国之间达成核协议持“悲观”态度。这些势力更愿意看到鲁哈尼缓和政策的失败,而不是成功,以此从制裁伊朗的过程中获益。伊朗革命卫队拥有庞大的走私网络,国际制裁使革命卫队走私活动的利润更加丰厚。同时,许多强硬派教士害怕非伊斯兰观念大量涌入。而在伊朗议会和相关的委员会中,强硬派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们频频发声抨击同美国进行的“核谈判”,认为美国人“不可靠”。所有这些因素,使鲁哈尼的政治回旋空间十分有限。 就美国方面而言,美国国内反伊朗势力也十分强大,最典型的是国会的掣肘以及犹太人院外游说集团。就在2013年8月鲁哈尼就职伊朗总统前夕,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对伊朗实行更严厉制裁提案,明显是给美伊关系缓和泼冷水。奥巴马当年9月24日在联大讲话表示要推动伊朗核问题解决后,美国共和党籍议员次日便向奥巴马发难,要求其澄清美国对伊政策是否有变化。加之主张对伊强硬的共和党人数月前在美国中期选举中一举拿下国会控制权,奥巴马的对伊缓和政策将受到进一步掣肘。
今年3月底,在伊朗核谈判达成框架协议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美国47名参议员通过互联网发表致伊朗公开信,称伊朗领导人“也许并不完全了解美国的宪政体制”;而6月底美国多家智库联合多名政界人物再次发出公开信,要求奥巴马政府和美国的谈判团队“坚持立场”,“对伊朗进行最严厉的核查”,一些美国国会的资深议员甚至威胁奥巴马将会在国会“否决任何的协议草案”。当核谈判成功结束之时,美国国会和学界多名大佬齐发声,扬言要在国会“阻击”协议的通过。
美国伊朗互信仍需时日
除了伊朗和美国各自面临国内压力外,地区国家也密切关注着伊朗核谈判的最新进展。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高调反对美伊关系缓和。以色列国内一直关注伊朗核谈判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以色列担心伊朗获得核能力会改变地区平衡,进而帮助地区极端组织如哈马斯和真主党等获得核武器,作为袭击和要挟以色列的工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再声称,鲁哈尼是“披着羊皮的狼”,认为其所谓核计划用于和平目的,只是伊朗对外争取时间的策略,一再提醒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不应减轻。当伊朗核协议达成的消息传来,以色列国防部长亚阿隆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满和担忧,认为“伊朗不值得信任,尤其在核问题上,伊朗过去十多年间一直在欺骗国际社会,隐藏自己的核野心”。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表示,“协议的签订……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世界将因为这次协议而变得更加危险。”
海湾国家也对伊朗掌握核能力忧心忡忡,更对美国和伊朗间可能达成的核协议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将会帮助伊朗顺利摆脱数十年来的国际孤立状态,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之一,沙特也通过“发展核能力”的口号和渲染“什叶派威胁”的舆论,来干扰伊朗核问题谈判进程。2013年10月,就在美伊就核问题重启接触之时,沙特突然宣布拒绝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意在宣泄对美国中东政策尤其是伊朗政策的不满。今年3月,当伊朗核谈判再度抵近协议关口时,沙特前情报主管图尔基亲王称,沙特要求获得与伊朗同等的核能力。而外界一直传言,如有必要,沙特将从巴基斯坦获得核武器。而沙特积极介入也门局势、对抗胡塞武装,继续干预叙利亚内战,包括同埃及等国重启“阿拉伯联军”的倡议,也都是摆出了一副积极应对“伊朗威胁”和“什叶派扩张”的架势,使得地区局势更趋复杂。
伊朗核协议尽管成功达成,但是围绕伊朗核问题而形成的地区对立局面远没有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的伊朗和美国在国内和中东地区的合法性,都是依靠塑造对方“邪恶一面”来加以完成和巩固的。因此伊朗人不会忘记l953年美国中情局发动政变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以及根据一己私利对巴列维王朝的支持;而美国人也不会忘记1979年伊朗劫持美国使馆人员长达444天。核协议并不意味着地区和平和美伊关系缓和的必然,“后伊朗核协议”时代的政治角力和地区结构的再塑造,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