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带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的存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模式,本文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首先对文化模式的理论简单的进行了介绍,接着提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最后阐述了从文化模式中认识汉语词汇,结语部分对对外汉语的教学从文化模式的理论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文化模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的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要接收两种以上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学习的个体逐渐扩展到全体,最终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对外汉语不仅会对对外汉语这一学科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还会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发展。
一、文化模式理论
文化模式是指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认同和共有的,从内在精神上构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的功能和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前者常常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社会个体的行为,后者则是以外在的方式为社会的运行提供模本。价值系统是文化模式的核心,它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目标与理想的一种设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价值理念与规范。一个理想的文化模式应该能够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与思想都完整的囊括进去,但是人们的行为并不会完全按照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所以理想的文化模式与现实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是因为理想的文化模式大体是按照过去的社会基础形成的。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它自身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他们都会形成一个固有的文化模式,也就是按照这种文化模式的标准对其他的文化群体进行行为判断。一种文化模式就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观,每种文化模式的民族代表着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是正确的,所以往往会致使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处事方式和文化行为。以中美为例,中国文化范畴下父母参与儿女的婚姻是可行的,但在美国却被认为是人身自由的剥夺,甚至是一种奇特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在中国。老年人被认为是经验与智慧的结合体,但在美国很少见到这样的说法,他们推崇年轻、自由、活力。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老年人常常和凄凉、孤独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经自己的文化模式当作是最好的行为规范,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必然会对跨文化的交流带来不便。
二、对外汉语与文化教学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涌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里,对外汉语立即掀起了语言教学、学习的理论热潮,很快就实现了从经验型到学科型的转换,但文化教学依然滞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掌握汉语并且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需要依靠良好的汉语结构知识,而且还不能对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忽略。文化教学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强调向学生讲授汉语语言结构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宽容的文化心态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灵活性,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其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讲,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文化教学的内容要和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果;第二,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以适度为原则,比如教师在选择文化内容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不要一味照搬。对于什么应该讲授,什么不应该讲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度性原则是为了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文化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语言水平,从浅到深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理解与运用跨文化知识,这种阶段性的原则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层次,要就是先易后难,从简单过渡到复杂的文化内容;第四,文化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文化内容是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结合汉语词语的丰富内涵、词语所依托的历史文化典故等教授文化。储存之外还要注意非语言文化因素的使用,比如手势、表情、体态这些都能够使跨文化交流取得很好的作用,所以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能力。文化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学要考虑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跨文化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需要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选择。
三、从文化模式认识汉语词语
汉语文化词汇比较丰富,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就是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汉语词汇的构成、汉语词汇的歧义、汉语词汇的相近。首先,汉语词汇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特征。中国人一向注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一向不发达,象征、类比的手法异常丰富。如提到梅、兰、竹、菊时不仅是指客观的存在,还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一种品行的象征,在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者,我们在描写一个美丽女子的外貌时常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但具体面容如何,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是逻辑思维多不具备的意境。汉语词汇中形象,实际是思维中的表象作用。中国文化的模式造就了汉民族的民族色彩,汉语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模式的一种载体,生动的表达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其次,从词汇的构成上看,汉语词汇的类型与西方词汇的类型相互吻合,都是单词、合成词、复合词构成的。但进行仔细对比之后,会发现汉语词汇的合成词比较少,复合词比较多。如尺寸、大小。高低这些系会的意义十分清晰,但按照西方语言学理论,这些词汇的过程化不是很彻底,词语的整体意义不再死单个意义的相互叠加,而是自生的独立性意义;第三,因为文化背景无法翻译的词语是汉语词汇的独有词汇,比如我们熟悉的长城、文化大革命、三个代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为文化不同会致使意义出现偏差的词语,如红豆在中国象征爱情,龙在中国圣物在英语中却有贬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汉语词汇掺杂着整个文化的情感,这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第四,汉语词汇的相近。简单来说就是同义词与近义词,虽然在概念上的意义是相等的,但在具体语境的应用中,含义却有所差别的。比如词汇的应用范围上,跨文化交流是应该选用相同意义的方面。中国的文化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都在一种运动的变化过程中。社会冲突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决定了文化模式的变迁,社会的整合转型引发了文化模式的整合。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的原有的价值文化观念正在和传统的文化模式发生这碰撞和摩擦,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是期望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彰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一面接收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面又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模式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呈现出开放的模式。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对于已经掌握本民族语言形成一定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汉化的过程。汉语词汇是中华民族语言体系中最为积极和活泼的部分,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的文化都能够在其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应。利用词汇进行文化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模式,因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即便是一个普通的词汇,但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会导致其内涵意义的不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时将自己母语的文化发生迁移,这种迁移在交际中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对于不同的文化词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应该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化,找出那些涉及文化迁移现象的词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所以汉文化的模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文化模式的理解与尊重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跨文化的交流要从语言的现象与异同之间进行探讨,学习第二语能够掌握一种新的交际语,还可以对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强调汉文化的背景的基础上强调汉文化模式与其他文化的共生共存,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这种特别的文化接触,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是文化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瞿英华.从第二语言教学谈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卿.从英汉文化空缺词刊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空缺现象[J].武汉理工法学,2005
[3]胡国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教学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2
作者简介:
谭秀丽(1983~ ),女,籍贯:广东英德,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关键词:文化模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的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要接收两种以上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学习的个体逐渐扩展到全体,最终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对外汉语不仅会对对外汉语这一学科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还会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发展。
一、文化模式理论
文化模式是指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认同和共有的,从内在精神上构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的功能和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前者常常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社会个体的行为,后者则是以外在的方式为社会的运行提供模本。价值系统是文化模式的核心,它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目标与理想的一种设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价值理念与规范。一个理想的文化模式应该能够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与思想都完整的囊括进去,但是人们的行为并不会完全按照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所以理想的文化模式与现实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是因为理想的文化模式大体是按照过去的社会基础形成的。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它自身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他们都会形成一个固有的文化模式,也就是按照这种文化模式的标准对其他的文化群体进行行为判断。一种文化模式就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观,每种文化模式的民族代表着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是正确的,所以往往会致使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处事方式和文化行为。以中美为例,中国文化范畴下父母参与儿女的婚姻是可行的,但在美国却被认为是人身自由的剥夺,甚至是一种奇特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在中国。老年人被认为是经验与智慧的结合体,但在美国很少见到这样的说法,他们推崇年轻、自由、活力。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老年人常常和凄凉、孤独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经自己的文化模式当作是最好的行为规范,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必然会对跨文化的交流带来不便。
二、对外汉语与文化教学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涌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里,对外汉语立即掀起了语言教学、学习的理论热潮,很快就实现了从经验型到学科型的转换,但文化教学依然滞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掌握汉语并且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需要依靠良好的汉语结构知识,而且还不能对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忽略。文化教学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强调向学生讲授汉语语言结构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宽容的文化心态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灵活性,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其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讲,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文化教学的内容要和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果;第二,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以适度为原则,比如教师在选择文化内容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不要一味照搬。对于什么应该讲授,什么不应该讲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度性原则是为了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文化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语言水平,从浅到深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理解与运用跨文化知识,这种阶段性的原则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层次,要就是先易后难,从简单过渡到复杂的文化内容;第四,文化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文化内容是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结合汉语词语的丰富内涵、词语所依托的历史文化典故等教授文化。储存之外还要注意非语言文化因素的使用,比如手势、表情、体态这些都能够使跨文化交流取得很好的作用,所以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能力。文化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学要考虑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跨文化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需要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选择。
三、从文化模式认识汉语词语
汉语文化词汇比较丰富,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就是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汉语词汇的构成、汉语词汇的歧义、汉语词汇的相近。首先,汉语词汇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特征。中国人一向注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一向不发达,象征、类比的手法异常丰富。如提到梅、兰、竹、菊时不仅是指客观的存在,还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一种品行的象征,在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者,我们在描写一个美丽女子的外貌时常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但具体面容如何,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是逻辑思维多不具备的意境。汉语词汇中形象,实际是思维中的表象作用。中国文化的模式造就了汉民族的民族色彩,汉语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模式的一种载体,生动的表达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其次,从词汇的构成上看,汉语词汇的类型与西方词汇的类型相互吻合,都是单词、合成词、复合词构成的。但进行仔细对比之后,会发现汉语词汇的合成词比较少,复合词比较多。如尺寸、大小。高低这些系会的意义十分清晰,但按照西方语言学理论,这些词汇的过程化不是很彻底,词语的整体意义不再死单个意义的相互叠加,而是自生的独立性意义;第三,因为文化背景无法翻译的词语是汉语词汇的独有词汇,比如我们熟悉的长城、文化大革命、三个代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为文化不同会致使意义出现偏差的词语,如红豆在中国象征爱情,龙在中国圣物在英语中却有贬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汉语词汇掺杂着整个文化的情感,这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第四,汉语词汇的相近。简单来说就是同义词与近义词,虽然在概念上的意义是相等的,但在具体语境的应用中,含义却有所差别的。比如词汇的应用范围上,跨文化交流是应该选用相同意义的方面。中国的文化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都在一种运动的变化过程中。社会冲突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决定了文化模式的变迁,社会的整合转型引发了文化模式的整合。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的原有的价值文化观念正在和传统的文化模式发生这碰撞和摩擦,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是期望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彰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一面接收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面又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模式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呈现出开放的模式。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对于已经掌握本民族语言形成一定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汉化的过程。汉语词汇是中华民族语言体系中最为积极和活泼的部分,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的文化都能够在其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应。利用词汇进行文化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模式,因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即便是一个普通的词汇,但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会导致其内涵意义的不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时将自己母语的文化发生迁移,这种迁移在交际中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对于不同的文化词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应该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化,找出那些涉及文化迁移现象的词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所以汉文化的模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文化模式的理解与尊重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跨文化的交流要从语言的现象与异同之间进行探讨,学习第二语能够掌握一种新的交际语,还可以对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强调汉文化的背景的基础上强调汉文化模式与其他文化的共生共存,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这种特别的文化接触,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是文化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瞿英华.从第二语言教学谈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卿.从英汉文化空缺词刊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空缺现象[J].武汉理工法学,2005
[3]胡国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教学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2
作者简介:
谭秀丽(1983~ ),女,籍贯:广东英德,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