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亲子共读的实践中,妈妈和宝宝们“玩”得如何?我们收集了妈妈们的感受和困惑,请阿甲再来聊一聊。
图画书究竟怎么读?2008年底,《父母必读》杂志儿童阅读专家、著名阅读推广人阿甲和探长联合提出了图画书玩法10字诀:唱、念、说、做、画、演、吃、破、聊、想,每个字代表一类玩法(具体内容请登录父母必读育儿网查阅)。
几个月过去了,在亲子共读的实践中,妈妈和宝宝们“玩”得如何?我们收集了妈妈们的感受和困惑,请阿甲再来聊一聊。
念字诀
Q:引进的图书在翻译后很容易失去韵味,有的图书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样的书,怎么“念”?
阿甲:图画书玩法 10 字诀中,我最为推崇的就是“念”字诀,所谓念,就是照着书本读,让孩子看着画,大人“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其他的玩法是在“念”的基础上展开的。
看似最简单、最低级的玩法,但也是最好玩、最高级、最不容易通彻掌握的方法。
为什么最难掌握?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以至于我们没有一点空间取巧。我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对语言的把握,对创作者(包括翻译者)的良苦用心的理解,都体现在那简单的一字一字的“念”之中。
我也翻译了不少“引进图书”,感觉行文还算顺口吧,花了那么大的工夫,而且反反复复给不同的孩子试过,如果还不行,那真是伤心。
按照松居直先生的说法,如果你认为手头书上的文字的确不好,那就说明那本书的确不好,或者现在还不太适合你的孩子读,换一本吧。好书还是很多的。
演字诀
Q:“演”的方式我们也时常用,但是有些书有一点负面的行为,像不睡觉,不尿尿,不吃饭,孩子也会在现实中加以模仿。需不需要在表演时有所限制?
阿甲: “书里有‘负面’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孩子模仿‘负面’行为的几率高”,这样的逻辑算式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熟悉儿童心理的人可以做这样的假设:由于孩子们在那些从容、高雅、展示生活理想一面的优秀童书中,读到了在许多大人看来的“负面”行为,他们会更多地感觉到“释放”,感觉到被“认同”。
也许他们在生活中,仍然不得不继续实施一些“负面”行为(我实在想象不出孩子不做“负面”行为的恐怖状况),但却更多是出自天性,而不是来自于情绪的发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会使我们对他们的这些“负面”行为有更多的包容、谅解,他们也会逐渐减少这样的行为(因为无法从中获得发泄的乐趣)。这样的成长会使我们和孩子都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不是让他在对所谓“负面”的忍耐和恐惧中一点一点地消磨了自然的天性。
聊字诀
Q:我母亲给我3岁的女儿每讲一个故事,都会对内容进行提问:“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后来遇到了谁?”我觉得有点不太妥,但又不知道怎么说她。
阿甲:“聊”字诀很不容易。我们需要先知道不容易,才好开始聊。不容易的体现之一,就是我们可能主动发起十次与孩子的聊书,能“成功”两三次就算不错了。所以要聊之前,还得有一种心态,就是别指望一定成功。
“聊”的秘诀是:建立联系。比方说,建立书里的故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如果老人家给孩子读《小房子》,孩子很感兴趣的话,老人家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住的房子,与《小房子》的年代线索相似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搭、没一搭,饶有趣味地说下去,孩子充满兴趣地听和问下去——这就非常成功了。
“聊”的克星就是“考”。如果大人抱着“考考孩子”之心,最好别聊,开开心心过日子是第一要义。
支一个偏方:试着教孩子,外婆每次读故事的时候,抢先提问:“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不太想回答这种问题,也不排除有的孩子也喜欢这种提问式聊法。
破字诀
Q:“破”字诀会不会让圈外的妈妈更不敢踏入?会不会一叶障目,反而失去了阅读的本意?
阿甲:所谓“破”,就是从故事的表面读到里层,不但看到图画书的文字的故事、图画的故事,还能看到第三个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
“破”字诀,看起来是最具技术性的,但其实不是最难的(我个人觉得最难的还是“念”和“聊”)。最简单的“破”就是发现细节,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难度并不在发现,而在于如何将这些细节串在一起形成联系,形成线索。
比方说,《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小老鼠一家”,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能发现。但如何建立关系?难度就上来了。首先是,建立页与页之间小老鼠一家生活发展的关系,是否能看出来?这还不是很难。更难的是,建立页面中小老鼠一家与爷爷孙子一家的发展关系。
话说回来,享受图画书的乐趣也可以很单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玩,不必每种玩法都精通。
现场“切磋”
出场:可可妈妈
故事:最近给孩子读一本图画书《早餐你爱吃什么》,书里有:“早餐如果你喜欢吃鱼,那么你有可能是只猫;早餐如果你喜欢吃胡萝卜,那么你有可能是只兔子。”和宝宝在读这本图画书后,我们也发明了一些游戏:
1.“快速翻书”游戏:妈妈说到哪一页,宝宝去找。训练宝宝快速翻书的能力。
2.“语言接龙”游戏:起床前,我说:“早餐如果你喜欢喝蜂蜜。”宝宝立刻答道:“那么,你可能是只熊。”除了书上的话,我们还自编了一些,如:“早餐如果你喜欢喝豆浆、吃鸡蛋。”宝宝立刻接道:“那你可能是个宝宝。”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记忆力。
3.“表演”游戏:我和宝宝画了一些小鱼、青草、萝卜、饼干、肉骨头之类的简单图画贴在墙上,宝宝走到“肉骨头”的画前说:“如果我喜欢吃肉骨头,汪汪,那么我有可能是只小狗。”(做起了小狗的动作)训练宝宝的复述能力和表演能力。
阿甲点评:
值得称赞的是,“我和宝宝在读这本图画书后”再来玩游戏特别好,“念”是最基本的。后面的玩法集合了“说”、“演”、“画”三字诀,浑然一体,非常有创意。但也温馨地提醒一句,阅读的乐趣不是主要在“训练”上,偶尔用某一本书训练一下就挺好的,但不宜太多。
酷问酷答
Q:你会设计出能“吃”的图书吗?
阿甲:我们可以把这种梦想保留在童话中,比如读读、听听达尔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自从“牛奶事件”后,在中国做能兼食的书,恐怕不大可能吧。
Q:你怎么知道孩子们喜欢看什么图书?是你的孩子告诉你的吗?
阿甲:可以说是“孩子告诉我的”,但也是因为我“会听小孩子告诉我”。小孩子说话并不仅仅用口头语言,他们咿咿呀呀、眼神发亮、嘻嘻哈哈、哭哭啼啼、蹦蹦跳跳、躲躲闪闪……即使当他们会说话的时候,可能也会“支支吾吾”,表面上看好像什么也没说。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也包括深度地观察。
但是说实话,即使我们已经很会“倾听”了,但大部分时候恐怕还是听不明白的,因为——实在太遗憾了——我们已经太大了,童年的记忆已经变得零零碎碎、模糊不清了,所以我们的确很难真正明白孩子的一些事情。
不过,我还是会“尝试”。什么事,多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Q:女儿要剪下书里的图画做成送给外婆的生日贺卡。阿甲,要书还是要贺卡?
阿甲:这个问题显然是个陷阱:“要书还是要贺卡?”怎么答都会中招。如果在我们家,我会把它还原成一个“法律问题”,首先确认一下这本书的所有权,假如:
孩子是所有权人。那么我会告诉她,她可以任意处置。但是我也会给她一点建议。比如,她或许自己画会更好一点,因为她“画得比书上的更好”。
孩子不是所有权人。那么我会告诉她,需要征求所有权人的同意。如果是我的书,我会委婉地表达不同意。同时也会建议她自己画。
Q:女儿吃饭时爱看书。请问阿甲,这种行为是应该继续纵容,还是坚决制止?
阿甲:在我们家,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不过我有替代方法:拉着孩子听评书。听评书既是一种阅读,也是放松享受。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也挺开胃的。
Q:你觉得孩子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什么?或者说,你和孩子“玩”书的时候,他会期待从书中获得什么?
阿甲:别的孩子我不敢去臆测,我比较了解自己的女儿。她 9 岁了,也能读有相当难度的文字书了,但碰到图画书时,她还是习惯于拿来给我读,如果妈妈恰好也在旁边,她也很希望拉着妈妈一起来听。我想,她主要是在期待:一个快乐、温馨、安全,可以留入温暖的记忆里的时刻吧。
有一个晚上,我们读完了《木匠与鬼六》,她想了一会儿突然说,这本书与格林童话中的一个猜精灵的名字的故事很像;我也想起来了,但还是慢了半拍。然后她又说,贝贝熊中有个故事叫“我不怕”,里面也有这个故事;她妈妈也想起来了,也慢了一拍。
这种灵光一现的可存入记忆的瞬间很少能遇见。但那林林总总的美妙时刻一股脑儿形成了一种印象,总是不够,总是让人期待。
专家简介
阿甲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鸣谢:父母必读育儿网,蓝袋鼠亲子阅读网
编辑 / 申艳(shenyan@bphg.com.cn)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9年第4期
图画书究竟怎么读?2008年底,《父母必读》杂志儿童阅读专家、著名阅读推广人阿甲和探长联合提出了图画书玩法10字诀:唱、念、说、做、画、演、吃、破、聊、想,每个字代表一类玩法(具体内容请登录父母必读育儿网查阅)。
几个月过去了,在亲子共读的实践中,妈妈和宝宝们“玩”得如何?我们收集了妈妈们的感受和困惑,请阿甲再来聊一聊。
念字诀
Q:引进的图书在翻译后很容易失去韵味,有的图书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样的书,怎么“念”?
阿甲:图画书玩法 10 字诀中,我最为推崇的就是“念”字诀,所谓念,就是照着书本读,让孩子看着画,大人“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其他的玩法是在“念”的基础上展开的。
看似最简单、最低级的玩法,但也是最好玩、最高级、最不容易通彻掌握的方法。
为什么最难掌握?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以至于我们没有一点空间取巧。我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对语言的把握,对创作者(包括翻译者)的良苦用心的理解,都体现在那简单的一字一字的“念”之中。
我也翻译了不少“引进图书”,感觉行文还算顺口吧,花了那么大的工夫,而且反反复复给不同的孩子试过,如果还不行,那真是伤心。
按照松居直先生的说法,如果你认为手头书上的文字的确不好,那就说明那本书的确不好,或者现在还不太适合你的孩子读,换一本吧。好书还是很多的。
演字诀
Q:“演”的方式我们也时常用,但是有些书有一点负面的行为,像不睡觉,不尿尿,不吃饭,孩子也会在现实中加以模仿。需不需要在表演时有所限制?
阿甲: “书里有‘负面’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孩子模仿‘负面’行为的几率高”,这样的逻辑算式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熟悉儿童心理的人可以做这样的假设:由于孩子们在那些从容、高雅、展示生活理想一面的优秀童书中,读到了在许多大人看来的“负面”行为,他们会更多地感觉到“释放”,感觉到被“认同”。
也许他们在生活中,仍然不得不继续实施一些“负面”行为(我实在想象不出孩子不做“负面”行为的恐怖状况),但却更多是出自天性,而不是来自于情绪的发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会使我们对他们的这些“负面”行为有更多的包容、谅解,他们也会逐渐减少这样的行为(因为无法从中获得发泄的乐趣)。这样的成长会使我们和孩子都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不是让他在对所谓“负面”的忍耐和恐惧中一点一点地消磨了自然的天性。
聊字诀
Q:我母亲给我3岁的女儿每讲一个故事,都会对内容进行提问:“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后来遇到了谁?”我觉得有点不太妥,但又不知道怎么说她。
阿甲:“聊”字诀很不容易。我们需要先知道不容易,才好开始聊。不容易的体现之一,就是我们可能主动发起十次与孩子的聊书,能“成功”两三次就算不错了。所以要聊之前,还得有一种心态,就是别指望一定成功。
“聊”的秘诀是:建立联系。比方说,建立书里的故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如果老人家给孩子读《小房子》,孩子很感兴趣的话,老人家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住的房子,与《小房子》的年代线索相似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搭、没一搭,饶有趣味地说下去,孩子充满兴趣地听和问下去——这就非常成功了。
“聊”的克星就是“考”。如果大人抱着“考考孩子”之心,最好别聊,开开心心过日子是第一要义。
支一个偏方:试着教孩子,外婆每次读故事的时候,抢先提问:“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不太想回答这种问题,也不排除有的孩子也喜欢这种提问式聊法。
破字诀
Q:“破”字诀会不会让圈外的妈妈更不敢踏入?会不会一叶障目,反而失去了阅读的本意?
阿甲:所谓“破”,就是从故事的表面读到里层,不但看到图画书的文字的故事、图画的故事,还能看到第三个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
“破”字诀,看起来是最具技术性的,但其实不是最难的(我个人觉得最难的还是“念”和“聊”)。最简单的“破”就是发现细节,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难度并不在发现,而在于如何将这些细节串在一起形成联系,形成线索。
比方说,《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小老鼠一家”,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能发现。但如何建立关系?难度就上来了。首先是,建立页与页之间小老鼠一家生活发展的关系,是否能看出来?这还不是很难。更难的是,建立页面中小老鼠一家与爷爷孙子一家的发展关系。
话说回来,享受图画书的乐趣也可以很单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玩,不必每种玩法都精通。
现场“切磋”
出场:可可妈妈
故事:最近给孩子读一本图画书《早餐你爱吃什么》,书里有:“早餐如果你喜欢吃鱼,那么你有可能是只猫;早餐如果你喜欢吃胡萝卜,那么你有可能是只兔子。”和宝宝在读这本图画书后,我们也发明了一些游戏:
1.“快速翻书”游戏:妈妈说到哪一页,宝宝去找。训练宝宝快速翻书的能力。
2.“语言接龙”游戏:起床前,我说:“早餐如果你喜欢喝蜂蜜。”宝宝立刻答道:“那么,你可能是只熊。”除了书上的话,我们还自编了一些,如:“早餐如果你喜欢喝豆浆、吃鸡蛋。”宝宝立刻接道:“那你可能是个宝宝。”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记忆力。
3.“表演”游戏:我和宝宝画了一些小鱼、青草、萝卜、饼干、肉骨头之类的简单图画贴在墙上,宝宝走到“肉骨头”的画前说:“如果我喜欢吃肉骨头,汪汪,那么我有可能是只小狗。”(做起了小狗的动作)训练宝宝的复述能力和表演能力。
阿甲点评:
值得称赞的是,“我和宝宝在读这本图画书后”再来玩游戏特别好,“念”是最基本的。后面的玩法集合了“说”、“演”、“画”三字诀,浑然一体,非常有创意。但也温馨地提醒一句,阅读的乐趣不是主要在“训练”上,偶尔用某一本书训练一下就挺好的,但不宜太多。
酷问酷答
Q:你会设计出能“吃”的图书吗?
阿甲:我们可以把这种梦想保留在童话中,比如读读、听听达尔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自从“牛奶事件”后,在中国做能兼食的书,恐怕不大可能吧。
Q:你怎么知道孩子们喜欢看什么图书?是你的孩子告诉你的吗?
阿甲:可以说是“孩子告诉我的”,但也是因为我“会听小孩子告诉我”。小孩子说话并不仅仅用口头语言,他们咿咿呀呀、眼神发亮、嘻嘻哈哈、哭哭啼啼、蹦蹦跳跳、躲躲闪闪……即使当他们会说话的时候,可能也会“支支吾吾”,表面上看好像什么也没说。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也包括深度地观察。
但是说实话,即使我们已经很会“倾听”了,但大部分时候恐怕还是听不明白的,因为——实在太遗憾了——我们已经太大了,童年的记忆已经变得零零碎碎、模糊不清了,所以我们的确很难真正明白孩子的一些事情。
不过,我还是会“尝试”。什么事,多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Q:女儿要剪下书里的图画做成送给外婆的生日贺卡。阿甲,要书还是要贺卡?
阿甲:这个问题显然是个陷阱:“要书还是要贺卡?”怎么答都会中招。如果在我们家,我会把它还原成一个“法律问题”,首先确认一下这本书的所有权,假如:
孩子是所有权人。那么我会告诉她,她可以任意处置。但是我也会给她一点建议。比如,她或许自己画会更好一点,因为她“画得比书上的更好”。
孩子不是所有权人。那么我会告诉她,需要征求所有权人的同意。如果是我的书,我会委婉地表达不同意。同时也会建议她自己画。
Q:女儿吃饭时爱看书。请问阿甲,这种行为是应该继续纵容,还是坚决制止?
阿甲:在我们家,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不过我有替代方法:拉着孩子听评书。听评书既是一种阅读,也是放松享受。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也挺开胃的。
Q:你觉得孩子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什么?或者说,你和孩子“玩”书的时候,他会期待从书中获得什么?
阿甲:别的孩子我不敢去臆测,我比较了解自己的女儿。她 9 岁了,也能读有相当难度的文字书了,但碰到图画书时,她还是习惯于拿来给我读,如果妈妈恰好也在旁边,她也很希望拉着妈妈一起来听。我想,她主要是在期待:一个快乐、温馨、安全,可以留入温暖的记忆里的时刻吧。
有一个晚上,我们读完了《木匠与鬼六》,她想了一会儿突然说,这本书与格林童话中的一个猜精灵的名字的故事很像;我也想起来了,但还是慢了半拍。然后她又说,贝贝熊中有个故事叫“我不怕”,里面也有这个故事;她妈妈也想起来了,也慢了一拍。
这种灵光一现的可存入记忆的瞬间很少能遇见。但那林林总总的美妙时刻一股脑儿形成了一种印象,总是不够,总是让人期待。
专家简介
阿甲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鸣谢:父母必读育儿网,蓝袋鼠亲子阅读网
编辑 / 申艳(shenyan@bphg.com.cn)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