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形式。但是,理性地观察和分析课堂,我们发现,新课程起始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如不安排围坐,教师讲了一通之后即要求小组内讨论,随即一半学生掉过头去(个别学生没有交流对象)哇啦哇啦一阵子,没经过思考或充分的思考,很难说有什么收获。许多学生课桌上只有一本书,处于零动笔、零思考状态。
二、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教师设计“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安排学习活动,某师只给了学生2分钟时间便急不可耐地回到师生交流一问一答的“常规教学”中。
三、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如某师组织学习《惊弓之鸟》,六个人围成一圈团团而坐,像模像样。但在分角色朗读活动中,让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9分钟,其他9个小组的成员听和看。可以说这一环节基本浪费了其它34个人每人9分钟。如这9分钟安排所有10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学习效率就大不一样。此外,教师“提问”“自主点将”,“你说”、“你说”,仍检查学生个体的而不是检查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如某校语文学习小组安排为“四人或六人一组,按学生情况把强弱、好差搭配开来,做好分工,选好主持人、检查员、书记员、发言人,并且每四周轮换一次。”想一想,四人一组,每学期一人有一个月的发言机会,表面看没有亏待谁,但周期太长,不利于总结,不利于迅速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是六人一组,情况就更糟。课堂上“优生”唱戏,“差生”旁观,且“露脸”的希望遥远。
五、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六、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到位,不能从“三维”出发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一是往往只注意了学生的认字而忽略安排学生的写字的活动。二是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未充分落实课后“研讨与练习”,存在重课文一般理解轻一课一得和迁移延伸的现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一项,只给2分钟写话,影响了能力目标的落实。三是重分析和感知的讨论,忽视了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足够的相关实践活动。如诗歌《我爱大山我爱家》、《春的消息》等课文的教学组织,不能大胆地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作各种自由的朗读与背诵。
过程和方法方面,未在落实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运用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如《惊弓之鸟》“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前,先默读几遍,遇到生字、多音字,要查字典。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组织中应确定:让学生默读几遍?是两遍还是三遍?要求学生圈点勾划,标出生字、多音字,并在本子上写下来;要明确角色朗读的分工;这些都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思考到位了,思路清晰了,教学预案确定下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就比较地落实了,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教师主体的偏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一般的学生学习中应有的积极、专注、严谨等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及本课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思考不完全到位,因而不够落实。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前独立的读、写和思考中是否积极、专注、严谨;在组内书面交流中是否有自己的东西,在组内口语交流中是否踊跃且注意音量;在组际交流中发言的音量是否足以让全班听见,对本课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正确还是不正确等等。
语文的功夫说到底是听、说、读、写、思及资料的收集,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探究小组学习机制和活动层次、在落实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上下功夫。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落实以下几点:
首先要精心组织。一是分好组,合理安排角色轮换。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明确活动要求。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三是记住组际交流中关键的发言,做好教师点评及关键问题的再探究工作。在组际交流阶段,许多教师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即给予复述和评论,变传统的“一问一答”为“师问生答师评”,不知不觉中教师又成了主角。只要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应是课堂混乱方面的)教师就不要打断组际交流中学生的发言。
其次,必须以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书面材料作为合作和探究的前提。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带着问题的阅读和思考、字词的查阅和书写、作者和背景资料的收集、某个专题的独立思考和书面的呈现。没有这个基础,听和说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你将说不出什么,也听不到什么。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较多的时间。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许多所谓的好生基本上能做到。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所谓差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这一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一定要落实每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形成书面材料。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应由三层次五步骤组成。三层次为小组学习、组际交流、教师点评。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成员间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预习笔记),预习不充分的抄录补充,成员间小声交流。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第三步,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某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准备组际交流。教师倾听,了解情况,参与讨论,点拨。第四步,组际交流。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若干小组代表发言。第五步,教师点评总结表彰(有时也可让学生完成)。
第四,优选内容,精博结合,讲究梯度。安排什么活动,涉及教学目标、学习切入点等重要问题。“精”,可考虑以“研讨和练习”为主,因其为编者的精心设计,已经考虑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本课学习目标。新课程教材学习材料一般篇幅较短。“博”,即考虑活动内容的适当扩展和延伸,如文章作者、背景、文体知识、文体决定的学习特点如默读、速读、朗诵与背诵、课本剧、新闻采访等一般学习活动以及个性化阅读等。这种有梯度的安排,比较地能保证教学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形式。但是,理性地观察和分析课堂,我们发现,新课程起始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如不安排围坐,教师讲了一通之后即要求小组内讨论,随即一半学生掉过头去(个别学生没有交流对象)哇啦哇啦一阵子,没经过思考或充分的思考,很难说有什么收获。许多学生课桌上只有一本书,处于零动笔、零思考状态。
二、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教师设计“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安排学习活动,某师只给了学生2分钟时间便急不可耐地回到师生交流一问一答的“常规教学”中。
三、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如某师组织学习《惊弓之鸟》,六个人围成一圈团团而坐,像模像样。但在分角色朗读活动中,让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9分钟,其他9个小组的成员听和看。可以说这一环节基本浪费了其它34个人每人9分钟。如这9分钟安排所有10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学习效率就大不一样。此外,教师“提问”“自主点将”,“你说”、“你说”,仍检查学生个体的而不是检查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如某校语文学习小组安排为“四人或六人一组,按学生情况把强弱、好差搭配开来,做好分工,选好主持人、检查员、书记员、发言人,并且每四周轮换一次。”想一想,四人一组,每学期一人有一个月的发言机会,表面看没有亏待谁,但周期太长,不利于总结,不利于迅速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是六人一组,情况就更糟。课堂上“优生”唱戏,“差生”旁观,且“露脸”的希望遥远。
五、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六、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到位,不能从“三维”出发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一是往往只注意了学生的认字而忽略安排学生的写字的活动。二是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未充分落实课后“研讨与练习”,存在重课文一般理解轻一课一得和迁移延伸的现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一项,只给2分钟写话,影响了能力目标的落实。三是重分析和感知的讨论,忽视了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足够的相关实践活动。如诗歌《我爱大山我爱家》、《春的消息》等课文的教学组织,不能大胆地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作各种自由的朗读与背诵。
过程和方法方面,未在落实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运用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如《惊弓之鸟》“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前,先默读几遍,遇到生字、多音字,要查字典。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组织中应确定:让学生默读几遍?是两遍还是三遍?要求学生圈点勾划,标出生字、多音字,并在本子上写下来;要明确角色朗读的分工;这些都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思考到位了,思路清晰了,教学预案确定下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就比较地落实了,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教师主体的偏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一般的学生学习中应有的积极、专注、严谨等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及本课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思考不完全到位,因而不够落实。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前独立的读、写和思考中是否积极、专注、严谨;在组内书面交流中是否有自己的东西,在组内口语交流中是否踊跃且注意音量;在组际交流中发言的音量是否足以让全班听见,对本课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正确还是不正确等等。
语文的功夫说到底是听、说、读、写、思及资料的收集,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探究小组学习机制和活动层次、在落实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上下功夫。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落实以下几点:
首先要精心组织。一是分好组,合理安排角色轮换。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明确活动要求。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三是记住组际交流中关键的发言,做好教师点评及关键问题的再探究工作。在组际交流阶段,许多教师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即给予复述和评论,变传统的“一问一答”为“师问生答师评”,不知不觉中教师又成了主角。只要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应是课堂混乱方面的)教师就不要打断组际交流中学生的发言。
其次,必须以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书面材料作为合作和探究的前提。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带着问题的阅读和思考、字词的查阅和书写、作者和背景资料的收集、某个专题的独立思考和书面的呈现。没有这个基础,听和说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你将说不出什么,也听不到什么。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较多的时间。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许多所谓的好生基本上能做到。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所谓差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这一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一定要落实每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形成书面材料。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应由三层次五步骤组成。三层次为小组学习、组际交流、教师点评。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成员间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预习笔记),预习不充分的抄录补充,成员间小声交流。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第三步,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某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准备组际交流。教师倾听,了解情况,参与讨论,点拨。第四步,组际交流。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若干小组代表发言。第五步,教师点评总结表彰(有时也可让学生完成)。
第四,优选内容,精博结合,讲究梯度。安排什么活动,涉及教学目标、学习切入点等重要问题。“精”,可考虑以“研讨和练习”为主,因其为编者的精心设计,已经考虑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本课学习目标。新课程教材学习材料一般篇幅较短。“博”,即考虑活动内容的适当扩展和延伸,如文章作者、背景、文体知识、文体决定的学习特点如默读、速读、朗诵与背诵、课本剧、新闻采访等一般学习活动以及个性化阅读等。这种有梯度的安排,比较地能保证教学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