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铸剑》是鲁迅在古代传说基础上再创作的短篇小说。作者着意描写的黑色人于眉间尺的两个吻,表露出驱使黑色人行动的最深欲望,即伸张公义。黑色人所吻的深层对象实则是题目所隐喻的与黑暗专制抗争的武器,是热的鲜血淋漓下的冷的粗暴的魂灵。吻的背后,还寄寓了鲁迅对新生启蒙力量的悲哀与尊敬。
关键词:《铸剑》;黑色人;眉间尺;吻
鲁迅写文章“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铸剑》是鲁迅在古代传说基础上再创作的短篇复仇小说。在作者的“随意点染”中,黑色人于眉间尺的突兀的两个吻饱含深意。
一、吻背后的驱动力量
鲁迅早年辑录《古小说钩沉》,其中魏代曹丕所著《列异传》及晋代干宝《搜神记》皆为《铸剑》的故事原型。《列异传》记载:“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搜神记》在“遇客”的情节上有较为细致的叙述:“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由此可知传说中原无“吻”这一突兀行为的记载。
托马斯·福斯特曾提出“角色清晰法则”:“要了解角色,必须去了解他们最深的欲望。那欲望往往会找到一个标记——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动作。”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应有着连贯、明确而自洽的目的。“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黑色人是世间反抗专制暴力等一切黑暗因素的潜伏力量的化身,是鲁迅经历社会巨变后,在早年所崇拜的超现实的尼采式超人,及充满“荷戟独彷徨”的虚无的反抗的摩罗诗人的基础上所塑造出来的、超脱个人私仇的具象化的“复仇之神”。驱动黑色人做出“吻”的行为,且在这个动作行为结束后不惜自屠以达到复仇目标的,便是始终如一的伸张公义的信念:揭露世间的黑暗,维护社会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二、吻与《铸剑》的隐喻
黑色人所吻的不是眉间尺躯体的其他地方,而是头颅上的“那热的死掉的嘴唇”;不是“亲吻”,而是“接吻”;此后黑色人还要“冷冷地尖利地笑”。这些细节实际上都与《铸剑》的隐喻相关。鲁迅初作本篇,名为《眉间尺》,后改为《铸剑》。关于其父铸剑的叙述仅是小说的开端,这暗示读者须将关注重点从眉间尺的外在复仇行动转移到其内心复仇人格的养成,即将自身锻铸造成一把蕴涵以暴制暴力量的“剑”的复杂心理过程。
眉间尺说出“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时,便是复仇人格形成的基点。与其父铸剑的过程相似,眉间尺要经历冷与热的反复锤炼:初闻父仇,“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街上见王,“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当眉间尺泄露行踪时,他“不觉伤心起来”,复仇的热情随着冷却;而当黑色人提出复仇计划时,眉间尺果断削首以奉,重燃复仇的热焰。黑色人用雄剑砍下了王的头,眉间尺的头颅也成为与王战斗的武器,可见眉间尺的头颅便是另一把剑,一把与雄剑相对应的、由眉间尺自甘牺牲而锻造的“复仇之剑”。
眉间尺由苦恼、愤怒走向粗暴,“铸”的过程即为其复仇人格的形成过程。隐喻的这把“剑”,一指他的鲜血淋漓的头颅,二指头颅与雄剑一致代表的无形无色的抽象的暴力。黑色人与眉间尺的接吻,如契约的确立:眉间尺虽死,但精神不死,仍寄于头颅中作为日后的战斗力量,黑色人接受他的头颅,也需为之付出代价,以达成协定。鲁迅在《一觉》中写道:“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文本性’也称‘互文互涉’,主要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等相互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等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直接引用。”由此可知,黑色人所吻的对象,不仅是眉间尺的头颅,还是与黑暗专制抗争的武器,是热的鲜血淋漓下的冷的粗暴的魂灵,并且这魂灵与黑色人的交流是双向的。
三、吻所寄寓的意义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期待深知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的猛士的出现。眉间尺象征的是新生的青年人的力量,他明知“死地”即在眼前,仍决意复仇。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表达的,对于这样的年轻力量,要“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黑色人吻了两次,一则表达悲哀,二则传达尊敬。身处于“死地”,是悲哀之一;为公义复仇而反遭庸众阻碍,是悲哀之二;舍生取义而反遭庸众责备,是悲哀之三。正如《非攻》里墨子為维护宋国安全而奔波劳累,却反遭搜检驱赶,眉间尺的复仇多次因民众的阻挠而错失良机,即便是以身殉道,几个“义民”反而“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启蒙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于被启蒙者往往不过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墨子与眉间尺的启蒙行动在世俗功利评判下是落寞的。但作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眉间尺与墨子一样,奔波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民众的感激,而是遵从自己立身处世的理想和原则,不只为了私利。鲁迅坦诚“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黑色人的名字恰与其笔名“宴之敖者”相同。在《铸剑》中,对于新生的年轻力量,鲁迅着意通过两个吻,向真正的启蒙者、革命者寄予鼓舞和尊敬。
由对吻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驱动黑色人复仇的深层欲望、与“铸剑”的隐喻相照应的吻的对象及吻所寄寓的作者对启蒙者的复杂情感。
注释:
①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
②鲁迅称《故事新编》的写作是“拾古代传说,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八则”。
③鲁迅:《无花的蔷薇》(二),《语丝》1926年第七十二期。
④鲁迅在《淡淡血痕中》讲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⑤鲁迅:《死地》《国民新报副刊》,1926年。
⑥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到:“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在此鲁迅表达了对中国进步青年力量的尊敬。
⑦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感慨启蒙者的牺牲:“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2]傅德珉,包晓玲.鲁迅散文杂文鉴赏[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
[3]鲁迅.鲁迅杂文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美]托马斯·福斯特著,梁笑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5]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力.论鲁迅故事新编的互文性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22):43-45.
关键词:《铸剑》;黑色人;眉间尺;吻
鲁迅写文章“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铸剑》是鲁迅在古代传说基础上再创作的短篇复仇小说。在作者的“随意点染”中,黑色人于眉间尺的突兀的两个吻饱含深意。
一、吻背后的驱动力量
鲁迅早年辑录《古小说钩沉》,其中魏代曹丕所著《列异传》及晋代干宝《搜神记》皆为《铸剑》的故事原型。《列异传》记载:“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搜神记》在“遇客”的情节上有较为细致的叙述:“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由此可知传说中原无“吻”这一突兀行为的记载。
托马斯·福斯特曾提出“角色清晰法则”:“要了解角色,必须去了解他们最深的欲望。那欲望往往会找到一个标记——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动作。”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应有着连贯、明确而自洽的目的。“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黑色人是世间反抗专制暴力等一切黑暗因素的潜伏力量的化身,是鲁迅经历社会巨变后,在早年所崇拜的超现实的尼采式超人,及充满“荷戟独彷徨”的虚无的反抗的摩罗诗人的基础上所塑造出来的、超脱个人私仇的具象化的“复仇之神”。驱动黑色人做出“吻”的行为,且在这个动作行为结束后不惜自屠以达到复仇目标的,便是始终如一的伸张公义的信念:揭露世间的黑暗,维护社会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二、吻与《铸剑》的隐喻
黑色人所吻的不是眉间尺躯体的其他地方,而是头颅上的“那热的死掉的嘴唇”;不是“亲吻”,而是“接吻”;此后黑色人还要“冷冷地尖利地笑”。这些细节实际上都与《铸剑》的隐喻相关。鲁迅初作本篇,名为《眉间尺》,后改为《铸剑》。关于其父铸剑的叙述仅是小说的开端,这暗示读者须将关注重点从眉间尺的外在复仇行动转移到其内心复仇人格的养成,即将自身锻铸造成一把蕴涵以暴制暴力量的“剑”的复杂心理过程。
眉间尺说出“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时,便是复仇人格形成的基点。与其父铸剑的过程相似,眉间尺要经历冷与热的反复锤炼:初闻父仇,“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街上见王,“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当眉间尺泄露行踪时,他“不觉伤心起来”,复仇的热情随着冷却;而当黑色人提出复仇计划时,眉间尺果断削首以奉,重燃复仇的热焰。黑色人用雄剑砍下了王的头,眉间尺的头颅也成为与王战斗的武器,可见眉间尺的头颅便是另一把剑,一把与雄剑相对应的、由眉间尺自甘牺牲而锻造的“复仇之剑”。
眉间尺由苦恼、愤怒走向粗暴,“铸”的过程即为其复仇人格的形成过程。隐喻的这把“剑”,一指他的鲜血淋漓的头颅,二指头颅与雄剑一致代表的无形无色的抽象的暴力。黑色人与眉间尺的接吻,如契约的确立:眉间尺虽死,但精神不死,仍寄于头颅中作为日后的战斗力量,黑色人接受他的头颅,也需为之付出代价,以达成协定。鲁迅在《一觉》中写道:“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文本性’也称‘互文互涉’,主要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等相互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等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直接引用。”由此可知,黑色人所吻的对象,不仅是眉间尺的头颅,还是与黑暗专制抗争的武器,是热的鲜血淋漓下的冷的粗暴的魂灵,并且这魂灵与黑色人的交流是双向的。
三、吻所寄寓的意义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期待深知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的猛士的出现。眉间尺象征的是新生的青年人的力量,他明知“死地”即在眼前,仍决意复仇。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表达的,对于这样的年轻力量,要“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黑色人吻了两次,一则表达悲哀,二则传达尊敬。身处于“死地”,是悲哀之一;为公义复仇而反遭庸众阻碍,是悲哀之二;舍生取义而反遭庸众责备,是悲哀之三。正如《非攻》里墨子為维护宋国安全而奔波劳累,却反遭搜检驱赶,眉间尺的复仇多次因民众的阻挠而错失良机,即便是以身殉道,几个“义民”反而“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启蒙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于被启蒙者往往不过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墨子与眉间尺的启蒙行动在世俗功利评判下是落寞的。但作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眉间尺与墨子一样,奔波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民众的感激,而是遵从自己立身处世的理想和原则,不只为了私利。鲁迅坦诚“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黑色人的名字恰与其笔名“宴之敖者”相同。在《铸剑》中,对于新生的年轻力量,鲁迅着意通过两个吻,向真正的启蒙者、革命者寄予鼓舞和尊敬。
由对吻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驱动黑色人复仇的深层欲望、与“铸剑”的隐喻相照应的吻的对象及吻所寄寓的作者对启蒙者的复杂情感。
注释:
①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
②鲁迅称《故事新编》的写作是“拾古代传说,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八则”。
③鲁迅:《无花的蔷薇》(二),《语丝》1926年第七十二期。
④鲁迅在《淡淡血痕中》讲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⑤鲁迅:《死地》《国民新报副刊》,1926年。
⑥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到:“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在此鲁迅表达了对中国进步青年力量的尊敬。
⑦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感慨启蒙者的牺牲:“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2]傅德珉,包晓玲.鲁迅散文杂文鉴赏[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
[3]鲁迅.鲁迅杂文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美]托马斯·福斯特著,梁笑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5]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力.论鲁迅故事新编的互文性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