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出食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烧杯、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食盐、沙子、胭脂红、吸管、记录单。
教学过程
1.比较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引发问题
师:今天我为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两种实验材料,分别是一盒食盐和一盒沙子,你们说,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回答。)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仔细听等会儿我们应该怎么做(PPT出示实验过程)。今天我们用的实验器材有玻璃器具,等会儿在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
生:小心点。
师:在第三步搅拌的时候请注意方法:左手扶住烧杯,右手握住玻璃棒的一端,沿着同一个方向进行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不要让玻璃棒触碰烧杯的杯底和杯壁,也不要用力过猛,导致液体飞溅。能做到吗?
生:能。
师:搅拌完了后,把水杯小心地放置在桌面上认真地观察并做好记录。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好习惯。那么开始实验吧。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查。)
评析: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收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动手完成操作: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比较。学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食盐不见了。引发学生思考:那食盐到哪儿去了?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本环节还包含了实验方法、搅拌技能的指导。
2.探寻食盐的“踪迹”,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记录得也很认真。食盐进了水里以后,一会儿就不见了,你们说它藏哪儿去了啊?
生:水里面。
师:藏在这杯水的哪些地方了呢?
生:整个水里。
生:水的底部。
生:水的上部。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猜想,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生:尝一尝,如果是咸的就代表有食盐。
师:刚才有同学说在杯子底部,在中间的,那我们要怎么样尝到这些地方的水呢?
(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种方法,想学吗?
生:想。
师:那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微课:用吸管取水),学会了吗?那咱们一起来看看记录单,等会儿小组成员之间商量好,在水杯的哪些位置取水,并在记录单上标好位置。然后我们用吸管把相应位置的水取出来,放在小试吃杯中,用筷子蘸取一点放在舌尖上加以品尝,如果是咸的,就在记录单的味道上打钩。
请同学们注意,在科学实验中并不是所有液体都能够尝的,但是今天我们用的是干净的试吃杯,一次性的筷子和自己带来的饮用水,所以可以放心地品尝。
现在请材料员将你们放沙子的水杯放到讲台上来,并领取新的实验器材。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师:这是你们刚才取水的位置,从这些位置取出来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生:咸的。
师:那食盐是怎么到达这些位置的呢?
评析:食盐去哪里了?学生几乎一致推断在水里。“藏”在哪儿呢?学生的前认知会呈现很多的不一样。教师应该先试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验证,对可行的方法教师予以肯定后,再教学生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取得证据,证实猜想,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这一环节,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深入。“吸管取水”取证是本环节的亮点,也是本节课“技术”的体现,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实验进行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证实的结果用红色“●”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如图),这样集中展示了各组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食盐已“藏”在了这杯水的这些部位。更为巧妙的是,该过程初步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分子运动的“建模”过程,为溶解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出食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烧杯、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食盐、沙子、胭脂红、吸管、记录单。
教学过程
1.比较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引发问题
师:今天我为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两种实验材料,分别是一盒食盐和一盒沙子,你们说,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回答。)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仔细听等会儿我们应该怎么做(PPT出示实验过程)。今天我们用的实验器材有玻璃器具,等会儿在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
生:小心点。
师:在第三步搅拌的时候请注意方法:左手扶住烧杯,右手握住玻璃棒的一端,沿着同一个方向进行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不要让玻璃棒触碰烧杯的杯底和杯壁,也不要用力过猛,导致液体飞溅。能做到吗?
生:能。
师:搅拌完了后,把水杯小心地放置在桌面上认真地观察并做好记录。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好习惯。那么开始实验吧。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查。)
评析: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收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动手完成操作: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比较。学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食盐不见了。引发学生思考:那食盐到哪儿去了?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本环节还包含了实验方法、搅拌技能的指导。
2.探寻食盐的“踪迹”,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记录得也很认真。食盐进了水里以后,一会儿就不见了,你们说它藏哪儿去了啊?
生:水里面。
师:藏在这杯水的哪些地方了呢?
生:整个水里。
生:水的底部。
生:水的上部。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猜想,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生:尝一尝,如果是咸的就代表有食盐。
师:刚才有同学说在杯子底部,在中间的,那我们要怎么样尝到这些地方的水呢?
(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种方法,想学吗?
生:想。
师:那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微课:用吸管取水),学会了吗?那咱们一起来看看记录单,等会儿小组成员之间商量好,在水杯的哪些位置取水,并在记录单上标好位置。然后我们用吸管把相应位置的水取出来,放在小试吃杯中,用筷子蘸取一点放在舌尖上加以品尝,如果是咸的,就在记录单的味道上打钩。
请同学们注意,在科学实验中并不是所有液体都能够尝的,但是今天我们用的是干净的试吃杯,一次性的筷子和自己带来的饮用水,所以可以放心地品尝。
现在请材料员将你们放沙子的水杯放到讲台上来,并领取新的实验器材。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师:这是你们刚才取水的位置,从这些位置取出来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生:咸的。
师:那食盐是怎么到达这些位置的呢?
评析:食盐去哪里了?学生几乎一致推断在水里。“藏”在哪儿呢?学生的前认知会呈现很多的不一样。教师应该先试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验证,对可行的方法教师予以肯定后,再教学生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取得证据,证实猜想,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这一环节,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深入。“吸管取水”取证是本环节的亮点,也是本节课“技术”的体现,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实验进行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证实的结果用红色“●”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如图),这样集中展示了各组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食盐已“藏”在了这杯水的这些部位。更为巧妙的是,该过程初步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分子运动的“建模”过程,为溶解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