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顶尖机构把脉2005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视野与本土眼光
  
  本刊研究员于欣、林昭夫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宏观调控无疑是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领域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当关于中国经济纷纷扰扰的“硬着陆”和“软着陆”讨论年终终于“粉尘落地”,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似乎可以令人放心地以更“可持续”的步伐前行。然而经济体内:投资过热、资源和能源瓶颈、通胀因素、制造业中心区域劳动力减少等等问题无不显示着其明日路途上的“颠簸”;而在全球背景下观照:石油价格高企、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国际贸易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全球产业转移中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壮大,也令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稳固增加了些许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明白: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将以怎样的态势持续?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中国应具有怎样的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途径实现这样的竞争力?我们觉得,判断方向和提出警示同样具有意义。
  


  
  16位中外经济学家“廓清”中国经济
  
  从纷繁的动态世界中寻找准确的方向并发现标杆,无疑需要大智慧,尤其当我们寻找的是这个在全球化视野中日益举足轻重的国家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脉络。解答这样的命题,哲人和预言家可能是受欢迎的,但却是一贯注重充足论据和严谨分析的《新财富》所竭力回避的。而经济学家们基于一贯严谨的逻辑架构和缜密的理性分析,把握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确是不二之选的“廓清”者。
  出现在本专题中的有: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瑞银、雷曼兄弟等国际投行的中国或亚太经济学家和国内中金、光大、中信、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国信、海通等券商研究机构以及博时等基金研究团队的首席经济学家和分析师。
  


  我们关注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广泛国际视野的国际投行的中国经济研究专家和长期在国内资本市场中历炼的本土券商和投资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5年中国经济大势条分缕析的“把脉”。
  
  寻找2005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我们试图在经济学家们自由阐述的“预测”里,发现足以影响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考察这些关键要素,除了提醒众多读者需要更加关注它们在未来的走势和变化,我们还试图从经济学家们的探讨中找出一些应对变化的可能的解决之道。
  梳理16位经济学家不乏专业和学术的“预测”文案,宏观调控、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通胀、加息、人民币升值……这些在过去一年里耳熟能详的词汇再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表1)。
  


  如果可以从散落在其中的零零散散的预测数据作简单的加减平均,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脉络:2005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减速,GDP增长将从2004年的9.33%回落至8.32%左右;在拉动本轮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投资”和“出口”显著回落,“消费”需求略为稳定;通胀维持在3.4%左右的温和水平;政策面略微放宽,但宏观调控会持续;利率温和缓步上调;人民币小幅升值。在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截面上,2005年,将是一幅非常温馨的“软着陆”画面。
  然而实体经济从来无法以隔断前后联系的断面或现象来考察,在确切的数字显示的“或然”背后亦蕴含着截然不同的因果关联。16位中外经济学家关于2005年中国经济的预测,除了在经济增长回落、经济结构转型上较为一致,对于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的观点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印证了中国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复杂、难辨,更显示了未来一年经济成长中的众多不确定性。
  
  


  经济增长回落、结构转型成共识
  
  寻找16位中外经济学家描述中的共识,我们惟一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2005年的减速(图1)。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国际经济研究院(IIE)等世界主要研究机构对2005年世界及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一致(表2)。
  这种减速源自政府努力令经济实现更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GDP增长中所占的巨大份额,2004年以来,政府出台一连串措施调控投资泡沫,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投资增速已大幅回落,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2005年中国投资增长将进一步降温(图2)。但他们同时提出了“理性”降温中一些值得警惕的因素: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的瓶颈和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宏观调控中行政措施淡化后地方利益联盟的反投资博弈、低利率环境下企业投资效率日益改善等等,令经济基本面中内在的扩张动力依然强劲,投资过热冲动仍旧存在。“投资的反弹将加剧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把经济从上升周期拉入下降周期。”(陶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P26)
  


  国际经济界长期以来一直断定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成长主要归功于投资拉动,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屈一指,但自2002年一季度至今,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范文仲,雷曼兄弟投资银行,P27)(图3)
  国内有经济学家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这种转型:“统计在投资口径里的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在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其终端需求应该主要是消费性质,这两者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1/3,消费实质上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加快的重要原动力。”(徐刚,中信证券,P38)
  “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从投资拉动转型为消费拉动”,虽然没有在每一篇“预测”中都发现这样“言之凿凿”的确切描述,但仍可以称为16位经济学家关于2005年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共识。在预期中国投资和出口增长回落的同时(图2、4),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消费增长基本保持稳定,并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力(图5)。
  
  通胀迷雾——CPI从1%到5.3%?
  
  从经济学家们对CPI增长预测的明显分歧中也许可以断定,“通胀”这个2004年下半年以来在各路媒体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将在2005年继续“热闹”下去。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无疑是对2005年中国通胀形势持最乐观看法的人之一,他在自己的预测中谈到:“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国际原油价格回落,通胀压力在2005年将有所缓解,我们预计,CPI增长全年平均在1-2%之间。”(P32)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则认为,“2005年可能除了粮食价格不涨,剩下什么等涨。估计通胀可能会在几个月后反弹,甚至超过本周期5.3%的高位。”(P26)他们是本专题中CPI增长数据预测最低和最高的两位。
  


  在13位给出CPI增长全年平均预测数据的经济学家中,预测数据位于4%(包含4%)以上的有6位,位于3%(包含3%)以下的有4位,有3位的预测值位于3-4%之间(跨度数据取最高值统计,图6)。CPI增长预测数据的差异为我们笼上了一层通胀迷雾。
  探寻数字之后的本来面目,我们发现经济学家们关于通货膨胀压力的预测基本上都在指向同一个根据:本轮通胀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食品价格现已见顶,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由国际原油和其他进口商品价格推动的,弱势美元加剧了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2004年,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大大高于CPI,上下游产品价格背离现象严重,PPI向CPI传导在2005年只是时间问题。有经济学家分析,“如果PPI涨幅维持在目前水平,它将逐渐拉动CPI上扬,CPI的升幅最终将达到PPI升幅的2/3(即5.6%),其中90%的上升将在18个月内完成。而人民币随美元贬值10%,也将在两年的时间内提高CPI至相同的水平。”(哈继铭,中金公司,P28)
  主张通胀压力轻微的经济学家们往往与这样的意见相左。Jonathan Anderson就认为,“2005年农产品价格仍将适度下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滑,其他商品价格相对稳定。”(P32)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随着食品价格的下调),大部分服务业和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很大改变,而且,PPI随着正在走弱的油价可能会进一步降低。”(P36)
  


  由此看来,国际原油和其他商品的价格、PPI传导和弱势美元等因素对中国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构成了2005年中国CPI增长预测的一个悬念。在没有办法判定哪种观点离将要发生的真相更近之前,我们只能等待时间之手慢慢拉开经济发展舞台的帷幕。
  市场普遍把央行2004年10月的加息视为政府调控通胀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在本专题多数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中,显见的通胀压力令他们预期政府会采取相同的举动,加息幅度几乎与预测的CPI增长率高低成正比(表1)。由于预测通胀超过5%的可能并不普遍,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利率温和缓步提升,多次小幅加息至75个基点左右。在目前存款利率仅为2.25%的水平下,这样的利率政策被视为更加关注存款负利率问题。
  
  人民币升值的路径之困
  ——大幅升、不升、小幅升?
  
  不止一位经济学家在惜墨如金的简短篇幅中费力着墨,“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已不再是是否浮动的问题,而是何时浮动、如何浮动的问题。”这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问题关注的热切程度。
  针对以进口成本为推动力的通货膨胀,以汇率调整的手段来处理自然更为有效,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使中国失去了汇率制度的独立性,这显然不利于当前的宏观调控。虽然人民币过度炒作基本上消除了人民币短期内调整的可能性,但是几乎所有预测汇率变化的经济学家都列出了一份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表。它们几乎涵盖了2005年的所有时段:上半年、3-6个月、6-12个月、下半年、年末、1-2年内……(表1)
  


  汇率调整的时间除了要观察国际游资投机和输入型通胀的形成程度,可能还需考量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等,猜测汇率政策何时变动无疑十分困难,时间表的无序组合也就不难理解。只要目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发生形势急转的突变,汇率调整的时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但是,汇率怎样调整?升值幅度如何选择?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要远大于此。而对于怎样升值,出现在本专题中的经济学家并没有共识。
  一次性升值15%可以使人民币汇率归于平衡,减少不法投机行为,这是市场上持大幅升值观点的主流声音之一。中信证券的徐刚相当认可一次性大幅重估汇率的方式,“要么不升,要么大幅升,二者只能选一,这将成为本币升值的困境。小幅升值很难缓解供给短缺,反而会引发负面影响,升幅至少要达到20%。”(P38)
  更多的经济学家并不赞同这种升值方式,德意志银行的马骏从财政角度评估,“人民币升值5%意味着外汇储备损失250亿美元,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一年财政收入的增加额。升值10%将导致出口行业和部分进口替代行业近50000家公司倒闭,1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需要几年的时间重新配置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P36)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测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0%将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下跌2.5-4%,GDP增长下降1-1.8%。如果汇率调整的幅度大得多,那么贸易部门的竞争力可能损失很大,实际经济的收缩会相当明显。”(P37)
  可能正是出于考虑人民币大幅升值隐含的巨大风险,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选择了温和升值的方式。给出汇率变动预测数据的9位经济学家均把升值幅度定为10%以下,其中有6位的预测数据低于5%。
  对于着急于在经济增长回落环境下寻觅投资机会的资本来说,关注各行业投资的回落方式将至为重要:2005年,房地产、汽车和城市建设等拉动本轮投资的先导性行业的增长速度和动力会适度减弱,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机械等中间投入品行业的拉动效用会降低,中间投入品行业整体将呈下降之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行业是否会因自身的投资乘数效应而在一定条件下呈加速下将趋势。至于煤、电、油、运等瓶颈性行业,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供给的能力有限,短缺状况将依然存在。
  16位经济学家关于2005年的中国经济的描绘给出了不尽相同的面貌,对于预测的概括和综合并不能得出指向明确的解答。看来,“廓清”200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大势,除了进一步的等待和观察,还需要融合更多人的分析智慧。
  我们期待可以把这个专题作为读者洞察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现在,是时候打开它了。
其他文献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已十分强烈的关键时刻,合理配置外汇资产、人民币资产,以避免财富贬值的风险,是投资者关心的话题。根据研究,在H股、B股估值较低及人民币升值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香港等地的中国概念股未来涨幅惊人,其股价与涨幅很可能超越A股。    货币升值与股市上涨紧密相关    从历史情况看,由于预期的作用,股市通常会提前反映本币的升值效应,并率先达到高点。这从日本及中国台湾货币升值前后股市和汇市的
期刊
打造金融控股平台  三舰并发构建实业帝国    感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教授、会计系魏国强教授的支持。    启动于21世纪之初的中信集团在香港的布局,逐渐给我们揭示了其发展战略从一枚棋子到一盘棋的路径变迁。而中信集团作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镜子,其创新运作往往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启示和方向。  今天的中信集团,经过25年的改革、创新、调整,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金融为主业、涉及诸多领域的国有大型跨国企
期刊
由于国内股市持续下跌,中国企业股票在境内市场的收益率远低于国际水平,但是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缺乏资金或信心涣散,而在于投资者无法准确衡量企业股票的价值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最终决定股票真实价值的是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财务的真实状况。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完善法规制度,帮助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并加强市场监控体系,保证交易的公平和透明。实践表明,政府主观地判断股价
期刊
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上的茫然,创新上的欠缺,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使其即使是在金融控股架构下也无法发挥正的协同效应,同时无法避免集团内的风险传染与风险外溢。因此当金融控股内部风险管理不足时,外部监管就变得十分重要,监管机构必须有能力识别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对子公司的割裂能力,否则一旦子公司发生经营问题,极易蔓延到整个体系,金融控股在风险控制上的制度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迄今为
期刊
2002年底在A股上市的中信证券,在上市前后先后进行了三次收购,其中收购华福证券功败垂成,收购广发证券则胎死腹中,成功的只有万通证券。  2002年12月13日到25日,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40,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确定为4.50元,募集资金18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4,002万元后,实际可使用资金为175,998万元。    收购万通证券    作为募集资金使用的主要项目
期刊
占行业利润20%多的出口关税成本大部分可向外商转移    随着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美、欧等进口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举措越来越多,因此未来几个月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速度将是影响设限决策的关键因素。    多国限制措施呈“山雨欲来”之势    随着配额取消的到来,“中国纺织品威胁论”全球四起,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措施呈“山雨欲来”之势。曾对中国使用配额制度的4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欧洲纺织服装
期刊
2004年中国并购市场表现超越全球,合资为多,风险投资未成气候    中国并购市场2004年的表现超出了全球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增幅分别达到73.5%和90.5%。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中国市场,当前更多选择了合资方式,风险投资这种成熟资本市场最完善的一种并购形式,在中国上扎根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看到,中国和全球市场在产业分布上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服务业等领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预计接下来的10年,衡
期刊
美元贬值促黄金避险买盘持续增多    美元持续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等因素促使黄金避险买盘汹涌,2004年国际黄金均价同比大幅上涨13.3%。我们认为矿产金的供给量受前几年勘探预算减少等原因的影响,未来还将继续下降,而投资需求在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影响下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2005年国际黄金均价同比涨幅将接近5%。     美元贬值成为金价上涨的主要动因    由于美元对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的
期刊
进口成本的增加已经开始损害中国出口商的利润率,而通过减轻进口成本的压力,适当的人民币升值将产生可观的抵减效应,有助稳定出口商的利润率。我们认为,2005年将是中国进行货币体制调整的一年,预期人民币兑美元将合共升值7%。纺织业用以购买原材料的资金主要以人民币计算,人民币升值将对该行业造成沉重打击。  整体来看,纺织业的净利润率一般会比消费品业低好几个百分点。这样一来,能够用于抵消货币升值影响的利润寥
期刊
中信集团近几年在实业方面的动向颇受外界关注—除了电信,便是能源。根据中信集团的战略,将“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有选择地智谋伸入国家急需的、市场前景良好的资源开发业务”。2004年,中信集团完成了对东南业木业(现“中信资源”)的绝对控制,使私人控股的壳公司USI成功套现,实现了惊人的资本增值。      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1205.HK,简称中信资源或公司)原名“东南亚木业”(东南亚木业集团有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