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汕头大学的校园文化添了一个关键词:至诚。何谓“至诚”?答曰书院也。它是位于汕头大学校园一端的宿舍楼,亦是汇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微”社区;它是汕大“以优质管理成就学术自由”理念的践行者,亦是汕大“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精神的传承者;它如显微镜,让人可探寻学生的汕头大学DNA,它如培养皿,可发掘打造校园精品文化的新途径——发微端而构大成。
至诚书院:实现“1 1>2”
2008年7月,汕头大学承袭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元素,引入众多世界一流高校推崇的住宿学院制,在内地高校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书院自成立伊始,就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住宿学院系统的理念,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尽其性:中 西>融贯中西。“至诚书院”一名,源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正是体现创建者“倡内美”之心、“育英才”之愿。书院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传统书院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学生往往知识与人格兼修。历史上的岳麓、白鹿洞、崇阳、应天府等四大书院盛名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如何使至诚书院“尽其性”?在考察境外优秀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后,书院创建者把目光凝聚在住宿学院上。从12世纪开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实行了住宿学院制度,并使其成为大学精神存在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住宿学院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推动两校几百年人才辈出。
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促使传统书院向现代化社区转变:具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健全的管理体系,发挥比较全面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大学生公寓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集中场所的趋势下,至诚书院继承并发展了以班级为基础的传统校园文化组织形态,有机结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党团组织系统和住宿学院制度,打造出更有战斗力的党团组织,极大丰富了党团组织活动,促进和保障了有效的育人环境。
细无声:师 生>教学相长。至诚书院院长李丹常说,教育不是轰轰烈烈地干革命,而是细雨润物无声。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点滴积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成为每个人的拥有。在“00后”的至诚书院,汇聚了有着丰富生活智慧的“60后”、成熟稳重的“70后”、极具创意的“80后”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不同年代间的相互碰撞与影响,使得书院这一载体更开放、更包容、更有利于文化的创新繁荣和弘扬传承。
书院导师从校园文化的主导者转向参与者,通过与宿生积极互动,无论是专业知识讲座还是人生经验分享,在课堂之外、生活之中给予学生关怀、指引和影响。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宿生担任导生,服务所属小社区宿生,有效引导广大宿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宿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创造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大繁荣了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DNA:诚、敬、谦、和
2008年李嘉诚先生在汕大毕业典礼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向:“致力于扩展你们的智慧领域,令你们领略人世间多元契机和其永恒的挑战,也重视建立你们的‘自觉力’,因而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汕头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形成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至诚书院是人文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创造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和温馨、稳定的人文环境,通过促进宿生们“身、心、灵”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培养宿生书院文化的DNA——诚、敬、谦、和。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君子和而不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沉淀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对“育人”终极追求——“君子”之道,浓缩为至诚书院文化DNA的碱基,即院训——“诚、敬、谦、和”。
从院训“诚、敬、谦、和”中,可以读出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自成立以来,至诚书院举办多期古琴文化学习营和传统文化学习营,践行传统“君子”修习之道——诵经典著作,使宿生们“明明德”,进而“以厚德载物”,内心包容而志向远大;发感恩之情,“诚之者,人之道也”,使宿生从最朴素真挚的情感中明晓如何“做人”;抚悠远之音,习古琴是古代君子勤勉修身的途径之一,宿生们刻苦学习,“敏行而不敢怠”,提升艺术与人文修养,锻炼精神意志。进一步说,传统文化在至诚书院这一载体上植根发展,既有潮汕平原古老文明的环境支撑,也与汕大校园文化一脉相承,更是与汕大地处的广东省所倡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不谋而合。
至诚书院充分利用书院大楼的特点,在书院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团队组建模型,为书院加强宿生交流,开展团队建设打下基础。
在至诚书院,七、八间宿舍横向组成一个个小型的社区,不同的社区纵向组成一个个中型的团队,不同的团队有机组成了整个书院的大型团队。书院大、中、小型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宿生人格的社会化,从而为宿生从小社区走向现实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2011年,新的学生组织形式——“级社”在书院中诞生。“级社”是基于书院宿生混住模式下,为加强同专业、同年级宿生之间的联系而设立,下辖工、商、法、文、理、新闻、艺术、医8个分社,发挥横向联系作用,增强学院、专业内部交流互动。“级社”的诞生,丰富了书院文化载体的广度和深度,特别对书院同专业学院宿生增进感情和交流发挥了促进作用,增强了书院的凝聚力。
至诚书院成立3年多来,结合住宿学院特点,不断丰富宿舍活动新模式。在书院举办的众多活动中,“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等特点,受到广大宿生的喜爱。
ATP一语双关,原本是生物体中的分子三磷酸腺苷,是各种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在至诚书院,ATP已被解释为Action Teamwork Passion,给宿生们注入行动力、团队精神和生命的活力。“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0期的“ATP训练营”,使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化的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团队、交叉学科、体能、心理和职业生涯等5类拓展项目,设计“专题讲座、拓展训练、视频教学、项目策划和学会感恩”5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半封闭式训练,培养宿生的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提升其心理品质、挫折抵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各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宿生体能素质和运动精神。“ATP不是灵丹妙药,充其量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如果能把你的心点燃了,或许对你有很大的影响……”透过种种活动和项目,把“诚敬谦和”这一书院文化的DNA复制到每一位宿生血液当中,使其“深刻感知到了书院的理念和整个书院是如何践行自己的理念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书院文化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感染着身边更多的人。” 具有影响力的独特文化
“诚、敬、谦、和”的书院文化DNA,孕育出勤奋勇敢、永不言弃的至诚人;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明辨慎思、独立自信的至诚人;系统特色的素质拓展,走出“既能参与世界竞争,又能找到回家的路”的至诚人。
至诚书院倡导学生做“天路”上卓越的梦旅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是汕大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汕大,每年都有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怀抱梦想踏上“海上学府”。“海上学府”被称为“天路”,并非其遥不可及、鲜有人至,而是指从笔试海选到十名同学入围面试再到最终确认两位获得者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有一名宿生获得“海上学府”的机会。截止目前,已有四名宿生获此机会。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丰富的校园生活经历、临场发挥能力强、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按获得者之一2010级机电专业学生林婕祺的理解,“海上学府”的选拔50%是看个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对事情的了解程度,50%则是看如何应对现场问题和为人处世的技能。在两年多来的书院生活里,她活跃于各种训练营、领导力课程、学术交流、志愿者、比赛、讲座等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活动,见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情,每一个机会都能锻炼自己。”抓住机会,使她成为“天路”上卓越的梦旅人,同时,她以经验分享的形式对书院表达感谢之情,在书院“家缘”网站上,就有其每次参加活动后的反思、感想。
而林婕祺只是众多宿生中普通的一员,“书院”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何以让从这里走出的宿生既能参与竞争又不忘根本?那是因为这一载体俨然是宿生们的“家”。
做聚光灯下自豪的前行者也是至诚人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书院的改革发展。截至2012年9月,书院共接待超过93批次的参观访问人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中科院院士巴德年、院士朱清时、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牛津大学校监彭定康、英国剑桥大学校长Leszek Borysiewicz、斯坦福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urtis R. Carlson,以及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前任校长杨福家,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林海帆博士,美国波斯顿学院终身教授潘毓刚博士,台湾学者李敖等先后莅临书院指导。驻广州的15国领事官员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香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色列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高校以及国内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等先后莅临书院考察访问。
至诚书院自诞生以来备受社会媒体的关注,关于住宿学院之优劣、至诚书院之好坏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四年风雨兼程,团结奋进,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文化育人,终于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打破社会惯有的“宿舍只是睡觉的地方”的想法,获得各界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并接棒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成为引领的新航标。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至诚书院;汕头大学党委宣传部)
至诚书院:实现“1 1>2”
2008年7月,汕头大学承袭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元素,引入众多世界一流高校推崇的住宿学院制,在内地高校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书院自成立伊始,就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住宿学院系统的理念,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尽其性:中 西>融贯中西。“至诚书院”一名,源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正是体现创建者“倡内美”之心、“育英才”之愿。书院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传统书院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学生往往知识与人格兼修。历史上的岳麓、白鹿洞、崇阳、应天府等四大书院盛名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如何使至诚书院“尽其性”?在考察境外优秀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后,书院创建者把目光凝聚在住宿学院上。从12世纪开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实行了住宿学院制度,并使其成为大学精神存在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住宿学院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推动两校几百年人才辈出。
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促使传统书院向现代化社区转变:具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健全的管理体系,发挥比较全面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大学生公寓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集中场所的趋势下,至诚书院继承并发展了以班级为基础的传统校园文化组织形态,有机结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党团组织系统和住宿学院制度,打造出更有战斗力的党团组织,极大丰富了党团组织活动,促进和保障了有效的育人环境。
细无声:师 生>教学相长。至诚书院院长李丹常说,教育不是轰轰烈烈地干革命,而是细雨润物无声。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点滴积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成为每个人的拥有。在“00后”的至诚书院,汇聚了有着丰富生活智慧的“60后”、成熟稳重的“70后”、极具创意的“80后”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不同年代间的相互碰撞与影响,使得书院这一载体更开放、更包容、更有利于文化的创新繁荣和弘扬传承。
书院导师从校园文化的主导者转向参与者,通过与宿生积极互动,无论是专业知识讲座还是人生经验分享,在课堂之外、生活之中给予学生关怀、指引和影响。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宿生担任导生,服务所属小社区宿生,有效引导广大宿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宿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创造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大繁荣了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DNA:诚、敬、谦、和
2008年李嘉诚先生在汕大毕业典礼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向:“致力于扩展你们的智慧领域,令你们领略人世间多元契机和其永恒的挑战,也重视建立你们的‘自觉力’,因而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汕头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形成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至诚书院是人文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创造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和温馨、稳定的人文环境,通过促进宿生们“身、心、灵”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培养宿生书院文化的DNA——诚、敬、谦、和。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君子和而不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沉淀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对“育人”终极追求——“君子”之道,浓缩为至诚书院文化DNA的碱基,即院训——“诚、敬、谦、和”。
从院训“诚、敬、谦、和”中,可以读出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自成立以来,至诚书院举办多期古琴文化学习营和传统文化学习营,践行传统“君子”修习之道——诵经典著作,使宿生们“明明德”,进而“以厚德载物”,内心包容而志向远大;发感恩之情,“诚之者,人之道也”,使宿生从最朴素真挚的情感中明晓如何“做人”;抚悠远之音,习古琴是古代君子勤勉修身的途径之一,宿生们刻苦学习,“敏行而不敢怠”,提升艺术与人文修养,锻炼精神意志。进一步说,传统文化在至诚书院这一载体上植根发展,既有潮汕平原古老文明的环境支撑,也与汕大校园文化一脉相承,更是与汕大地处的广东省所倡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不谋而合。
至诚书院充分利用书院大楼的特点,在书院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团队组建模型,为书院加强宿生交流,开展团队建设打下基础。
在至诚书院,七、八间宿舍横向组成一个个小型的社区,不同的社区纵向组成一个个中型的团队,不同的团队有机组成了整个书院的大型团队。书院大、中、小型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宿生人格的社会化,从而为宿生从小社区走向现实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2011年,新的学生组织形式——“级社”在书院中诞生。“级社”是基于书院宿生混住模式下,为加强同专业、同年级宿生之间的联系而设立,下辖工、商、法、文、理、新闻、艺术、医8个分社,发挥横向联系作用,增强学院、专业内部交流互动。“级社”的诞生,丰富了书院文化载体的广度和深度,特别对书院同专业学院宿生增进感情和交流发挥了促进作用,增强了书院的凝聚力。
至诚书院成立3年多来,结合住宿学院特点,不断丰富宿舍活动新模式。在书院举办的众多活动中,“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等特点,受到广大宿生的喜爱。
ATP一语双关,原本是生物体中的分子三磷酸腺苷,是各种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在至诚书院,ATP已被解释为Action Teamwork Passion,给宿生们注入行动力、团队精神和生命的活力。“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0期的“ATP训练营”,使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化的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团队、交叉学科、体能、心理和职业生涯等5类拓展项目,设计“专题讲座、拓展训练、视频教学、项目策划和学会感恩”5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半封闭式训练,培养宿生的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提升其心理品质、挫折抵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各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宿生体能素质和运动精神。“ATP不是灵丹妙药,充其量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如果能把你的心点燃了,或许对你有很大的影响……”透过种种活动和项目,把“诚敬谦和”这一书院文化的DNA复制到每一位宿生血液当中,使其“深刻感知到了书院的理念和整个书院是如何践行自己的理念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书院文化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感染着身边更多的人。” 具有影响力的独特文化
“诚、敬、谦、和”的书院文化DNA,孕育出勤奋勇敢、永不言弃的至诚人;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明辨慎思、独立自信的至诚人;系统特色的素质拓展,走出“既能参与世界竞争,又能找到回家的路”的至诚人。
至诚书院倡导学生做“天路”上卓越的梦旅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是汕大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汕大,每年都有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怀抱梦想踏上“海上学府”。“海上学府”被称为“天路”,并非其遥不可及、鲜有人至,而是指从笔试海选到十名同学入围面试再到最终确认两位获得者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有一名宿生获得“海上学府”的机会。截止目前,已有四名宿生获此机会。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丰富的校园生活经历、临场发挥能力强、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按获得者之一2010级机电专业学生林婕祺的理解,“海上学府”的选拔50%是看个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对事情的了解程度,50%则是看如何应对现场问题和为人处世的技能。在两年多来的书院生活里,她活跃于各种训练营、领导力课程、学术交流、志愿者、比赛、讲座等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活动,见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情,每一个机会都能锻炼自己。”抓住机会,使她成为“天路”上卓越的梦旅人,同时,她以经验分享的形式对书院表达感谢之情,在书院“家缘”网站上,就有其每次参加活动后的反思、感想。
而林婕祺只是众多宿生中普通的一员,“书院”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何以让从这里走出的宿生既能参与竞争又不忘根本?那是因为这一载体俨然是宿生们的“家”。
做聚光灯下自豪的前行者也是至诚人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书院的改革发展。截至2012年9月,书院共接待超过93批次的参观访问人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中科院院士巴德年、院士朱清时、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牛津大学校监彭定康、英国剑桥大学校长Leszek Borysiewicz、斯坦福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urtis R. Carlson,以及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前任校长杨福家,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林海帆博士,美国波斯顿学院终身教授潘毓刚博士,台湾学者李敖等先后莅临书院指导。驻广州的15国领事官员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香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色列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高校以及国内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等先后莅临书院考察访问。
至诚书院自诞生以来备受社会媒体的关注,关于住宿学院之优劣、至诚书院之好坏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四年风雨兼程,团结奋进,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文化育人,终于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打破社会惯有的“宿舍只是睡觉的地方”的想法,获得各界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并接棒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成为引领的新航标。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至诚书院;汕头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