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冯骥才说:历史不是他者,它已是你生命深处的一部分。
廖胜辉如今用的微信头像,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他在广州军区41集团军文艺宣传队时照的一张黑白照片,从来没有换过。照片上的他只有19岁,笑得无忧无虑。不久前,在他的微信群里,《芳华》如同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有的战友颇有意见:“我们那会儿是善良的,并不像影片里描绘得那么阴暗。”有的战友喜欢这部电影:“影片里提及一些丑陋现象,但总的基调还是温暖的,唤起了人们对于军人的关注。”
看完电影《芳华》,廖胜辉一宿没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去的事。他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从1969年的普通战士,到2007年在原总装备部北京军事代表局政委的职位上退休,廖胜辉在部队服役将近40年。他曾随文艺宣传队四处演出,用歌舞诠释军人的浪漫情怀;也曾远赴西南边境浴血奋战,在炮火硝烟中目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这些天,战友们正张罗着举办一场聚会——他们的青春远去了,但芳华永留心间。
“花儿与少年”
文工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各级政治部成立了艺术部门,这就是文工团的萌芽。抗战开始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文工团,成为较早以艺术活动为主的军中专业性团体。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的人员规模有所扩大,工作模式逐渐成熟。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成立,原先部队中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统一纳入文工团编制。文工团成员,有的从民间文艺团体选拔而来,有的直接从部队抽调而来,廖胜辉属于后者。
我出生于1952年,在北京长大。父亲是位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69年1月7日,正当同学们奔赴延安等地的农村插队时,我南下广东湛江参军了。当时,我还不到17岁,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属于“老三届”。那时候参军可荣耀了,比考上清华、北大还光荣。
参军之初,湛江鸭乸港有一项围海造田工程,我们部队和各地来的大学生参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卸沙子。一船沙子有30多吨,沙子卸下来就装进沙袋,每袋200斤左右,装完往背上一放,一趟趟运到岸边,用来建堤坝。4个月的时间,我们总共卸了50多船沙子。
我在中学时学过手风琴,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记得有一次,团里组织文艺晚会,我参加演出,拉了一首曲子,调子用的是王洛宾的《花儿与少年》,中间有一段四三拍,是舞曲一样的节奏,既活泼又优雅。当时,这首歌的作曲者王洛宾被打倒了,他的作品不能公开演奏,我就把乐曲的名字说成《牧民热爱毛主席》。
一曲终了,大学生们掌声不停,不让我下去,我只好行了个军礼,再拉一遍。第二遍过后,他们还是不停鼓掌,我只好拉了第三遍。这说明,大家对《花儿与少年》这种乐曲带来的浪漫感受太向往了。不过,那些流传更广的爱情歌曲,如《红莓花儿开》,我就不敢擅自演奏了。
会拉琴,再加上我普通话比较标准,又会写点文章,很快就被连队安排去做宣传工作。
1969年10月,我们部队从广东湛江移防广西柳州,我也正式进入我们团的宣传队。那个年代的军队文艺工作团体,在集团军及以下级别的部队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宣传队”,在大军区叫“文工团”。大军区的文工团外出表演时,战士们也常叫他们“宣传队”。
在团宣传队,我先是自己听唱片,然后把唱片编成简谱,琢磨完谱子后,再用手风琴练习。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出了本教材——《作曲》,大概有砖头那么厚,我用半年时间把书读了一遍,还把練习题做完了,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哈哈!我编写了几十个节目,有小歌剧、小话剧、快板诗等形式。
好多战友是江西、湖南来的,他们经常哼起家乡的小调。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能注意到其中一些细微差别,写歌时就抓住不同地方民歌的特点,再把那些经典旋律稍微改造一下,写进自己作的革命曲子里。这些歌曲可受欢迎了。我的手风琴技艺也突飞猛进,基本达到了专业水平。
一句“亲爱的”把我吓了一跳
上世纪70年代是解放军员额最多的时期,曾达600多万人。这一时期,部队文艺演出团体数量多、编制多、人员多。各级文工团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少会唱歌、跳舞、拉乐器甚至翻跟头的中学生,都被特召入伍。1970年4月,廖胜辉由团宣传队转入41集团军宣传队。
我们的军宣传队总共有四五十人,不算多,集团军里的战友差不多都认识我们,我们算是明星了。我身高184厘米,一提到“拉手风琴的大个子”,战友们都知道是在说我。
当时节目单里有《红色娘子军》《快乐的女战士》等器乐小合奏,这些曲子都非常受欢迎,常常返场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都不假,一个节目要练好多天。我们和其他战士一样,也是听到起床号响就得起床。不过我们不用跑步出操,也不用站岗,而是在练功房一遍遍地下腰、踢腿、吊嗓子。我仍然负责手风琴演奏,还给舞蹈队的训练伴奏。
在训练之外,少男少女之间自然少不了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浪漫。“文革”期间,部队里谈恋爱是很犯忌的事情。尽管如此,我身边还是出现了三四对情侣。他们悄悄跑到附近的甘蔗地约会,一般我们不会去揭发,甚至帮他们打掩护。
这些情侣一旦被发现,后果很严重。我们宣传队有个女孩歌唱得很好,人也漂亮,和一个男孩好上了。指导员接到举报,带着一帮人把他们堵在了甘蔗地里,最后那个男孩被宣传队开除,回老家了。
部队组织到山区野营拉练时,我认识了一个高挑的部队女护士。每次相遇,她总是多看我两眼。有一次,她走到我旁边说:“你背手风琴太累了。”我点点头,心里很感动。因为山里走路很热,走到半道就得脱掉棉衣,这个女孩子索性帮我拿着。后来她总帮我抱着棉衣,跟我并排走山路。
有一天,她突然给我写了一封信,前边大部分内容都是些正常的问候,但是最后突然冒出来一句“亲爱的”,把我吓了一跳。当时我还没有谈恋爱的想法,一看完信就赶紧把它烧了。后来我们就慢慢失去了联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个18岁的新兵跟着我当通信员。不久,有人告发他作风不好,常把部队的书偷到自己的宿舍里,还带着我前去查看。我一看,果然有几本书在抽屉里保存着,书上还认真做了笔记。我觉得他的求知欲可贵,需要保护,就说:“鲁迅先生讲了,偷书不算偷。”帮他挡了处分。后来,他写出了《连队指导员做战士思想工作一百问》,寄给广州军区政治部的报刊。编辑一看,如获至宝,觉得特别贴合战士的思想实际,于是据此写了一份内参。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看到后,做了一个很长的批示。我的这个通信员因此被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的荣誉称号。如今,他是国防大学的一名教授。
至于我,后来的工作以写机关文件为主,给三任总参谋长写过讲话稿。工作期间,我接触了一些律师,对法律产生了兴趣,于是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又去中央党校读了3年的法学在职研究生。退休后,我当了一名律师。
刚开始从事法律工作时,我写的文书还带点文学色彩,同行都感到奇怪:“你的文书里怎么还有形容词啊?!”现在,从事律师这行的时间久了,逻辑思维逐渐占了上风,年轻时那种丰富的感性思维已经没有了,哈哈。
不过,在宣传队用过的手风琴,至今仍在我家里挂着,有时我还会拿出来拉一拉。41集團军后来又成立了军乐队。2004年,新队员和我们这些老队员在广西柳州聚会。因为室内空间小,我们干脆就找了块空地,冒着小雨举行了一场露天同台演出。老队员们大多年迈,表演的主要是诗朗诵和唱歌。我和年轻的手风琴手合奏了曲子。拉着琴,看着这些年轻人,我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的往昔岁月。
2015年,习近平主席宣布裁军30万,军中的文体单位再次服从军事改革的大局,接受裁撤。大家也看到了,这几年,文工团“被撤编”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文工团的光环正在慢慢褪去。我并不为此感到惋惜。任何事物均有始终,今天的世界已大不同于以前,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彩,文工团传递信息、鼓舞士气的方式也要相应变化,缩编减员在情理之中。
当然,过去我军的文工团、宣传队,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功劳值得铭记。老一辈演绎的《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我们这一代表现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年轻一代在抗洪抢险中创作的《为了谁》等等,激励了我军一代代将士的士气,抒发了一代代军人各具特色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融入了新时代的民族性格之中。
我仍然鼓励晚辈从事这份职业。从12岁起,我的小侄女就开始学习跳舞,现在是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舞蹈演员。别看她是个“80后”娇美姑娘,她也和战士们一样,无数次上高原、登海岛、赴边关,正在把她的芳华融入祖国的国防事业。
如果你问我,电影《芳华》给我这个打过仗的文艺兵什么感触?我的答案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的青春都灿烂过,也痛苦过,否则怎么叫青春呢?每一代人的命运都随时代起伏过,颠簸过,否则怎么叫命运呢?无论是哪一代人,都有值得留恋和回味无穷的芳华岁月。
廖胜辉如今用的微信头像,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他在广州军区41集团军文艺宣传队时照的一张黑白照片,从来没有换过。照片上的他只有19岁,笑得无忧无虑。不久前,在他的微信群里,《芳华》如同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有的战友颇有意见:“我们那会儿是善良的,并不像影片里描绘得那么阴暗。”有的战友喜欢这部电影:“影片里提及一些丑陋现象,但总的基调还是温暖的,唤起了人们对于军人的关注。”
看完电影《芳华》,廖胜辉一宿没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去的事。他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从1969年的普通战士,到2007年在原总装备部北京军事代表局政委的职位上退休,廖胜辉在部队服役将近40年。他曾随文艺宣传队四处演出,用歌舞诠释军人的浪漫情怀;也曾远赴西南边境浴血奋战,在炮火硝烟中目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这些天,战友们正张罗着举办一场聚会——他们的青春远去了,但芳华永留心间。
“花儿与少年”
文工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各级政治部成立了艺术部门,这就是文工团的萌芽。抗战开始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文工团,成为较早以艺术活动为主的军中专业性团体。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的人员规模有所扩大,工作模式逐渐成熟。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成立,原先部队中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统一纳入文工团编制。文工团成员,有的从民间文艺团体选拔而来,有的直接从部队抽调而来,廖胜辉属于后者。
我出生于1952年,在北京长大。父亲是位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69年1月7日,正当同学们奔赴延安等地的农村插队时,我南下广东湛江参军了。当时,我还不到17岁,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属于“老三届”。那时候参军可荣耀了,比考上清华、北大还光荣。
参军之初,湛江鸭乸港有一项围海造田工程,我们部队和各地来的大学生参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卸沙子。一船沙子有30多吨,沙子卸下来就装进沙袋,每袋200斤左右,装完往背上一放,一趟趟运到岸边,用来建堤坝。4个月的时间,我们总共卸了50多船沙子。
我在中学时学过手风琴,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记得有一次,团里组织文艺晚会,我参加演出,拉了一首曲子,调子用的是王洛宾的《花儿与少年》,中间有一段四三拍,是舞曲一样的节奏,既活泼又优雅。当时,这首歌的作曲者王洛宾被打倒了,他的作品不能公开演奏,我就把乐曲的名字说成《牧民热爱毛主席》。
一曲终了,大学生们掌声不停,不让我下去,我只好行了个军礼,再拉一遍。第二遍过后,他们还是不停鼓掌,我只好拉了第三遍。这说明,大家对《花儿与少年》这种乐曲带来的浪漫感受太向往了。不过,那些流传更广的爱情歌曲,如《红莓花儿开》,我就不敢擅自演奏了。
会拉琴,再加上我普通话比较标准,又会写点文章,很快就被连队安排去做宣传工作。
1969年10月,我们部队从广东湛江移防广西柳州,我也正式进入我们团的宣传队。那个年代的军队文艺工作团体,在集团军及以下级别的部队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宣传队”,在大军区叫“文工团”。大军区的文工团外出表演时,战士们也常叫他们“宣传队”。
在团宣传队,我先是自己听唱片,然后把唱片编成简谱,琢磨完谱子后,再用手风琴练习。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出了本教材——《作曲》,大概有砖头那么厚,我用半年时间把书读了一遍,还把練习题做完了,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哈哈!我编写了几十个节目,有小歌剧、小话剧、快板诗等形式。
好多战友是江西、湖南来的,他们经常哼起家乡的小调。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能注意到其中一些细微差别,写歌时就抓住不同地方民歌的特点,再把那些经典旋律稍微改造一下,写进自己作的革命曲子里。这些歌曲可受欢迎了。我的手风琴技艺也突飞猛进,基本达到了专业水平。
一句“亲爱的”把我吓了一跳
上世纪70年代是解放军员额最多的时期,曾达600多万人。这一时期,部队文艺演出团体数量多、编制多、人员多。各级文工团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少会唱歌、跳舞、拉乐器甚至翻跟头的中学生,都被特召入伍。1970年4月,廖胜辉由团宣传队转入41集团军宣传队。
我们的军宣传队总共有四五十人,不算多,集团军里的战友差不多都认识我们,我们算是明星了。我身高184厘米,一提到“拉手风琴的大个子”,战友们都知道是在说我。
当时节目单里有《红色娘子军》《快乐的女战士》等器乐小合奏,这些曲子都非常受欢迎,常常返场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都不假,一个节目要练好多天。我们和其他战士一样,也是听到起床号响就得起床。不过我们不用跑步出操,也不用站岗,而是在练功房一遍遍地下腰、踢腿、吊嗓子。我仍然负责手风琴演奏,还给舞蹈队的训练伴奏。
在训练之外,少男少女之间自然少不了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浪漫。“文革”期间,部队里谈恋爱是很犯忌的事情。尽管如此,我身边还是出现了三四对情侣。他们悄悄跑到附近的甘蔗地约会,一般我们不会去揭发,甚至帮他们打掩护。
这些情侣一旦被发现,后果很严重。我们宣传队有个女孩歌唱得很好,人也漂亮,和一个男孩好上了。指导员接到举报,带着一帮人把他们堵在了甘蔗地里,最后那个男孩被宣传队开除,回老家了。
部队组织到山区野营拉练时,我认识了一个高挑的部队女护士。每次相遇,她总是多看我两眼。有一次,她走到我旁边说:“你背手风琴太累了。”我点点头,心里很感动。因为山里走路很热,走到半道就得脱掉棉衣,这个女孩子索性帮我拿着。后来她总帮我抱着棉衣,跟我并排走山路。
有一天,她突然给我写了一封信,前边大部分内容都是些正常的问候,但是最后突然冒出来一句“亲爱的”,把我吓了一跳。当时我还没有谈恋爱的想法,一看完信就赶紧把它烧了。后来我们就慢慢失去了联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个18岁的新兵跟着我当通信员。不久,有人告发他作风不好,常把部队的书偷到自己的宿舍里,还带着我前去查看。我一看,果然有几本书在抽屉里保存着,书上还认真做了笔记。我觉得他的求知欲可贵,需要保护,就说:“鲁迅先生讲了,偷书不算偷。”帮他挡了处分。后来,他写出了《连队指导员做战士思想工作一百问》,寄给广州军区政治部的报刊。编辑一看,如获至宝,觉得特别贴合战士的思想实际,于是据此写了一份内参。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看到后,做了一个很长的批示。我的这个通信员因此被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的荣誉称号。如今,他是国防大学的一名教授。
至于我,后来的工作以写机关文件为主,给三任总参谋长写过讲话稿。工作期间,我接触了一些律师,对法律产生了兴趣,于是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又去中央党校读了3年的法学在职研究生。退休后,我当了一名律师。
刚开始从事法律工作时,我写的文书还带点文学色彩,同行都感到奇怪:“你的文书里怎么还有形容词啊?!”现在,从事律师这行的时间久了,逻辑思维逐渐占了上风,年轻时那种丰富的感性思维已经没有了,哈哈。
不过,在宣传队用过的手风琴,至今仍在我家里挂着,有时我还会拿出来拉一拉。41集團军后来又成立了军乐队。2004年,新队员和我们这些老队员在广西柳州聚会。因为室内空间小,我们干脆就找了块空地,冒着小雨举行了一场露天同台演出。老队员们大多年迈,表演的主要是诗朗诵和唱歌。我和年轻的手风琴手合奏了曲子。拉着琴,看着这些年轻人,我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的往昔岁月。
2015年,习近平主席宣布裁军30万,军中的文体单位再次服从军事改革的大局,接受裁撤。大家也看到了,这几年,文工团“被撤编”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文工团的光环正在慢慢褪去。我并不为此感到惋惜。任何事物均有始终,今天的世界已大不同于以前,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彩,文工团传递信息、鼓舞士气的方式也要相应变化,缩编减员在情理之中。
当然,过去我军的文工团、宣传队,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功劳值得铭记。老一辈演绎的《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我们这一代表现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年轻一代在抗洪抢险中创作的《为了谁》等等,激励了我军一代代将士的士气,抒发了一代代军人各具特色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融入了新时代的民族性格之中。
我仍然鼓励晚辈从事这份职业。从12岁起,我的小侄女就开始学习跳舞,现在是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舞蹈演员。别看她是个“80后”娇美姑娘,她也和战士们一样,无数次上高原、登海岛、赴边关,正在把她的芳华融入祖国的国防事业。
如果你问我,电影《芳华》给我这个打过仗的文艺兵什么感触?我的答案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的青春都灿烂过,也痛苦过,否则怎么叫青春呢?每一代人的命运都随时代起伏过,颠簸过,否则怎么叫命运呢?无论是哪一代人,都有值得留恋和回味无穷的芳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