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概述了专业评估的政策背景和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然后通过“对标”专业自评发现本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分制改革、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最后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质量提升、青年教师培养等视角提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举措。
关键词:专业评估 专业建设 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F23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181-03
专业是高校实现办学功能、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专业特色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专业建设一方面依赖于学校的内生动力,即为了提升学校办学声望和办学水平做出源源不断的努力;另一方面,专业评估及评估所形成的预警机制,也成了助推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外源动力。可以说专业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加强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专业评估的政策背景
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通知》(教高司〔2017〕62号)。之后,广东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59号),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专业建设的通知》(粤教高函〔2019〕73号),要求各高校各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对照《国标》开展专业达标情况自评。《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会计学专业建设提供了评价依据。是各高校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对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会计专业评估工作的基本标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会计人才需求,2010年财政部颁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至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的目标。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行业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规划》指出,传统的会计工作重心已经由以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会计向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管理会计转移,对于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及时反映我国新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各高校纷纷借力对标自评的东风,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在对标自评中发现自己专业的优劣势,查漏补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二、依据《国标》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基本内涵
按照省高教厅的要求,高校各专业要对照《国标》开展对照检査,尤其要联系专业实际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进行查漏补缺,重新审视专业概述是否准确、适用范围是否恰当、培养目标是否合适、培养规格是否明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师资队伍是否达标、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质量保障是否有效。因为会计学专业《国标》是会计学专业要求的底线,具体的专业达标自评指标的要求也是会计学专业建设努力的基本方向,依照对标自评的要求,确认会计学专业建设是否达标的专业自评基本指标包含六项一级指标及十六项二级指标,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2019年的对标自评工作中,韶关学院会计学专业因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评估,但是在总结专业建设成果的过程中,尤其是对照别的专业的建设现状,也发现了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对标自评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对学生应形成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是制订课程体系的主线。同时也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初衷是立足于韶关本地,在为粤北地区输送会计专门人才的基础上兼顾为整个广东地区培养在各类组织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财会审人员。但由于韶关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本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都去往珠三角地区就业。而我们又没有立场及能力挽留学生一定留在韶关工作,造成有良好的愿望而并没有得到愿望的实现。
(二)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现实困境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费缴纳与学分的设置紧密相关,为了减轻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学校参照兄弟院校的做法,对学生毕业应修学分上限有指导性的意见。以本校2019级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毕业学分设置为不低于172学分。而其中专业课的学分只占44.77%,虽然这符合国家教育部要求加强学生的通识和基础教育的精神,但要兼顾学生考研考证、专业素养及未来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不减少课程开设门数的基础上,只能压缩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学时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自觉性短期内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前提下,给教学质量的保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韶关学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的建设速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校内实验室、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会计学专业设置了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实验实训课、课程内实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实践课程共计学分38分,占比22.1%,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的“实践教学学分至少应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也得到了保障,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并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但实践教学离能满足培养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在于社會发展太快,校内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软件已购买了一定的年限,在“大智移云”的新时代已经显得过时落后,而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随时更新教学软件,新开发的能体现云会计、财务共享、业财融合等特性的软件动辄报价上百万,这导致实践教学的建设速度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会滞后于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专业评估 专业建设 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F23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181-03
专业是高校实现办学功能、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专业特色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专业建设一方面依赖于学校的内生动力,即为了提升学校办学声望和办学水平做出源源不断的努力;另一方面,专业评估及评估所形成的预警机制,也成了助推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外源动力。可以说专业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加强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专业评估的政策背景
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通知》(教高司〔2017〕62号)。之后,广东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59号),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专业建设的通知》(粤教高函〔2019〕73号),要求各高校各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对照《国标》开展专业达标情况自评。《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会计学专业建设提供了评价依据。是各高校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对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会计专业评估工作的基本标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会计人才需求,2010年财政部颁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至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的目标。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行业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规划》指出,传统的会计工作重心已经由以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会计向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管理会计转移,对于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及时反映我国新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各高校纷纷借力对标自评的东风,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在对标自评中发现自己专业的优劣势,查漏补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二、依据《国标》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基本内涵
按照省高教厅的要求,高校各专业要对照《国标》开展对照检査,尤其要联系专业实际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进行查漏补缺,重新审视专业概述是否准确、适用范围是否恰当、培养目标是否合适、培养规格是否明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师资队伍是否达标、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质量保障是否有效。因为会计学专业《国标》是会计学专业要求的底线,具体的专业达标自评指标的要求也是会计学专业建设努力的基本方向,依照对标自评的要求,确认会计学专业建设是否达标的专业自评基本指标包含六项一级指标及十六项二级指标,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2019年的对标自评工作中,韶关学院会计学专业因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评估,但是在总结专业建设成果的过程中,尤其是对照别的专业的建设现状,也发现了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对标自评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对学生应形成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是制订课程体系的主线。同时也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初衷是立足于韶关本地,在为粤北地区输送会计专门人才的基础上兼顾为整个广东地区培养在各类组织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财会审人员。但由于韶关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本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都去往珠三角地区就业。而我们又没有立场及能力挽留学生一定留在韶关工作,造成有良好的愿望而并没有得到愿望的实现。
(二)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现实困境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费缴纳与学分的设置紧密相关,为了减轻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学校参照兄弟院校的做法,对学生毕业应修学分上限有指导性的意见。以本校2019级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毕业学分设置为不低于172学分。而其中专业课的学分只占44.77%,虽然这符合国家教育部要求加强学生的通识和基础教育的精神,但要兼顾学生考研考证、专业素养及未来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不减少课程开设门数的基础上,只能压缩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学时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自觉性短期内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前提下,给教学质量的保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韶关学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的建设速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校内实验室、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会计学专业设置了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实验实训课、课程内实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实践课程共计学分38分,占比22.1%,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的“实践教学学分至少应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也得到了保障,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并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但实践教学离能满足培养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在于社會发展太快,校内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软件已购买了一定的年限,在“大智移云”的新时代已经显得过时落后,而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随时更新教学软件,新开发的能体现云会计、财务共享、业财融合等特性的软件动辄报价上百万,这导致实践教学的建设速度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会滞后于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