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中间结合部,距厦门80公里、泉州50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总人口108万,是福建省第三人口大县。
安溪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矿藏20多种,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铁矿、煤矿等储量居福建省前列;水力资源蕴藏量37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27万千瓦;全县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2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
安溪产业特色鲜明。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0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额45.2亿元,全县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以上。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尤其是“铁观音”(乌龙茶的一种)更是闻名遐迩,香飘四海。安溪是全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产品远销欧美、新西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易额达20亿元人民币。
安溪文化积淀深厚。置县已逾千年,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安溪高甲戏连续12年应邀晋京演出并多次获奖。
安溪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港澳侨、台胞300多万人,其中在台安溪同胞有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台湾的王永庆、许胜发、林挺生,新加坡的唐裕,马来西亚的林梧桐,印度尼西亚的李尚大、李陆大等都是安溪旅外乡亲中的杰出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百万安溪人民把握改革开放之天时、发挥资源丰富之地利、凭借万众一心之人和,营造和谐之氛围,共建侨乡,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7.92亿元,财政总收入12.0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97亿元;自1996年起经济发展年年位居全省十佳前列,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茶业、工艺业、建材冶炼、服装鞋帽、包装印刷、机械化工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8.07亿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三次产业比为9.4∶57.3∶33.3。
发展载体日臻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2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5%。省级开发区——福建安溪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26家,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74亿元,上缴税收5.8亿元。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979公里,高级路面1573.8公里,次高级路面269.8公里,通行政村公路100%硬化,沈海高速复线厦门至安溪高安溪路段正在加紧建设,可望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2.3万门,宽带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移动网络覆盖率98%。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31座461台,总装机容量24.8万千瓦,煤矸石火电站1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全县年供电能力14亿千瓦时。
民生质量持续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5亿元;2006年底全县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57.52亿元;农民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73平方米和26.34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综合竞争力测评名列福建省第三位。安溪茶艺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全国第一个建成县级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体系。计生工作进入全省三类县(市、区)行列,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典型,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
今日安溪,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围绕着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目标定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安溪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矿藏20多种,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铁矿、煤矿等储量居福建省前列;水力资源蕴藏量37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27万千瓦;全县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2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
安溪产业特色鲜明。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0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额45.2亿元,全县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以上。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尤其是“铁观音”(乌龙茶的一种)更是闻名遐迩,香飘四海。安溪是全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产品远销欧美、新西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易额达20亿元人民币。
安溪文化积淀深厚。置县已逾千年,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安溪高甲戏连续12年应邀晋京演出并多次获奖。
安溪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港澳侨、台胞300多万人,其中在台安溪同胞有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台湾的王永庆、许胜发、林挺生,新加坡的唐裕,马来西亚的林梧桐,印度尼西亚的李尚大、李陆大等都是安溪旅外乡亲中的杰出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百万安溪人民把握改革开放之天时、发挥资源丰富之地利、凭借万众一心之人和,营造和谐之氛围,共建侨乡,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7.92亿元,财政总收入12.0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97亿元;自1996年起经济发展年年位居全省十佳前列,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茶业、工艺业、建材冶炼、服装鞋帽、包装印刷、机械化工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8.07亿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三次产业比为9.4∶57.3∶33.3。
发展载体日臻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2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5%。省级开发区——福建安溪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26家,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74亿元,上缴税收5.8亿元。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979公里,高级路面1573.8公里,次高级路面269.8公里,通行政村公路100%硬化,沈海高速复线厦门至安溪高安溪路段正在加紧建设,可望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2.3万门,宽带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移动网络覆盖率98%。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31座461台,总装机容量24.8万千瓦,煤矸石火电站1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全县年供电能力14亿千瓦时。
民生质量持续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5亿元;2006年底全县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57.52亿元;农民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73平方米和26.34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综合竞争力测评名列福建省第三位。安溪茶艺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全国第一个建成县级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体系。计生工作进入全省三类县(市、区)行列,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典型,被评为2001-2005年度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
今日安溪,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围绕着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目标定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