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追其根源是一些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脱离生活,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中学生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的道路”的观点,呼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希望通过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增强作文创新能力。基于杜威、叶圣陶等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启发,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作文生活化具体实施的策略。
一、作文内容要生活化,有感而发
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以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很大的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的小事感到没必要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的知识面的狭隘,对生活缺乏体验,更谈不上深切的感受了。生活是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源泉,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数之不尽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每日回忆白天之事,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作为作文素材,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进行诉说,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当前的小学生的生活极为单调,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无非是徘徊在“家庭—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哪会有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应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好动、贪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动手动脑,促进思维发展。如在“迎三八”学生征文竞赛“妈妈我想对您说……”活动中,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谈感想,真情实意地表达对母亲的尊敬之情,学生不仅写作兴趣高涨,而且征文作品的质量也很高。
二、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1. 社会活动
优秀的作者不是在教室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感知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例如栽花种草、参观访问、打扫卫生、帮孤寡老人做家务活等,这些活动过程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体验。
2. 校园活动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3. 家庭活动
今天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生存的艰辛,体会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家校联合活动,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如写作文《第一次……》,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加劳动,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本身的快乐。
在构思写作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与社会现实,并且思考人生现象,将自己的作文升华到剖析人性、解读人生的高度。作文命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沉淀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诉他们的生活积蓄。”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能让学生写自己、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我发现……》《给××的一封信》《对××说的心里话》等命题。同时,命题的目标要让学生能放开手脚、活跃思维,如果发现单一命题提不起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就采用“二选一”或“多选一”。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写作空间。
三、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修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权也不应该帮学生修改作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文。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这种方法效率低,因为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细致地指导每个学生去精心修改他们的作文);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分别修改同学的作文(这种方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且生活气息不浓);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效率高,且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们提倡最后一种做法。每次修改作文时,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探讨。
总之,只要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如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也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
一、作文内容要生活化,有感而发
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以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很大的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的小事感到没必要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的知识面的狭隘,对生活缺乏体验,更谈不上深切的感受了。生活是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源泉,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数之不尽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每日回忆白天之事,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作为作文素材,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进行诉说,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当前的小学生的生活极为单调,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无非是徘徊在“家庭—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哪会有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应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好动、贪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动手动脑,促进思维发展。如在“迎三八”学生征文竞赛“妈妈我想对您说……”活动中,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谈感想,真情实意地表达对母亲的尊敬之情,学生不仅写作兴趣高涨,而且征文作品的质量也很高。
二、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1. 社会活动
优秀的作者不是在教室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感知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例如栽花种草、参观访问、打扫卫生、帮孤寡老人做家务活等,这些活动过程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体验。
2. 校园活动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3. 家庭活动
今天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生存的艰辛,体会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家校联合活动,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如写作文《第一次……》,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加劳动,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本身的快乐。
在构思写作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与社会现实,并且思考人生现象,将自己的作文升华到剖析人性、解读人生的高度。作文命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沉淀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诉他们的生活积蓄。”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能让学生写自己、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我发现……》《给××的一封信》《对××说的心里话》等命题。同时,命题的目标要让学生能放开手脚、活跃思维,如果发现单一命题提不起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就采用“二选一”或“多选一”。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写作空间。
三、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修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权也不应该帮学生修改作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文。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这种方法效率低,因为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细致地指导每个学生去精心修改他们的作文);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分别修改同学的作文(这种方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且生活气息不浓);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效率高,且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们提倡最后一种做法。每次修改作文时,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探讨。
总之,只要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如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也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