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就问题解决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问题教学创设的意义;(2)问题教学问题创设的要求;(3)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4)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5)问题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问题解决 师生地位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数学素质的提高在很大一方面表现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 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 就问题解决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问题教学创设的意义
  高中数学理论性较强,知识较枯燥和抽象,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过程中能动性较差。教师通过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问题教学问题创设的要求
  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是问题的设计,在问题设计中,应当达到如下要求:
  第一,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知识最好的向导,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从内心去接受、去探究,才会有求知欲。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是要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同时,还要能对学生的解题方向、活动范围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
  第三,从数学内部来看,问题要具有可生成性、开放性。可生成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分更改条件下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通过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产生不同的解法。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既以解决问题为主,更以提出新的问题为主导。从其结构来说,可描述为“问题—探究—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再探究—再解决—再生成新的问题”。即它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以解决一个“问题连续体”为其教学的目的。按照多元智能的“问题连续体”的发明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Jume Maker)教授的观点:“问题连续体”以“问题定义”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问题解决的情境进行分类,标示着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从而构成了五个层次的问题类型。
  第一个层次的问题类型,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生活情境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问题”和“方法”师生均为已知,“答案”教师已知,而学生未知,要求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层次的问题类型,是“问题”师生已知,而解决“方法”对学生却是隐蔽的,要求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
  第四个层次的问题类型,要求方法和答案均是开放的。
  第五个层次的问题类型,不仅方法、答案开放,而且问题也是开放的,学生必须在问题解决之前先定义问题,要求他们具有“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就是完成这样一个“问题连续体”的过程,当然,在一节课中不一定要全部完成五个层次。
  五、问题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地位
  在问题教学中,师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存在。从学生方面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从教师方面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洞察课堂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其他文献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从此,海南
“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的书籍。”(赫钦斯)这些书籍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
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使物理课的学习停滞于课本知识的记忆,失去了物理课趣味性的特点。为改变这一点,我们要善于发掘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是物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下面列举生活中的几个现象,剖析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一、马路成镜  在光线好的白天,我们在笔直宽阔的马路上行驶,沿着笔直的马路看去,你会发现远处马路上会出现汽车、行人的
长春光机所投资企业——长春方圆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近成功研制了型号为1200-BU的活体掌、指纹采集仪。该产品不但可以采集平面静止掌纹和三面滚动指纹,更增加了除雾功能,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面对一篇学生纠作——充其量是一篇雏形文章,更有必要对其加以不断推敲和反复斟酌,从而使其成为一篇字从句顺的作文。笔者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
笔者曾读到《读者》杂志上的一篇小品文:两篇同题作文《春游》,一篇是古代私塾蒙学七岁儿童所作,一篇是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所作。私塾儿童所作之文,叙事清晰,详略得当,其文理皆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