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提倡算用结合. 使计算教学真正落实新课标“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的新理念. 本文就如何使“算”和“用”达到最佳的结合,谈几点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二、贴近实际生活,以用促算 . 三、创造实践机会,以算激用. 四、抓住“算用结合”的最佳契机,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 计算教学;算用结合;最佳结合
“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即“算”和“用”的有机结合. 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也就是说,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 那么如何使“算”和“用”达到最佳的结合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总是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教师谈话引入“小朋友,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风景区吗?”,学生纷纷回答:“国清寺、赤城山”,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看国清寺,有三辆车,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 我们班有46人,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45 + 30,45 + 3,30 + 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用”的最佳结合点. 这样“算”“用”结合,以“用”促“算”,学生带着个人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当中,使计算教学的学习过程由过去的机械单调变得生动活泼,课堂充满生趣.
二、贴近实际生活,以用促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撷取商场的一条广告 “好消息,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欢迎选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选购1~2种物品,尝试计算“自己选购的物品要付多少元钱,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情景教学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受实际价格的影响,往往我们享受到的折扣和我们对广告语分析的结果是不太一样的. 这里,课堂成了虚拟的百货公司的购物场. 借助买商品让学生分析消费者实际享受到的折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数学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这样一道普通的计算题竟成了学生丰满人性和潜在灵性的启发剂. 为什么?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浓郁的现实意味. 这也是新课程非常关注的一点:通过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三、创造实践机会,以算激用
解决问题是目的,计算是手段. 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 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 智源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和灵魂. 在中外学者的研究中表明,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在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是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克服这个不足,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给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已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包括解决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策略.
四、抓住“算用结合”的最佳契机,进行有效教学
我们都知道要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到底算与用应当什么时候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只有及时有效地组织“算用结合”,把自己的教学机智、教学智慧巧妙地用在“算用结合”这一理念上. 娴熟地把握着算用结合的尺度,算与用有机结合,赋予计算教学以新生的血液.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乘加乘减”时,首先在一个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引出了“4 × 3 - 1,3 × 3 + 2”等试题,做到以用引算,使计算变得富于实际意义. 而在讲到运算顺序时,为了阐述“要先算乘、再算加或减”,又让学生回到主题图,图式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先算乘,生动直观地带领学生理解算理,突破先乘后加的难点.
在数学的计算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计算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自觉地接受它,喜欢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计算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不管是新课程的教学,还是老教材的传授,只要我们能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算理、双基落实等精华,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正确认识“算用结合”,重视算、用的有机结合,适时把握,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出实效. 只有“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达到“算”和“用”的真正“和谐”.
【关键词】 计算教学;算用结合;最佳结合
“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即“算”和“用”的有机结合. 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也就是说,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 那么如何使“算”和“用”达到最佳的结合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总是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教师谈话引入“小朋友,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风景区吗?”,学生纷纷回答:“国清寺、赤城山”,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看国清寺,有三辆车,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 我们班有46人,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45 + 30,45 + 3,30 + 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用”的最佳结合点. 这样“算”“用”结合,以“用”促“算”,学生带着个人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当中,使计算教学的学习过程由过去的机械单调变得生动活泼,课堂充满生趣.
二、贴近实际生活,以用促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撷取商场的一条广告 “好消息,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欢迎选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选购1~2种物品,尝试计算“自己选购的物品要付多少元钱,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情景教学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受实际价格的影响,往往我们享受到的折扣和我们对广告语分析的结果是不太一样的. 这里,课堂成了虚拟的百货公司的购物场. 借助买商品让学生分析消费者实际享受到的折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数学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这样一道普通的计算题竟成了学生丰满人性和潜在灵性的启发剂. 为什么?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浓郁的现实意味. 这也是新课程非常关注的一点:通过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三、创造实践机会,以算激用
解决问题是目的,计算是手段. 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 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 智源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和灵魂. 在中外学者的研究中表明,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在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是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克服这个不足,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给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已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包括解决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策略.
四、抓住“算用结合”的最佳契机,进行有效教学
我们都知道要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到底算与用应当什么时候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只有及时有效地组织“算用结合”,把自己的教学机智、教学智慧巧妙地用在“算用结合”这一理念上. 娴熟地把握着算用结合的尺度,算与用有机结合,赋予计算教学以新生的血液.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乘加乘减”时,首先在一个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引出了“4 × 3 - 1,3 × 3 + 2”等试题,做到以用引算,使计算变得富于实际意义. 而在讲到运算顺序时,为了阐述“要先算乘、再算加或减”,又让学生回到主题图,图式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先算乘,生动直观地带领学生理解算理,突破先乘后加的难点.
在数学的计算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计算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自觉地接受它,喜欢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计算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不管是新课程的教学,还是老教材的传授,只要我们能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算理、双基落实等精华,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正确认识“算用结合”,重视算、用的有机结合,适时把握,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出实效. 只有“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达到“算”和“用”的真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