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认识到社会责任教育在高校当中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对策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责任 大学德育 价值 对策
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因此,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德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这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如何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社会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社会责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受教育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1. 社会责任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与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人的角度看:人是一定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只能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是人按照一定模式或系统组成的集合体。个人无论生活在何种时空条件下,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与他人共生性存在的,这种共生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共同认同某种社会规范,从而规定了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中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这些都是一种社会责任品质的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要促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更应该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要意识到他人的欲求和利益,意识到整个社会的欲求和利益,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贡献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
2. 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责任感是追求个人幸福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一个人道德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的高校德育工作,其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对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视。目前所出现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另外,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须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集体、社会、他人、国家负责,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更应重视社会责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应从社会责任教育入手,强化大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3. 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支点。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踏实工作;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知道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才能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社会责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能够让学生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基于个体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二、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德育理论,加强德育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科学的价值观、责任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要实现,惟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是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因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通过责任观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培养社会责任感是顺利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2. 在发展大学生德育主体的作用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所谓德育主体的作用,是指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它强调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体性素质的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主体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自律能力和自律素质。道德社会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这就要求把大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要让大学生理解自己是道德活动和过程的主体,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一定要强化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说来,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平等意识,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動参与精神。
3.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社会责任感属于情感的范畴。情感要依靠主体在一定环境中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即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如果缺乏这种“感受”,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受”体验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必须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全方位地营造一种负责的氛围。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学校舆论的作用,在校园内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八荣八耻”的错误言行与丑恶现象;舆论宣传应注重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道德选择,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与道德机制,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善,使道德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学生奉献精神。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仅靠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这种认识,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使之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作出相应的变更和发展,乃至作出根本性的变更。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因此,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组织到活动本身,还不够广泛、深入,应向活动社会化、制度规范化、组织科学化的方面发展,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支持,提出社会需求,提供包括承担社会委托任务的机会在内的条件;以科学化的组织方式、手段,科学合理地设定实践目标、实践方案;有效地实施实践方案,尤其认真作好实践成果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努力探索社会实践理论。
参考文献:
[1]朱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华北医学院学报,2005,(3).
[2]张建东.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11).
[3]曾旭日.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社会责任 大学德育 价值 对策
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因此,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德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这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如何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社会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社会责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受教育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1. 社会责任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与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人的角度看:人是一定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只能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是人按照一定模式或系统组成的集合体。个人无论生活在何种时空条件下,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与他人共生性存在的,这种共生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共同认同某种社会规范,从而规定了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中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这些都是一种社会责任品质的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要促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更应该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要意识到他人的欲求和利益,意识到整个社会的欲求和利益,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贡献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
2. 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责任感是追求个人幸福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一个人道德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的高校德育工作,其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对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视。目前所出现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另外,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须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集体、社会、他人、国家负责,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更应重视社会责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应从社会责任教育入手,强化大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3. 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支点。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踏实工作;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知道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才能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社会责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能够让学生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基于个体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二、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德育理论,加强德育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科学的价值观、责任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要实现,惟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是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因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通过责任观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培养社会责任感是顺利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2. 在发展大学生德育主体的作用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所谓德育主体的作用,是指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它强调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体性素质的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主体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自律能力和自律素质。道德社会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这就要求把大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要让大学生理解自己是道德活动和过程的主体,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一定要强化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说来,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平等意识,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動参与精神。
3.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社会责任感属于情感的范畴。情感要依靠主体在一定环境中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即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如果缺乏这种“感受”,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受”体验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必须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全方位地营造一种负责的氛围。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学校舆论的作用,在校园内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八荣八耻”的错误言行与丑恶现象;舆论宣传应注重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道德选择,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与道德机制,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善,使道德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学生奉献精神。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仅靠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这种认识,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使之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作出相应的变更和发展,乃至作出根本性的变更。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因此,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组织到活动本身,还不够广泛、深入,应向活动社会化、制度规范化、组织科学化的方面发展,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支持,提出社会需求,提供包括承担社会委托任务的机会在内的条件;以科学化的组织方式、手段,科学合理地设定实践目标、实践方案;有效地实施实践方案,尤其认真作好实践成果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努力探索社会实践理论。
参考文献:
[1]朱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华北医学院学报,2005,(3).
[2]张建东.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11).
[3]曾旭日.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