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出现了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如何运用好不同教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语文课本主体由课文构成,教材的多样化必然衍生出了课文的多样化,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用了《春》一文,可见这篇课文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两版本在组元特点、呈现方式、课后练习等方面的安排上有一些雷同或相异之处,现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望能给语文教师备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春》;语文教材;比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材也结束了全国统一教材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标多本”的情况出现,包括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等。教材作为语文的一个载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方式也传达着编者的不同追求。广西三个主要城市在初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择上分别是:南宁市选用人教版[1],柳州市选用苏教版[2],桂林市是人教版和语文版。
一、所在单元的组元特点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多以文化(或主题)组元的形式进行,单元内包含现代文和古诗,也许是春天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的缘故,《春》安排在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春》一文在两个版本的课本中都感受四季和自然之美的单元,七年级的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这是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机会,在这方面两个版本的颇有相似之处。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方便学生观察和感受。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身边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由于七年级上册是秋季学期,无法观察到春天的景色,因此教师可以对某些特定景物进行对比观察。
每个单元在开始时都会有单元提示,许多老师在备课时也十分重视单元提示的内容。苏教版的单元提示较为精简,简单概括了四季的美景,强调写出景物美的关键是要先发现美,并表达美。但如何去表达美,如何提高自己表达的能力没有做说明。与之相较,人教版的单元提示较为详细,在观察和表达的基础上,还强调了感受力及语言的积累。特别指出应重点关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效果。“随文学习”该怎样完成呢?就是要避免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抽象谈论,“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3]单元提示的要求是针对整个单元的一个概括的要求,教师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从中选取1-2个方面进行训练,更有针对性。
二、《春》的呈现方式
打开两个版本《春》这一课,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的布局大致一样,粗略对比就能发现,彩印的人教版课本有一小段的课前提示,还随文配了三张图片,分别是桃花、杏花和梨花。单色印刷的苏教版没有课前提示,也没有插图,但在正文旁有课文评注(即【感悟·品味·欣赏】)
这一名篇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景色,内容上是春草、春花、春风等常见的对象。令人着迷的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遣词造句。这也是本篇文章的教学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的层面进入到艺术的境界。苏教版中所使用的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示范注读共有12课,每册两课。一般是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朱自清《春》的评注,是对对写景散文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借助这一名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调动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从节选内容的学习中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愿望”[4],学生在评注的带领下会不自觉地走进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去吸取丰厚养分。教授人教版的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指导用于导学案中,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指導。
示范注读是助读系统中的一种,注释是更为常见的一种呈现方式。人教版的注释较为详细,苏教版的则言简意赅。例如,对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出处,人教版的注释呈现了将整首诗及简介,苏教版出简介外,中解释了“杨柳风”的意思。两个版本中的注释也有所不同,人教版对贬词褒用的“卖弄”、容易有误会的“落地”等词进行了注释,苏教版对远离生活了的“蓑”“笠”等词进行了解释。另外,“朗润”一词对于生活在湿润的广西的学生而言不好体会经过一个寒冬后树木凋敝又重现生机的变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有选择地用语言或图片的形式将注释活化,让注释真正帮助学生体会文中的词句。
三、《春》课后习题设置
本篇课文是经典的名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景象。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感,感受文字的奇妙。課后练习需用他们运用所感受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输入后输出的过程。
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都要求背诵全文,希望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地运用。重点句赏析在教学时已贯穿其中,教会学生在读中感受,在感受中学习。改写文中结尾,是对比喻手法的学习和升华,特别在人教版课后练习结尾处,还特意对比喻做出了说明,并附有例句,用苏教版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这一说明对比喻进行讲解。对于一名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七年级学生而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进而才到引导用文字表达美的阶段。苏教版的第三题打破了传统的写和说的作业形式,采用了壁报的汇报方法,既有各自分工又有集体合作,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同时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用画来表达“春”也得到了肯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生本思想作为主导的今天,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特别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教课文不是语文老师的不是目的,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没有一个版本的教材能够完美无缺,但肯定各有长处,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希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更有意识地结合各版本的特点和广西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2]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3-5.
[4]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50-52.
【关键词】:《春》;语文教材;比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材也结束了全国统一教材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标多本”的情况出现,包括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等。教材作为语文的一个载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方式也传达着编者的不同追求。广西三个主要城市在初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择上分别是:南宁市选用人教版[1],柳州市选用苏教版[2],桂林市是人教版和语文版。
一、所在单元的组元特点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多以文化(或主题)组元的形式进行,单元内包含现代文和古诗,也许是春天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的缘故,《春》安排在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春》一文在两个版本的课本中都感受四季和自然之美的单元,七年级的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这是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机会,在这方面两个版本的颇有相似之处。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方便学生观察和感受。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身边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由于七年级上册是秋季学期,无法观察到春天的景色,因此教师可以对某些特定景物进行对比观察。
每个单元在开始时都会有单元提示,许多老师在备课时也十分重视单元提示的内容。苏教版的单元提示较为精简,简单概括了四季的美景,强调写出景物美的关键是要先发现美,并表达美。但如何去表达美,如何提高自己表达的能力没有做说明。与之相较,人教版的单元提示较为详细,在观察和表达的基础上,还强调了感受力及语言的积累。特别指出应重点关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效果。“随文学习”该怎样完成呢?就是要避免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抽象谈论,“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3]单元提示的要求是针对整个单元的一个概括的要求,教师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从中选取1-2个方面进行训练,更有针对性。
二、《春》的呈现方式
打开两个版本《春》这一课,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的布局大致一样,粗略对比就能发现,彩印的人教版课本有一小段的课前提示,还随文配了三张图片,分别是桃花、杏花和梨花。单色印刷的苏教版没有课前提示,也没有插图,但在正文旁有课文评注(即【感悟·品味·欣赏】)
这一名篇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景色,内容上是春草、春花、春风等常见的对象。令人着迷的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遣词造句。这也是本篇文章的教学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的层面进入到艺术的境界。苏教版中所使用的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示范注读共有12课,每册两课。一般是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朱自清《春》的评注,是对对写景散文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借助这一名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调动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从节选内容的学习中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愿望”[4],学生在评注的带领下会不自觉地走进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去吸取丰厚养分。教授人教版的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指导用于导学案中,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指導。
示范注读是助读系统中的一种,注释是更为常见的一种呈现方式。人教版的注释较为详细,苏教版的则言简意赅。例如,对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出处,人教版的注释呈现了将整首诗及简介,苏教版出简介外,中解释了“杨柳风”的意思。两个版本中的注释也有所不同,人教版对贬词褒用的“卖弄”、容易有误会的“落地”等词进行了注释,苏教版对远离生活了的“蓑”“笠”等词进行了解释。另外,“朗润”一词对于生活在湿润的广西的学生而言不好体会经过一个寒冬后树木凋敝又重现生机的变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有选择地用语言或图片的形式将注释活化,让注释真正帮助学生体会文中的词句。
三、《春》课后习题设置
本篇课文是经典的名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景象。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感,感受文字的奇妙。課后练习需用他们运用所感受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输入后输出的过程。
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都要求背诵全文,希望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地运用。重点句赏析在教学时已贯穿其中,教会学生在读中感受,在感受中学习。改写文中结尾,是对比喻手法的学习和升华,特别在人教版课后练习结尾处,还特意对比喻做出了说明,并附有例句,用苏教版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这一说明对比喻进行讲解。对于一名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七年级学生而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进而才到引导用文字表达美的阶段。苏教版的第三题打破了传统的写和说的作业形式,采用了壁报的汇报方法,既有各自分工又有集体合作,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同时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用画来表达“春”也得到了肯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生本思想作为主导的今天,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特别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教课文不是语文老师的不是目的,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没有一个版本的教材能够完美无缺,但肯定各有长处,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希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更有意识地结合各版本的特点和广西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2]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3-5.
[4]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