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现代文学来讲,开山之作应当属于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长期以来,很多文学家对此都给予了关注。从比较文学入手探析鲁迅以及俄国文学家果戈理创作的上述同名小说,在全方位对比的前提下即可归纳出二者的共性与差异性。具体来讲,《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以及其他要素上都呈现了显著差异性,然而其中也蕴含了深层次的共性。经过上述比较,可以透彻体会小说本身承载的深层历史价值。
【关键词】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二者的比较
早在19世纪,果戈理创作了独特构思的《狂人日记》,因此突显了划时代的文学史价值。在上述小说中,文学家借助日记描述的方式来创建荒诞的日记,读者透过日记就能体察到狂人内心深层次的意识与想法,进而把幽默以及讽刺的独特风格融入了整个小说中。鲁迅受到上述作品带来的启示,也创作了与之同名的《狂人日记》,为读者呈现了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因此可见,上述两种作品具备内在性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显著的差异性,对此有必要深入进行探析。
1 《狂人日记》中的相似之处
果戈理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创始人,创建了俄国文学史全新的历程。在19世纪中后期,果戈理创作了狂人日记,在此作品中融入了荒诞的形式以及独特的构思。在狂人日记中,果戈理借助荒诞的笔触描述了狂人的日常生活,针对俄国当时潜藏的社会丑陋予以深层次的揭露。在嘲讽丑陋现实的同时,读者又能深切体会出痛惜人物命运的温和人性光辉。因此可见,果戈理把含泪的笑容融入了整个狂人日记,因此堪称怪诞小说与现实主义的经典。
受到果戈理的启示,伟大文学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的另一部《狂人日记》。在鲁迅创作的此部现实作品中,对于长期以来的礼教病害予以深刻揭露,同时也尖锐嘲讽了家族制度带来的人性压制。通过运用反讽与心理描述等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对于果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进行了全面延伸并且加以适当改进。因此可见,上述两部小说表现为深层次的共性,都是借助经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反讽。
从小说情节的视角来看,二者也呈现了显著的相似点。这是由于,两部小说同样借助上层人物作为封建帮凶这个角色,而同样都选择了狗作为道具。狂人之所以会产生,根源都在于深层次的专制制度。通过运用上述的反讽手法,深刻讽刺了让人压抑甚至窒息的黑暗社会现实。因此透过狂人日记的语句描述,读者都可以深刻体悟下层小人物遭受长期封建迫害因而发疯的悲惨命运。
2 探析深层的差异性
2.1 “狂人”发疯的根源
鲁迅笔下以及果戈理笔下都塑造了“狂人”这个典型性的形象。然而实质上,狂人之所以逐渐陷入了发狂境地,根源却是有所差异的。具体来讲,果戈理塑造的“狂人”之所以会发疯,根源应当在于失恋、单相思以及受到官僚等级的长期性压迫。然而对于鲁迅塑造的“狂人”而言,是由于伤痛至极所以才会发疯。在旁观的人群看来,“狂人”就是一个单纯的“疯子”。但是实质上,鲁迅对此寄托了反抗封建黑暗的深层寓意。
2.2 作者寄托于“狂人”的期望
果戈理塑造了波普里希钦这个典型的狂人,他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然而对于鲁迅小说来讲,狂人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疯子”,而将其上升至特定阶层的典型人物。由于长期以来的精神压抑并且不为人群容纳,因此才会造成发疯。鲁迅寄托在“狂人”身上的并非仅仅是哀叹悲惨命运,而是发出了最后的清醒呼喊。因此在鲁迅看来,“狂人”并不是单纯由于个人境遇而陷入了发疯的状态,而是突显了历史与整个社会面对的悲剧。透过狂人的角色,对于残酷而冷漠的吃人礼教进行了尖锐讽刺,同时也寄托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2.3 小说的主旨差异
鲁迅小说虽然受到了果戈理的深刻启示,但却超越了果戈理小说的主旨。究其根源,就在于鲁迅运用更为深刻的笔触来挖掘封建礼教给下层普通人群带来的长期迫害,对此予以彻底的否定。从小说主旨的视角来看,两部同名小说实质上蕴藏着各异的历史内涵。鲁迅小说的宗旨就在于透过黑暗与悲惨的封建社会现状,唤醒人们内心深藏的良知与反抗意识。因此可知,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并非局限在迫害恐惧症而造成发疯的表层现象上,同时更要深入小说的根本宗旨,对于礼教吃人的深层本质进行了全面揭示,体现了更深入的忧愤心理。
经过综合分析可知,相比于果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蕴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这是由于,《狂人日记》在果戈理的笔下仅仅反映了小人物遭受迫害以至于精神错乱的整个过程,然而鲁迅为读者描述的却是看似精神错乱,但却具备反抗封建意识的勇士。因此,两位文学家虽然都创造了《狂人日记》,然而却表述了各异的时代特色以及历史价值。在综合对比的前提下,就能深入探求小说折射出来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性光芒。
參考文献
[1]宋佳.果戈理与鲁迅两种版本《狂人日记》之比较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65+67.
[2]周琦,罗丽文.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之比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6):59-60.
[3]孙大满.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之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12(05):51-54+50.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关键词】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二者的比较
早在19世纪,果戈理创作了独特构思的《狂人日记》,因此突显了划时代的文学史价值。在上述小说中,文学家借助日记描述的方式来创建荒诞的日记,读者透过日记就能体察到狂人内心深层次的意识与想法,进而把幽默以及讽刺的独特风格融入了整个小说中。鲁迅受到上述作品带来的启示,也创作了与之同名的《狂人日记》,为读者呈现了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因此可见,上述两种作品具备内在性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显著的差异性,对此有必要深入进行探析。
1 《狂人日记》中的相似之处
果戈理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创始人,创建了俄国文学史全新的历程。在19世纪中后期,果戈理创作了狂人日记,在此作品中融入了荒诞的形式以及独特的构思。在狂人日记中,果戈理借助荒诞的笔触描述了狂人的日常生活,针对俄国当时潜藏的社会丑陋予以深层次的揭露。在嘲讽丑陋现实的同时,读者又能深切体会出痛惜人物命运的温和人性光辉。因此可见,果戈理把含泪的笑容融入了整个狂人日记,因此堪称怪诞小说与现实主义的经典。
受到果戈理的启示,伟大文学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的另一部《狂人日记》。在鲁迅创作的此部现实作品中,对于长期以来的礼教病害予以深刻揭露,同时也尖锐嘲讽了家族制度带来的人性压制。通过运用反讽与心理描述等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对于果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进行了全面延伸并且加以适当改进。因此可见,上述两部小说表现为深层次的共性,都是借助经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反讽。
从小说情节的视角来看,二者也呈现了显著的相似点。这是由于,两部小说同样借助上层人物作为封建帮凶这个角色,而同样都选择了狗作为道具。狂人之所以会产生,根源都在于深层次的专制制度。通过运用上述的反讽手法,深刻讽刺了让人压抑甚至窒息的黑暗社会现实。因此透过狂人日记的语句描述,读者都可以深刻体悟下层小人物遭受长期封建迫害因而发疯的悲惨命运。
2 探析深层的差异性
2.1 “狂人”发疯的根源
鲁迅笔下以及果戈理笔下都塑造了“狂人”这个典型性的形象。然而实质上,狂人之所以逐渐陷入了发狂境地,根源却是有所差异的。具体来讲,果戈理塑造的“狂人”之所以会发疯,根源应当在于失恋、单相思以及受到官僚等级的长期性压迫。然而对于鲁迅塑造的“狂人”而言,是由于伤痛至极所以才会发疯。在旁观的人群看来,“狂人”就是一个单纯的“疯子”。但是实质上,鲁迅对此寄托了反抗封建黑暗的深层寓意。
2.2 作者寄托于“狂人”的期望
果戈理塑造了波普里希钦这个典型的狂人,他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然而对于鲁迅小说来讲,狂人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疯子”,而将其上升至特定阶层的典型人物。由于长期以来的精神压抑并且不为人群容纳,因此才会造成发疯。鲁迅寄托在“狂人”身上的并非仅仅是哀叹悲惨命运,而是发出了最后的清醒呼喊。因此在鲁迅看来,“狂人”并不是单纯由于个人境遇而陷入了发疯的状态,而是突显了历史与整个社会面对的悲剧。透过狂人的角色,对于残酷而冷漠的吃人礼教进行了尖锐讽刺,同时也寄托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2.3 小说的主旨差异
鲁迅小说虽然受到了果戈理的深刻启示,但却超越了果戈理小说的主旨。究其根源,就在于鲁迅运用更为深刻的笔触来挖掘封建礼教给下层普通人群带来的长期迫害,对此予以彻底的否定。从小说主旨的视角来看,两部同名小说实质上蕴藏着各异的历史内涵。鲁迅小说的宗旨就在于透过黑暗与悲惨的封建社会现状,唤醒人们内心深藏的良知与反抗意识。因此可知,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并非局限在迫害恐惧症而造成发疯的表层现象上,同时更要深入小说的根本宗旨,对于礼教吃人的深层本质进行了全面揭示,体现了更深入的忧愤心理。
经过综合分析可知,相比于果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蕴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这是由于,《狂人日记》在果戈理的笔下仅仅反映了小人物遭受迫害以至于精神错乱的整个过程,然而鲁迅为读者描述的却是看似精神错乱,但却具备反抗封建意识的勇士。因此,两位文学家虽然都创造了《狂人日记》,然而却表述了各异的时代特色以及历史价值。在综合对比的前提下,就能深入探求小说折射出来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性光芒。
參考文献
[1]宋佳.果戈理与鲁迅两种版本《狂人日记》之比较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65+67.
[2]周琦,罗丽文.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之比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6):59-60.
[3]孙大满.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之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12(05):51-54+50.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