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育矫情现象,就是说,一些学校和教师 ,不去踏实地研究教育发展规律,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不设法提升自己的素质,而是通过高喊一些动听感人的教育口号,诸如“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
学生就是学生,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不可以等同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肯定不能等同于父母对儿女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在中国意味着遵循传统的“家法”与“家规”,或者流行的家教习惯。“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它的理念,“生得你出,打得你死”是它的做法,“不打不骂不成才 ,打打骂骂才成才”是它的信念。当我们的教师大谈“爱生如子”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中多了些严厉和粗暴,少了些温馨和细腻;多了些简单和情绪,少了些复杂和理智;多了些经验和习惯,少了些思考和探究。我国的教育,迄今仍然并不少见的教育暴行,诸如体罚学生和教师语言暴力,跟这个“爱生如子”的口号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学校就是学校,家庭就是家庭,校长对学校的爱肯定也不能等同于对家庭的爱。
一个人爱家庭,难免会搞“家长作风”,搞“一言堂”。对妻子、儿女随意呵斥,颐指气使。在学校,校长跟教师是平等的,跟其他校领导也是平等的。他需要具备丰富的领导知识和才能,需要具备领导道德,需要遵循学校建设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当今学校不少校长,在教师面前,在大会小会上,对教师们大声训斥,粗暴对待教师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个跟“爱校如家”的口号也是分不开的。
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虽然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学生。但是,学校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校除了为了学生之外,它还要为教师谋利益,还要为学校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去谋划。换句话说,学校的工作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利益去协调和统筹规划的。至于教师更不可能一切为了学生,因为他也有自己个人和家庭的责任需要承担,学生和教育只是付出精力的一个局部。教师们除了做一个好教师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还得做一个好儿女的角色,承担好儿女的义务。
教师和学校也不能“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学生的一切太宽泛,也太沉重了。学校和教师谁也没法承担。学校除了尽量负责好学生的在校安全,除了负责好必要的饮食卫生,提供基本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没法做更多的考量。教师除了认真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教育活动,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尽心尽责做好教育工作,教师也没法去关心学生的其他一切。学生的物质生存、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只能指望父母或国家。学校和教师并不具备这个责任和能力。甚至孩子走出学校的安全,学校和教师一般都无能为力。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上典型的矫情行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是通过人为地扭曲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矫情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通过赤裸裸的夸海口的方式实现一种矫情目的。
那我们的很多校长和教师为何要对“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矫情口号津津乐道呢?
笔者认为,一些校长和教师们因为对教育太外行,他们除了到处标榜自己的“爱”之外,再也拿不出别的可以令人信服和崇敬的东西来。他们唯一靠的就是这种“矫情”把学生、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感动得稀里糊涂,于是他们一切的教育外行行为就变得“高尚”和“感人”起来,甚至连显而易见的愚蠢乃至违法行为都被遮蔽了,从而让人们忽视了他们的教育外行的本质。
其实,我们的教育也并不需要任何教师和校长去“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也不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的侃大山式江湖套话,该给学生的给学生,该负责的部分负好责任,就不错了。这些年,还有个别“爱生如顾客”的现象,学校和教师把学生看作“财源”,千方百计地向学生和学生家长伸手。这个已不是矫情,而是“迷情”了。
总之,教育是个非常严肃、科学和神圣的工作。教育要毫不犹豫地拒绝矫情,反对迷情。
学生就是学生,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不可以等同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肯定不能等同于父母对儿女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在中国意味着遵循传统的“家法”与“家规”,或者流行的家教习惯。“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它的理念,“生得你出,打得你死”是它的做法,“不打不骂不成才 ,打打骂骂才成才”是它的信念。当我们的教师大谈“爱生如子”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中多了些严厉和粗暴,少了些温馨和细腻;多了些简单和情绪,少了些复杂和理智;多了些经验和习惯,少了些思考和探究。我国的教育,迄今仍然并不少见的教育暴行,诸如体罚学生和教师语言暴力,跟这个“爱生如子”的口号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学校就是学校,家庭就是家庭,校长对学校的爱肯定也不能等同于对家庭的爱。
一个人爱家庭,难免会搞“家长作风”,搞“一言堂”。对妻子、儿女随意呵斥,颐指气使。在学校,校长跟教师是平等的,跟其他校领导也是平等的。他需要具备丰富的领导知识和才能,需要具备领导道德,需要遵循学校建设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当今学校不少校长,在教师面前,在大会小会上,对教师们大声训斥,粗暴对待教师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个跟“爱校如家”的口号也是分不开的。
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虽然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学生。但是,学校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校除了为了学生之外,它还要为教师谋利益,还要为学校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去谋划。换句话说,学校的工作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利益去协调和统筹规划的。至于教师更不可能一切为了学生,因为他也有自己个人和家庭的责任需要承担,学生和教育只是付出精力的一个局部。教师们除了做一个好教师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还得做一个好儿女的角色,承担好儿女的义务。
教师和学校也不能“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学生的一切太宽泛,也太沉重了。学校和教师谁也没法承担。学校除了尽量负责好学生的在校安全,除了负责好必要的饮食卫生,提供基本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没法做更多的考量。教师除了认真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教育活动,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尽心尽责做好教育工作,教师也没法去关心学生的其他一切。学生的物质生存、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只能指望父母或国家。学校和教师并不具备这个责任和能力。甚至孩子走出学校的安全,学校和教师一般都无能为力。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上典型的矫情行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是通过人为地扭曲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矫情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通过赤裸裸的夸海口的方式实现一种矫情目的。
那我们的很多校长和教师为何要对“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矫情口号津津乐道呢?
笔者认为,一些校长和教师们因为对教育太外行,他们除了到处标榜自己的“爱”之外,再也拿不出别的可以令人信服和崇敬的东西来。他们唯一靠的就是这种“矫情”把学生、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感动得稀里糊涂,于是他们一切的教育外行行为就变得“高尚”和“感人”起来,甚至连显而易见的愚蠢乃至违法行为都被遮蔽了,从而让人们忽视了他们的教育外行的本质。
其实,我们的教育也并不需要任何教师和校长去“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也不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的侃大山式江湖套话,该给学生的给学生,该负责的部分负好责任,就不错了。这些年,还有个别“爱生如顾客”的现象,学校和教师把学生看作“财源”,千方百计地向学生和学生家长伸手。这个已不是矫情,而是“迷情”了。
总之,教育是个非常严肃、科学和神圣的工作。教育要毫不犹豫地拒绝矫情,反对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