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一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质量配比、反应物状态的探究,提高实验效果,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木炭还原氧化铜 反应原理 实验分析 质量配比 研细混匀 反应条件 实验现象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学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其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是一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有力度的说明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但此实验能否成功在条件选择上是一个难点,下面针对做此实验做一探讨,阐明自己的观点。
   化学反应原理:
   碳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将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本身氧化成二氧化碳。
   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配比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其炭和氧化铜的理论质量比是1:13.3,但实际进行实验时,效果不理想,还原物为紫红色铜块并夹有黑色粉末。在实际操作中,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限制在1:(9-13)的范围内效果较好。比例过高,氧化铜不能完全反应,现象不明显;比例过低,炭粉有剩余,遮盖了铜的紫红色。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质量比是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在1:5-1:14的范围内均可得到颗粒状铜,而最佳质量比是1:11。
   实验效果:
   质量比1:5时,还原产物:紫红色铜粉末夹有大量的黑色粉末,
   质量比1:11时,还原产物:颗粒状铜结块,呈海绵状黄色,无黑色粉末,
   质量比1:13时,还原产物:颗粒状暗红色铜结块,夹少量黑色粉末。
   由上述实验参数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最佳质量比为1:11
   2.反应物要研细混匀
   为了使氧化铜和木炭这两种反应物充分接触,要把刚烘烤过的木炭放在研钵中研细,再加入新制的氧化铜,一起混匀,能否混合均匀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原理]
   硝酸铜受热分解:2Cu(NO3)2=2CuO 4NO2↑ O2↑
  
   [操作]
   (1).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硝酸铜晶体,滴入几滴水,使它溶解。
   (2).旋转并加热试管,使管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氧化铜薄层。
   (3).加入干燥的木炭粉
   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在课前用水把混匀的氧化铜和木炭粉调成糊状,用玻璃棒把糊状物均匀涂在薄壁试管底部内壁上,晾干后进行还原操作。由于反应物的量少,反应需要的时间短,加热一会儿后,就可以在试管内壁可见紫红色的铜镜出现。
   3.反应条件:高温
   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要做好该实验,必须能使学生同时看到三种不同的现象:①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生成;②反应明显放热;③有块状或海绵状的紫红色金属铜产生。因此,无论是炭过量还是氧化铜过量,最终都会有黑色物质混杂在生成物中,不易观察到紫红色的金属铜。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现象: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为铜,所以黑色的粉末变为红色,同时反应中的碳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变为二氧化碳,所以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参考文献
  [1]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实验版
  [2] 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9月.第三期.王莉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开发和整合。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物理教研组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物理课程 教学资源 整合与利用      随着新课程开革的不断进行,物理教材中增加了较多的具有活力的内容,放弃了陈旧的无活力的理论说教,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因此加强了基础知识的
【摘要】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初中物理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为了养学生的终身探索兴趣和愿望,物理教师应认真研究实践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上好初中物理的开篇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开放的教学形式, 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我们要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   一、重组教材,例题材料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 "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购物时要记录所卖商品的价格标签,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商品的价格,根据学生的汇
期刊
目的:建立高脂诱导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观察调脂积冲剂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真胰岛素(FTI)、胰
【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和谐,更需要有效。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教法与内容的和谐,形成气氛与效果的和谐,从而构建出真正和谐有效的科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和谐有效      一、引言   下面我列举当前我县科学课堂常见的一些坏现象。   现象1、上面老师讲着,下面学生闲着。有少数老师管不住学生,就放任自流。不管你学生怎么地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做小动作、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内愈来愈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上的功能。近年在生物学课程改革中不断增加了科学史内容,但总的看来,科学史融入生物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性探讨多,定性描述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实践研究的少。定性和定量结合、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的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1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基于"课程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教师局限于把生物学
期刊
目的验证构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大鼠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了解药物对模型大鼠肺组织Ⅰ型、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为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