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初探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TESD)治疗食管憩室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16年4—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对6例食管憩室患者进行了STESD,回顾分析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STESD手术简要操作为:距食管憩室间脊3 cm处,行黏膜下注射并切开黏膜;朝向间脊建立黏膜下隧道;在间脊暴露满意后,内镜分离至憩室底部;夹闭隧道入口黏膜。记录并总结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变化(使用改良Eckardt评分系统,包括吞咽困难、烧心、反流、体质量减轻和胸骨后疼痛5项症状,每项评分0~ 3分,最高15分,最低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结果

全组男4例、女2例,年龄50~ 67(中位数56.5)岁;2例Zenker憩室,4例膈上憩室;患病时间为5月至29年(中位数2.5年);既往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全组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ESD术。间脊切开长度1~ 4 (中位数2.5) cm,关闭黏膜入口使用金属夹2~6(中位数5)枚。手术时间为33~ 135(中位数51.5)min,无术中及术后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3~ 9(中位数5)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表示症状有所缓解,其中1例Zenker憩室患者主诉手术后异物感,2周后主诉缓解。全组患者随访4~ 10(中位数5)月,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未见复发,内镜随访见间脊明显消失。6例患者术前症状评分为1~ 13(中位数4.5)分;术后评分为0~ 4(中位数0.5)分,其中术前评分分别为13分、1分和1分的3例患者术后评分均下降到0分;术前评分分别为5分和4分,2例患者术后评分下降到1分,且主要以反流为主诉;患病达29年的1例患者术前症状评分为5分,术后降为4分,但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结论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TESD)治疗食管憩室短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动态动脉弹性(Eadyn)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减量后血压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2例行机械通气且计划去甲肾上腺素减量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记录去甲肾上腺素减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Eadyn为脉压变异度(PPV)/每搏量变异度(S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以极后区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以极后区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14例NMOSD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头颅及脊髓增强MRI、重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以极后区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NMOSD患者女性多见(10/14),发病年龄为(38.1±17.0)岁,11例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Ig
目的研究旨在确定11C-羟基麻黄碱(11C-HED)是否可以预测左心室功能不全日本患者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事件。虽然11C-HED PET已被用于评估各种疾病状况下的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状况,但其预后价值方面的数据仍然有限。方法60例左室功能不全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平均LVEF为42%±14%),其中42例为缺血性心脏病,18例为非缺血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接受11C-HED PET检查。通过11C-HED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后行3 700 MBq 131I成功清除甲状腺残留组织(简称清甲)的可能因素。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0年至2014年的272例患者。给药6个月后评估清甲治疗的成功或失败。完全成功清除残余病灶的标准是:131I全身显像阴性,无残余功能性甲状腺组织或远处功能性转移,并且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低于2 μg/L。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
目的该非盲、非随机的一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单剂量223Ra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日本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辐射剂量学表现。方法研究纳入6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前列腺Ⅳ期腺癌日本患者(平均年龄72.5岁,范围65~79岁)。2~5 min内静脉缓慢推注单一剂量的223Ra,组1剂量为50 kBq/kg,组2剂量为100 kBq/kg。结果经静脉注射后,223Ra以多相式从血液中快速清除。注射后24
在过去10年中,PET/CT及其他联合成像仪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科研工具,并大大提高了现今常规核医学诊断的准确性。由于设计上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难题,PET/MR一体机刚投放市场不久,有着很高的市场期望值,这主要是得益于MR本身所具有的高软组织对比度以及与PET相结合后所具备的多功能成像特点。然而,PET/MR融合显像对心脏疾病诊断领域的额外和潜在临床价值还鲜有报道。本综述对比总结了PET及MR在心脏病学
目的研究旨在为日本人群123I-FP-CIT SPECT图像的解剖标准化创建1个新模式,以评估其多巴胺转运蛋白的结合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16名正常受试者[女5名,男11名,平均年龄(51.6±9.5)岁,范围25~62岁]和21例帕金森病患者[女7例,男14例,平均年龄(70.7±9.4)岁,范围49~85岁]。所有正常受试者和帕金森病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弹丸"式静脉注射148 MBq的123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产生心肌逆向重塑(RR),其中可能包括机械逆向重塑(MRR)和(或)电逆向重塑(ERR)。然而,MRR和ERR却未必相伴相生,且其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评价基于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估的心肌基质特征与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心肌RR表现的关系。方法41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10)岁,接受为期至少12个月的CRT。依据其心肌RR的表现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