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度障碍”,这里是指一些体育特长生在训练初期短跑成绩提高很快,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出现成绩停滞不前,或是成绩提高极为缓慢的现象。此现象严重地困扰着不少担任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教师们。本人指导了13年的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对短跑训练中的速度障碍感触颇深,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与成功的探索后,对突破速度障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就这一课题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破短跑速度障碍理论上是可行的
运动生理学认为,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并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动力定型既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在空间特征上得到固定,又使其在时间特征上得到固定。由于空间特征比时间特征稳定,而时间特征消失的速度要比空间特征消失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只要在不破坏技术动作空间特征的情况下去破坏时间特征,则可以使速度障碍得到突破。此外,通过改变影响完成技术动作的条件,还可以打破原先已形成条件反射的联系而去改变动力定型,使速度突破成为可行。因此,要从根本上突破速度障碍,首先必须摒弃一些旧的训练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吸取新的训练方法。其次,训练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二、实践证明突破短跑速度障碍是可行的
从事学校课外体育训练以来,感触最深的是前几年带的二十多名学生中,有5人是因体育术科落榜的复读生。通过分析,他们在高一、高二时段基础训练抓得不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训练方法陈旧,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因而,高二到高三阶段出现了速度障碍现象。
详情见下表(单位:秒)
■
为了能从根本上突破短跑速度障碍,经过不断地研究及探索,终于在当年市级的体育高考模拟测试中,他们在不同段落的速度项目上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成绩见下表(单位:秒):
■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出,这五名学生的速度障碍得到了根本上的突破,也证明了突破短跑速度障碍是可行的。
三、突破短跑速度障碍常用的训练方法
1.突破动作、步幅障碍的放松跑训练法。因为放松跑既有利于肌肉的收缩速度,还可以有效地节省能量和促进能量物质的合成,一般来说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越强,其保持高速跑的能力越强,打破动力定型的效果越明显。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跑法僵硬费力、不规范、步幅小等毛病。本人常采用的手段有:60米大步幅弹性跑,此跑法要求学生用85%的强度跑60米,提醒学生要注意高抬大腿,采用合适的频率和舒展的动作进行练习。可以安排8~12组,每组间歇3分钟左右。
2.突破步频障碍的快速下坡跑训练法。通过运动力学分析,在斜坡上往下跑的运动员除了支撑运动器官的肌肉力量外,还获得一个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分力,相比直道跑可以得到“超速度”的效果。因此,此方法是提高学生步频的有效训练手段。在训练当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坡度,一般以3°至6°最佳,坡度过大会容易使技术动作变形,影响效果。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跑动技术情况下进行,距离80~120米為宜,可以安排10~15组,每组间歇2~3分钟左右。
3.突破加速和绝对速度能力障碍的训练法。(1)行进间30米~80米计时跑;(2)蹲踞式起跑30米~60米;(3)变节奏跑(80米~150米快速跑 惯性跑 慢跑);(4)递减距离的快速跑(150米 120米 100米 60米 30米);(5)顺风跑50米~80米;(6)让距离追赶跑30米~60米;(7)比赛短距离接力跑;(9)短距离测验。训练强度控制在90%~95%,安排6~8组。
4.牵引跑训练法。此方法目的在于通过人工条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绝对速度素质,从而突破速度障碍。本人常使用弹性橡胶带牵拉法,即将8~10米长的胶带一头绑在速度较快的队员腰间,另一头绑在速度较慢者身上,这样速度较慢者可能以较高的速度被牵拉着跑,前者通过练习可发展力量素质。此练习要求在跑动动作技术不变形的前提下完成,练习距离120米左右为宜,可安排8~10组,强度90%左右。
5.突破动作速度障碍的信号刺激法。在学生精力旺盛、动作协调的情况下,如果加以声音信号的刺激,对突破已定型的极限动作速度极为有效。此法要求学生尽力保持动作频率,一旦产生疲劳则应停止该训练。一般情况下,练习的持续时间在20秒以内,距离在30~60米之间,可重复5~6组,强度控制在90~95%。
6.突破专项速度耐力障碍的训练法。(1)变速跑200米快 200米慢,200米快 100米慢,300米快 100米慢,快跑控制在最大强度的75%~85%,同时慢跑要提出要求;(2)循环跑:60米 100米 150米 200米 300米 200米 150米 100米 60米,强度控制在85%左右,可以安排4~6组;(3)上下坡跑,80米~150米,上坡快,下坡放松跑,安排8~10组;(4)200米波浪跑,弧顶开始,加速跑60米(步频) 惯性跑50米(步长) 慢跑40米 慢走50米,2~3圈为一组,快跑的强度控制在95%,可以安排3~4组。
四、结合力量训练突破短跑速度障碍
由于每个人的速度素质发展情况不同,各个人的技术特点也不一样。因此,除了结合以上训练方法,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力量训练。
1.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重对全身基本力量的锻炼,以提高考生的整体力量水平。在训练过程中除了利用专门的器械外,还可以利用人体自身的体重来进行锻炼,比如蛙跳、立定三级跳、短距离的快速单足跳等。在力量训练中,往往采用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即大负荷重量的大强度力量训练 较小重量的快速力量训练 一般的专门性练习。同时,注意身体各部分训练的基本顺序,顺序为:上肢—→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另外,力量训练后应有2~4周的减量练习阶段,以便通过“延缓转化”把所提高的力量能力转移到速度能力上去。
2.注意力量练习的针对性。力量训练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人的“训练方法”,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切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的训练模式。应制定出符合考生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让他们明确自己每天该练什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考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事半功倍。
可以通过负中等重量杠铃的快速半蹲(采用计时方法)来发展下肢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也可通过行进间半收腹跳、深跳、跳绳等手段来发展髁关节等肌肉群的力量,使他们的速度障碍得到突破。本人通常定期对学生进行力量“测验”,在掌握他们动态力量的情况下,按照每个人当时最大力量80%的强度进行力量训练。这样的训练才能充分体现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对于学校体育训练中出现的速度障碍等疑难问题,只要做到科学分析,努力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突破短跑速度障碍理论上是可行的
运动生理学认为,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并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动力定型既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在空间特征上得到固定,又使其在时间特征上得到固定。由于空间特征比时间特征稳定,而时间特征消失的速度要比空间特征消失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只要在不破坏技术动作空间特征的情况下去破坏时间特征,则可以使速度障碍得到突破。此外,通过改变影响完成技术动作的条件,还可以打破原先已形成条件反射的联系而去改变动力定型,使速度突破成为可行。因此,要从根本上突破速度障碍,首先必须摒弃一些旧的训练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吸取新的训练方法。其次,训练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二、实践证明突破短跑速度障碍是可行的
从事学校课外体育训练以来,感触最深的是前几年带的二十多名学生中,有5人是因体育术科落榜的复读生。通过分析,他们在高一、高二时段基础训练抓得不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训练方法陈旧,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因而,高二到高三阶段出现了速度障碍现象。
详情见下表(单位:秒)
■
为了能从根本上突破短跑速度障碍,经过不断地研究及探索,终于在当年市级的体育高考模拟测试中,他们在不同段落的速度项目上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成绩见下表(单位:秒):
■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出,这五名学生的速度障碍得到了根本上的突破,也证明了突破短跑速度障碍是可行的。
三、突破短跑速度障碍常用的训练方法
1.突破动作、步幅障碍的放松跑训练法。因为放松跑既有利于肌肉的收缩速度,还可以有效地节省能量和促进能量物质的合成,一般来说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越强,其保持高速跑的能力越强,打破动力定型的效果越明显。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跑法僵硬费力、不规范、步幅小等毛病。本人常采用的手段有:60米大步幅弹性跑,此跑法要求学生用85%的强度跑60米,提醒学生要注意高抬大腿,采用合适的频率和舒展的动作进行练习。可以安排8~12组,每组间歇3分钟左右。
2.突破步频障碍的快速下坡跑训练法。通过运动力学分析,在斜坡上往下跑的运动员除了支撑运动器官的肌肉力量外,还获得一个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分力,相比直道跑可以得到“超速度”的效果。因此,此方法是提高学生步频的有效训练手段。在训练当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坡度,一般以3°至6°最佳,坡度过大会容易使技术动作变形,影响效果。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跑动技术情况下进行,距离80~120米為宜,可以安排10~15组,每组间歇2~3分钟左右。
3.突破加速和绝对速度能力障碍的训练法。(1)行进间30米~80米计时跑;(2)蹲踞式起跑30米~60米;(3)变节奏跑(80米~150米快速跑 惯性跑 慢跑);(4)递减距离的快速跑(150米 120米 100米 60米 30米);(5)顺风跑50米~80米;(6)让距离追赶跑30米~60米;(7)比赛短距离接力跑;(9)短距离测验。训练强度控制在90%~95%,安排6~8组。
4.牵引跑训练法。此方法目的在于通过人工条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绝对速度素质,从而突破速度障碍。本人常使用弹性橡胶带牵拉法,即将8~10米长的胶带一头绑在速度较快的队员腰间,另一头绑在速度较慢者身上,这样速度较慢者可能以较高的速度被牵拉着跑,前者通过练习可发展力量素质。此练习要求在跑动动作技术不变形的前提下完成,练习距离120米左右为宜,可安排8~10组,强度90%左右。
5.突破动作速度障碍的信号刺激法。在学生精力旺盛、动作协调的情况下,如果加以声音信号的刺激,对突破已定型的极限动作速度极为有效。此法要求学生尽力保持动作频率,一旦产生疲劳则应停止该训练。一般情况下,练习的持续时间在20秒以内,距离在30~60米之间,可重复5~6组,强度控制在90~95%。
6.突破专项速度耐力障碍的训练法。(1)变速跑200米快 200米慢,200米快 100米慢,300米快 100米慢,快跑控制在最大强度的75%~85%,同时慢跑要提出要求;(2)循环跑:60米 100米 150米 200米 300米 200米 150米 100米 60米,强度控制在85%左右,可以安排4~6组;(3)上下坡跑,80米~150米,上坡快,下坡放松跑,安排8~10组;(4)200米波浪跑,弧顶开始,加速跑60米(步频) 惯性跑50米(步长) 慢跑40米 慢走50米,2~3圈为一组,快跑的强度控制在95%,可以安排3~4组。
四、结合力量训练突破短跑速度障碍
由于每个人的速度素质发展情况不同,各个人的技术特点也不一样。因此,除了结合以上训练方法,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力量训练。
1.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重对全身基本力量的锻炼,以提高考生的整体力量水平。在训练过程中除了利用专门的器械外,还可以利用人体自身的体重来进行锻炼,比如蛙跳、立定三级跳、短距离的快速单足跳等。在力量训练中,往往采用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即大负荷重量的大强度力量训练 较小重量的快速力量训练 一般的专门性练习。同时,注意身体各部分训练的基本顺序,顺序为:上肢—→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另外,力量训练后应有2~4周的减量练习阶段,以便通过“延缓转化”把所提高的力量能力转移到速度能力上去。
2.注意力量练习的针对性。力量训练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人的“训练方法”,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切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的训练模式。应制定出符合考生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让他们明确自己每天该练什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考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事半功倍。
可以通过负中等重量杠铃的快速半蹲(采用计时方法)来发展下肢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也可通过行进间半收腹跳、深跳、跳绳等手段来发展髁关节等肌肉群的力量,使他们的速度障碍得到突破。本人通常定期对学生进行力量“测验”,在掌握他们动态力量的情况下,按照每个人当时最大力量80%的强度进行力量训练。这样的训练才能充分体现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对于学校体育训练中出现的速度障碍等疑难问题,只要做到科学分析,努力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