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上《歌剧》欣赏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在这样的视听欣赏教学中,学生主动自觉探索歌剧之美,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依托网络技术,强化对歌剧的感受能力
21世纪的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开放性的教育環境之中,通过新颖的网络环境的音乐课堂模式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美的感受力。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轻而易举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精彩、声色兼备、美轮美奂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以此来提高和强化对歌剧的感受能力。
在《歌剧》课中,为了增加容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整合网络技术。例如,通过互联网在线欣赏《白毛女》《费加罗的婚礼》《猫》《歌剧魅影》等歌剧选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欣赏、比较、分析、感悟歌剧片断,并把观后感及时发到班级QQ群中,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互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欣赏时间,又提高了对歌剧的鉴赏能力。
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似海》选段是喜儿在剧中较经典的一首咏叹调,讲述的是坚强的女主人公喜儿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来感染听众,旋律高亢、激扬,并运用了戏曲紧拉慢唱的手法,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朗诵性与戏剧性冲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学生极大的视觉画面冲击力。
又如,歌剧《猫》中世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Memory,由一只叫格里泽贝拉的雌猫演唱,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四处闯荡,历尽艰险,渴望回归家族。表演者演唱时收放自如,浅吟低唱时音质甜美,激情处歌声宏大奔放,扣人心弦。学生感受到这只流浪猫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寞,无不为之动容,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教学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想火花碰撞,产生无穷的智慧,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二、依托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引导一个身处无知之中的学生,先生需先得激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汲取知识。
在《歌剧》一课中,教师没有光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而是依靠网络技术,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例如,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精彩的音乐片段时,屏幕投影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1.什么是歌剧?2.歌剧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什么?3.西方歌剧的起源;4.请举例说明西洋歌剧中的经典作品;5.中国歌剧的起源;6.请举例说明中国歌剧中的代表作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获得对应的共享网络FTP空间,存放答案。任务布置后,各个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把问题分解开来,各自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寻找答案,把找到的答案放在FTP中各自的空间中,最后由1名同学负责整理出一份电子文稿,成为交流互动的基本材料。学生非常乐意完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教师下达的任务。
尽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应用网络教学,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任务显得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活跃思维,激发音乐灵感,共同建构起歌剧的知识。
三、依托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创造,主要指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积极自主探索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例如在《歌剧》课中,教师就进行了如下教学尝试: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给大家介绍的几部歌剧,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歌剧的知识和经典曲目。下面,我们各小组就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一个关于歌剧介绍的演示文稿,并上传至局域网FTP服务器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展示作品时,教师发现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在很短的时间内,每一组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成果,学生把从互联网搜索得到的资料制作成了一个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演示文稿。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歌剧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思维发展。说唱、演示、评价使教学变得生动、富有生机,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欣赏歌剧、感受歌剧、理解歌剧的同时,能够对歌剧知识进行再次创造。这一切,都来源于音乐教师灵活利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课堂服务。
无法禁止的网络,曾经让教师头疼、学生喜爱、家长担心,在教师精心严密的教学组织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音乐课不再是只有教师的表演而没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舞台,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设计为师生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快乐、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依托网络技术,强化对歌剧的感受能力
21世纪的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开放性的教育環境之中,通过新颖的网络环境的音乐课堂模式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美的感受力。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轻而易举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精彩、声色兼备、美轮美奂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以此来提高和强化对歌剧的感受能力。
在《歌剧》课中,为了增加容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整合网络技术。例如,通过互联网在线欣赏《白毛女》《费加罗的婚礼》《猫》《歌剧魅影》等歌剧选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欣赏、比较、分析、感悟歌剧片断,并把观后感及时发到班级QQ群中,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互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欣赏时间,又提高了对歌剧的鉴赏能力。
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似海》选段是喜儿在剧中较经典的一首咏叹调,讲述的是坚强的女主人公喜儿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来感染听众,旋律高亢、激扬,并运用了戏曲紧拉慢唱的手法,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朗诵性与戏剧性冲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学生极大的视觉画面冲击力。
又如,歌剧《猫》中世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Memory,由一只叫格里泽贝拉的雌猫演唱,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四处闯荡,历尽艰险,渴望回归家族。表演者演唱时收放自如,浅吟低唱时音质甜美,激情处歌声宏大奔放,扣人心弦。学生感受到这只流浪猫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寞,无不为之动容,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教学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想火花碰撞,产生无穷的智慧,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二、依托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引导一个身处无知之中的学生,先生需先得激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汲取知识。
在《歌剧》一课中,教师没有光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而是依靠网络技术,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例如,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精彩的音乐片段时,屏幕投影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1.什么是歌剧?2.歌剧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什么?3.西方歌剧的起源;4.请举例说明西洋歌剧中的经典作品;5.中国歌剧的起源;6.请举例说明中国歌剧中的代表作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获得对应的共享网络FTP空间,存放答案。任务布置后,各个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把问题分解开来,各自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寻找答案,把找到的答案放在FTP中各自的空间中,最后由1名同学负责整理出一份电子文稿,成为交流互动的基本材料。学生非常乐意完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教师下达的任务。
尽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应用网络教学,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任务显得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活跃思维,激发音乐灵感,共同建构起歌剧的知识。
三、依托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创造,主要指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积极自主探索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例如在《歌剧》课中,教师就进行了如下教学尝试: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给大家介绍的几部歌剧,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歌剧的知识和经典曲目。下面,我们各小组就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一个关于歌剧介绍的演示文稿,并上传至局域网FTP服务器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展示作品时,教师发现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在很短的时间内,每一组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成果,学生把从互联网搜索得到的资料制作成了一个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演示文稿。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歌剧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思维发展。说唱、演示、评价使教学变得生动、富有生机,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欣赏歌剧、感受歌剧、理解歌剧的同时,能够对歌剧知识进行再次创造。这一切,都来源于音乐教师灵活利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课堂服务。
无法禁止的网络,曾经让教师头疼、学生喜爱、家长担心,在教师精心严密的教学组织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音乐课不再是只有教师的表演而没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舞台,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设计为师生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快乐、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