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一学
1.用亲身体验和感受创作
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直接经验只是一部分,间接经历同样可以激起人们的思考。很多人不具备“感受生活的能力”,即对所观察事物细节的记忆,而这一点,对一个从事创作的人而言,至关重要。在张抗抗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
2.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情感、心理、灵魂等人性的“内在”因素才应是作者要表现的东西。张抗抗在这方面十分重视。其大部分作品取材于个人的直接体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很少迷恋于“宏大叙事”。在叙事或情节的推演中,较自然坦诚地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3.语言感性、细腻、有温度
张抗抗的大部分作品的语言既有女性特有的温婉、感性,又不乏理性。她善于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并通过准确的词语、灵活的修辞和具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演绎文字,使其作品语言变得无比优美,能给人以温暖。
聊一聊
1.吃点心(典型)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会给张抗抗讲故事、念诗。因此,她刚会说话时,就会背诗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地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2.阅读是终身的事
有一年冬季,张抗抗从一个老猎户家的炕底下掏来一本《浮士德》。顾不得外面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躲进帐篷里读起了《浮士德》。“书中内容跟眼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干,根本看不懂,只是觉得那些句子很美,书中发生的事情在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我不了解的文化,令人神往。那种感觉虽然很荒诞,但是我至少在那时候的文化荒原里触摸过它,那种感觉到现在都会触动我。”张抗抗回忆说。
“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张抗抗说得很恳切,“一个人噢,不要说你当作家还是不当作家,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永远是人生的精神养料!”
品一品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泡,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评一评
1.标题巧妙,一石二鸟
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书店灯光变化预示其命运的变化,也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起伏。从开头卢娜绝望时气愤关掉“亮得晃眼”的灯,到最后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陌生人访店,说书店亮了许多,同时也揭示了坚守梦想,努力前行,人类的希望就会越来越“亮”,彰显了文章主旨。
2.人物塑造,形象饱满
作者着力描写卢娜的心理活动,忧愁、愧疚、不甘、绝望、犹豫等情绪,在书店命运起起落落的叙述中,一一呈现,真实自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有追求、上进、坚强的女性。
3.充满能量,温暖人心
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充满人文关怀与正能量。“明光书店”几经波折最終存活了下来,见证了时代和人们需求的变迁。书店命运暗示了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匮乏,诚如作者所说:如何在世态的改变中,坚守自己的梦想,不仅是“关注现实”,更是关注一个民族的未来。小说结尾让人看到了光明,人类精神的灯光永不会灭。
1.用亲身体验和感受创作
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直接经验只是一部分,间接经历同样可以激起人们的思考。很多人不具备“感受生活的能力”,即对所观察事物细节的记忆,而这一点,对一个从事创作的人而言,至关重要。在张抗抗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
2.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情感、心理、灵魂等人性的“内在”因素才应是作者要表现的东西。张抗抗在这方面十分重视。其大部分作品取材于个人的直接体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很少迷恋于“宏大叙事”。在叙事或情节的推演中,较自然坦诚地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3.语言感性、细腻、有温度
张抗抗的大部分作品的语言既有女性特有的温婉、感性,又不乏理性。她善于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并通过准确的词语、灵活的修辞和具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演绎文字,使其作品语言变得无比优美,能给人以温暖。
聊一聊
1.吃点心(典型)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会给张抗抗讲故事、念诗。因此,她刚会说话时,就会背诗了。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地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2.阅读是终身的事
有一年冬季,张抗抗从一个老猎户家的炕底下掏来一本《浮士德》。顾不得外面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躲进帐篷里读起了《浮士德》。“书中内容跟眼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干,根本看不懂,只是觉得那些句子很美,书中发生的事情在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我不了解的文化,令人神往。那种感觉虽然很荒诞,但是我至少在那时候的文化荒原里触摸过它,那种感觉到现在都会触动我。”张抗抗回忆说。
“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张抗抗说得很恳切,“一个人噢,不要说你当作家还是不当作家,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永远是人生的精神养料!”
品一品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泡,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评一评
1.标题巧妙,一石二鸟
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书店灯光变化预示其命运的变化,也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起伏。从开头卢娜绝望时气愤关掉“亮得晃眼”的灯,到最后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陌生人访店,说书店亮了许多,同时也揭示了坚守梦想,努力前行,人类的希望就会越来越“亮”,彰显了文章主旨。
2.人物塑造,形象饱满
作者着力描写卢娜的心理活动,忧愁、愧疚、不甘、绝望、犹豫等情绪,在书店命运起起落落的叙述中,一一呈现,真实自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有追求、上进、坚强的女性。
3.充满能量,温暖人心
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充满人文关怀与正能量。“明光书店”几经波折最終存活了下来,见证了时代和人们需求的变迁。书店命运暗示了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匮乏,诚如作者所说:如何在世态的改变中,坚守自己的梦想,不仅是“关注现实”,更是关注一个民族的未来。小说结尾让人看到了光明,人类精神的灯光永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