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浅谈轶事
1.家庭教育对胡适的影响
胡适的父亲教胡适母亲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胡适,胡适3岁就认识千字,胡适读的前两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胡适儿时,每天天刚亮,母亲便把他喊醒,叫他披衣坐起。母亲看他清醒了,便对他说昨天你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错,要他用功读书。到天大明时,她才把他的衣服穿好,催他去上早学。
2.到学堂最早的胡适
胡适小时候读书的学堂,门上的钥匙放在先生家里;胡适到学堂门口看门没开,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他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他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背了书,他才回家吃早饭。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胡适有一次携一方“鸡血石”前往京华刻印店治一枚私章。店老板见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即以贵宾礼迎入室内奉茶。店老板系湖南才子,中过举人,是反对白话文的干将。平常苦于没有机会发泄,今见胡适“自投罗网”,认为机会来了。“胡博士,请问刻什么字?”“刻‘胡适之印’即可!”胡适答道。“胡博士提倡白话文,怎么也用起了‘之乎者也’来?”胡适笑而不答。三天后,店老板派伙计送去印章。胡适一看,只见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哭笑不得。
4.胡适与小贩
回台湾定居后,胡适收到一封卖芝麻饼小贩写的信。这个叫袁瓞的小贩向他请教英美政治制度问题。胡适得信非常激动,当即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些话:“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卖芝麻饼,风雨无阻,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他邀请袁瓞到南港“中研院”的寓所做客,袁瓞如约而至,两人谈得很投机。当胡适得知袁瓞鼻孔里长了个瘤子,想治又没钱时,当即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
大家谈
1.幽默的胡适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讲演时,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2.宽容的胡适
胡适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的宿敌非常宽容。1936年11月,苏雪林写信给胡适,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宣布要“向鲁党挑战”,劝胡适出面领导这个工作。胡适与鲁迅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两人后来分道扬镳。胡适回信中严厉批评了苏雪林,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3.热心助人的胡适
1919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就乘轮船去了美国。在船上,林语堂的夫人患了急性盲肠炎。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用完了,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1923年,林语堂回国,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的。
4.做人有底线的胡适
有一年,胡适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号”,销售徽州各地的名茶,生意一直不怎么景气。别人给他出主意说:你的侄儿胡适博士名气很大,你何不好好利用一下,只要胡博士肯为你做点广告,还愁茶叶销不出去?胡近仁一听,立即乐了,他决定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博士茶”,并拟好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有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语,希望胡适“友情出演”。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原因只是胡近仁的要求超出了他做人的底线。
经典掠影
高梦旦先生小传
◎胡 适
民国十年的春末夏初,高梦旦先生从上海到北京来看我。他说,他现在决定辞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事,他希望我肯去做他的继任者。他说:“北京大学固然重要,我们总希望你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事业。我们的意思确是十分诚恳的。”
那时我还不满三十岁,高先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谈话很诚恳,我很受感动。……当时我答应他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去住一两个月,看看里面的工作,并且看看我自己配不配接受高先生的付托。……但是我研究的结果,我始终承认我的性情和训练都不配做这件事。我很诚恳地辞谢了高先生。他问我意中有谁可任这事。我推荐王云五先生,并且介绍他和馆中各位老辈相见。他们会见了两次之后,我就回北京去了。
我走后。高先生就请王云五先生每天到编译所去,把所中的工作指示给他看,和他从前指示给我看一样。一个月之后,高先生就辞去了编译所所长,请王先生继他的任,他自己退居出版部部长,尽心尽力地襄助王先生做改革的事业。
民国十九年,王云五先生做了商务印书馆的总理(经理)。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商务印书馆的闸北各厂都被日本军队烧毁了。兵祸稍定,王先生决定要做恢复的工作。高先生和张菊生先生本来都已退休了,当那危急的时期,他们每天都到馆中来襄助王先生办事。两年之中,王先生苦心硬干,就做到了恢复商务印书馆的奇迹。
我特记载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美谈。王云五先生是我的教师,又是我的朋友,我推荐他,这并不奇怪。最难能的是高梦旦先生和馆中几位老辈,他们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们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这是值得大书深刻,留给世人思念的。
…………
因为他期望光明,所以他最能欣赏也最能了解这个新鲜的世界,因为他崇尚实事,所以他不梦想那光明可以立刻来临,他知道进步是一点一滴的积聚成的,光明是一线一线的慢慢来的。最要紧的条件只是人人尽他的一点一滴的责任,贡献他一分一秒的光明。
高先生的做人,最慈祥,最热心,他那古板的外貌里藏着一颗最仁爱暖热的心。在他的大家庭里,他的儿子、女儿都说:“吾父不仅是一个好父亲,实兼一个友谊至笃的朋友。”他的侄儿、侄女们都说:“十一叔是圣人。”这个圣人不是圣庙里陪吃冷猪肉的圣人,是一个处处能体谅人,能了解人,能帮助人,能热烈的爱人的,新时代的圣人。
他的最可爱之处,是因为他最能忘了自己。他没有利心,没有名心,没有胜心。人都说他冲淡,其实他是浓挚热烈。在他那浓挚热烈的心里,他期望一切有力量而又肯努力的人都能成功胜利,别人的成功胜利都使他欢喜安慰,如同他自己的成功胜利一样。因为浓挚熱烈,所以冲淡的好像没有自己了。
(选自《胡适散文经典》,有删节)
这篇传记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写高梦旦先生请“我”接替他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一事的前后经过,表现了高先生“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他这种举贤任能,甘居下位的胸怀令作者既有知遇之情的感激,又有对长者的尊敬与深切怀念。他的崇实敬业精神实乃“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而结尾处一笔带过地表现高梦旦先生爱憎鲜明,淡泊忘我的文字更是令人钦佩不已。
浅谈轶事
1.家庭教育对胡适的影响
胡适的父亲教胡适母亲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胡适,胡适3岁就认识千字,胡适读的前两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胡适儿时,每天天刚亮,母亲便把他喊醒,叫他披衣坐起。母亲看他清醒了,便对他说昨天你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错,要他用功读书。到天大明时,她才把他的衣服穿好,催他去上早学。
2.到学堂最早的胡适
胡适小时候读书的学堂,门上的钥匙放在先生家里;胡适到学堂门口看门没开,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他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他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背了书,他才回家吃早饭。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胡适有一次携一方“鸡血石”前往京华刻印店治一枚私章。店老板见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即以贵宾礼迎入室内奉茶。店老板系湖南才子,中过举人,是反对白话文的干将。平常苦于没有机会发泄,今见胡适“自投罗网”,认为机会来了。“胡博士,请问刻什么字?”“刻‘胡适之印’即可!”胡适答道。“胡博士提倡白话文,怎么也用起了‘之乎者也’来?”胡适笑而不答。三天后,店老板派伙计送去印章。胡适一看,只见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哭笑不得。
4.胡适与小贩
回台湾定居后,胡适收到一封卖芝麻饼小贩写的信。这个叫袁瓞的小贩向他请教英美政治制度问题。胡适得信非常激动,当即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些话:“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卖芝麻饼,风雨无阻,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他邀请袁瓞到南港“中研院”的寓所做客,袁瓞如约而至,两人谈得很投机。当胡适得知袁瓞鼻孔里长了个瘤子,想治又没钱时,当即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
大家谈
1.幽默的胡适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讲演时,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2.宽容的胡适
胡适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的宿敌非常宽容。1936年11月,苏雪林写信给胡适,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宣布要“向鲁党挑战”,劝胡适出面领导这个工作。胡适与鲁迅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两人后来分道扬镳。胡适回信中严厉批评了苏雪林,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3.热心助人的胡适
1919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就乘轮船去了美国。在船上,林语堂的夫人患了急性盲肠炎。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用完了,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1923年,林语堂回国,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的。
4.做人有底线的胡适
有一年,胡适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号”,销售徽州各地的名茶,生意一直不怎么景气。别人给他出主意说:你的侄儿胡适博士名气很大,你何不好好利用一下,只要胡博士肯为你做点广告,还愁茶叶销不出去?胡近仁一听,立即乐了,他决定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博士茶”,并拟好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有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语,希望胡适“友情出演”。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原因只是胡近仁的要求超出了他做人的底线。
经典掠影
高梦旦先生小传
◎胡 适
民国十年的春末夏初,高梦旦先生从上海到北京来看我。他说,他现在决定辞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事,他希望我肯去做他的继任者。他说:“北京大学固然重要,我们总希望你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事业。我们的意思确是十分诚恳的。”
那时我还不满三十岁,高先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谈话很诚恳,我很受感动。……当时我答应他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去住一两个月,看看里面的工作,并且看看我自己配不配接受高先生的付托。……但是我研究的结果,我始终承认我的性情和训练都不配做这件事。我很诚恳地辞谢了高先生。他问我意中有谁可任这事。我推荐王云五先生,并且介绍他和馆中各位老辈相见。他们会见了两次之后,我就回北京去了。
我走后。高先生就请王云五先生每天到编译所去,把所中的工作指示给他看,和他从前指示给我看一样。一个月之后,高先生就辞去了编译所所长,请王先生继他的任,他自己退居出版部部长,尽心尽力地襄助王先生做改革的事业。
民国十九年,王云五先生做了商务印书馆的总理(经理)。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商务印书馆的闸北各厂都被日本军队烧毁了。兵祸稍定,王先生决定要做恢复的工作。高先生和张菊生先生本来都已退休了,当那危急的时期,他们每天都到馆中来襄助王先生办事。两年之中,王先生苦心硬干,就做到了恢复商务印书馆的奇迹。
我特记载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美谈。王云五先生是我的教师,又是我的朋友,我推荐他,这并不奇怪。最难能的是高梦旦先生和馆中几位老辈,他们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们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这是值得大书深刻,留给世人思念的。
…………
因为他期望光明,所以他最能欣赏也最能了解这个新鲜的世界,因为他崇尚实事,所以他不梦想那光明可以立刻来临,他知道进步是一点一滴的积聚成的,光明是一线一线的慢慢来的。最要紧的条件只是人人尽他的一点一滴的责任,贡献他一分一秒的光明。
高先生的做人,最慈祥,最热心,他那古板的外貌里藏着一颗最仁爱暖热的心。在他的大家庭里,他的儿子、女儿都说:“吾父不仅是一个好父亲,实兼一个友谊至笃的朋友。”他的侄儿、侄女们都说:“十一叔是圣人。”这个圣人不是圣庙里陪吃冷猪肉的圣人,是一个处处能体谅人,能了解人,能帮助人,能热烈的爱人的,新时代的圣人。
他的最可爱之处,是因为他最能忘了自己。他没有利心,没有名心,没有胜心。人都说他冲淡,其实他是浓挚热烈。在他那浓挚热烈的心里,他期望一切有力量而又肯努力的人都能成功胜利,别人的成功胜利都使他欢喜安慰,如同他自己的成功胜利一样。因为浓挚熱烈,所以冲淡的好像没有自己了。
(选自《胡适散文经典》,有删节)
这篇传记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写高梦旦先生请“我”接替他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一事的前后经过,表现了高先生“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他这种举贤任能,甘居下位的胸怀令作者既有知遇之情的感激,又有对长者的尊敬与深切怀念。他的崇实敬业精神实乃“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而结尾处一笔带过地表现高梦旦先生爱憎鲜明,淡泊忘我的文字更是令人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