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关注赛项——优秀课件评选之语文多媒体课件
第七届NOC活动决赛已胜利结束,但比赛只是方式和手段,获奖决不是最终目的。总结比赛中选手的经验和教训,引领课件制作朝着更方便、更有效、更有情趣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在决赛的余韵中要做的事。
本期我们请优秀课件评选赛项语文组评委张爱文给本届决赛中的语文课件“把脉”、“开方”,使广大语文教师吸取散落在参赛课件中的闪光点,少犯共性错误,这才是我们举办NOC活动的初衷。
第七届NOC大赛优秀课件评选赛项已落下帷幕,笔者作为此赛项语文组评委,全程参与了现场考核、作品复赛和现场答辩的评判工作。待诸奖项尘埃落定之后,却发现作为大学科之一的语文学科遭遇尴尬:参赛的初中组、高中组语文课件在恩欧希大奖及一等奖评选中全军覆没;为语文课件挽回一丝颜面的是小学组,其中《邓小平爷爷植树》喜获恩欧希大奖,另5个课件获一等奖。作为大学科的语文,多媒体课件缘何出现“低强高弱”和“整体下滑”的现象呢?比赛结束后的这些日子里,我重温了所有语文课件,力图通过寻觅散落的闪光点,为低迷的初高中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把脉,进而抛砖引玉。
● 几点“伤心”
综观参赛的语文课件,较其他学科而言,真是让人有点伤心有点痛,若不述说一番,就如同骨鲠在喉,令人难受。
1.花拳绣腿,派不上用场
从众多落选课件看,很多教师是欣闻NOC大赛启动的消息后,为参赛特制的课件。他们选择了容易把握的教材内容固然可以理解,可制作时胸中装着“比赛”而不是“教学”,制作出的当然是“比赛用的课件”了。他们不知NOC课件赛项不同于时下很多流行的课件大赛,它举办的目的是推进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绝非哗众取宠。所以指导思想上定位错误,导致制作课件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全然不顾课件对教学目标的辅助作用,一股脑儿把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作品背景、作者生平、著作之类的各科材料都搬上课件。如《九寨沟》课件,制作者恨不得把所有九寨沟的图片全部展现给学生,岂不知学生欣赏过这些图片后会失去咀嚼文字的兴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科学家张衡小时候热爱科学的故事,制作者在课件中把“星座”方面的地理知识全部堆积其上,毫无用处。这类课件很有迷惑性,粗一看内容丰富,容量阔大。可用到课堂上呢,反而会画蛇添足,使教学成为摆弄媒体的“花拳绣腿”。
2.越俎代庖,吃力不讨好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原因之一,因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无法复制,所以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和体验才能受到文化熏陶,吸取人文素养。可是大赛中一些作品只知避虚就实,不会计白当黑。文本中有白鹭,白鹭就一飞冲天;诗中有黄鹂,黄鹂就婉转啼鸣。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课件,其中诵读到结尾“春天像刚健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腿和腰脚……”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位健美运动员,展示着强大的肱二头肌,令人喷饭。所以这类课件“打哪指哪”,完全成了课文的复制品,破坏了文章的意境,毫无熏陶和意境可讲。课件制作者显然不懂得“想象是艺术的灵魂”,不懂得给学生“留白”,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3.花里胡哨,缺一点美感
作为人文类学科范畴,语文课件更应该注重审美。可是部分课件文字大小不合适,与背景颜色配合不当,感觉花花绿绿,不够雅致。有些课件背景图片过于花哨,既不能突出主题,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个别图片不清晰,处理不精细,图片的水印文字赫然在目;还有的因为编辑不当产生了失真和比例失调,某个课件连“邓小平爷爷”的脸都是用“马赛克”堆积而成的,令人痛心疾首;有些课件布局过于单调,基本是一图(背景图)一段文,图片和文字所突出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有些课件音频文件使用不恰当,音乐的风格和文本的意境相去太远;个别课件还存在无效音频,每单击一次鼠标,就发出一种声音,爆炸声、刹车声、玻璃声不绝于耳,容易让人产生听觉疲劳。如此花里胡哨的语文课件,怎么能营造氛围,再现情境呢?
4.裹足不前,少些许创意
最通俗地说,创意可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本届比赛虽然语文类课件数量不少,但精品却是凤毛麟角。多数课件教学创意基本谈不上,从课堂导入到作家作品介绍,从生字词学习到板书设计,纯粹是教案照搬,面面俱到,看不出用此课件教学的课改因子。课件设计上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多,运用技术方面也没多少亮点。其中的PPT课件缺乏交互,一“点”到底;Flash课件结构杂乱,导航不明晰。还有一些课件一味突出娴熟的技术,丢弃了教学本真,可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因素导致语文组课件给人平淡无奇和裹足不前的感觉,这恐怕是本届NOC大赛语文课件组成绩“整体下滑”的原因之一。
● 一剂良药
伤心之后,笔者试图通过挖掘课件中的精品和次品中的闪光点,来尝试着开一剂良药。不求药到病除,但求对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1.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NOC大赛的优秀课件评选赛项本身就有明确的导向性,即不求为观赏的桌上花瓶,但求为课堂助力的实用工具。比赛要求教师参赛时必须附交本课的教学设计,评委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评判课件如何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否处于从属的辅助地位。这本身已经要求参赛教师绝不能为了比赛而制作课件,评委也不能脱离了教学本真去谈课件的优劣,从而坚持了正确实用的比赛方向。
从参赛作品对照教学设计来看,部分参赛选手在使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彰显了课件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计理念。例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的陈昱钢制作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紧紧结合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别出心裁地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了总结升华,体现出教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这一命题的重新构建和诠释。据作者介绍,此课件曾在高中语文作文研讨课中使用,广受好评。同样,还有一些课件在个别教学环节中以神来之笔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思想,如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曾华锌老师制作的《我们成功了》,以本班喜获荣誉的几幅照片来导入新课,由此来唤醒学生对“成功”的喜悦感,可谓匠心独运。
2.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课件体现的工具性类同于其他学科的积件性,比较容易突出和实现。但人文性体现的难度在于,语文课程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不同的人在解读同一个文本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语文课件要通过营造情境氛围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
本届比赛中,一些优秀课件在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重情感熏陶方面有新的亮点。例如,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第一中学的沈朝刚老师,在课件《邓小平爷爷植树》中设计了一个朗读环节,朗读和画面及背景音乐之间的配合恰如其分,相得益彰。重庆市江津区聚奎中学校的丁立美老师制作的课件《致橡树》,用似有若无的背景、色彩迥异的构图,加之切题的古典音乐来突出“爱情”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尽量追求审美情趣
本届NOC大赛教师赛项的总裁判长蒋鸣和教授,在视察语文组现场答辩时谈到,“语文课件应该是很美的”。他用通俗的语言道破了制作语文课件应当要追求的“审美”。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届比赛部分优秀课件界面高雅精细,背景变化有致,色调鲜明融洽,布局画中有诗,剪裁巧妙得当。如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中学何勇老师制作的课件《键盘上的音符》界面美观,按钮设计及出现方式有艺术性,操作简易灵便,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使用合理,体现出制作者很高的艺术审美品味。湖北石首市高基庙镇小学徐婵娟老师制作的《四个太阳》课件,构图清晰明了,界面典雅别致,教学环节的组合层次清楚,课件整体线索分明,课件导航简明得体。这两个课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独特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4.创新是生命线
创新是NOC大赛的最高追求,也是语文多媒体课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失去了创意,课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语文课件的创新点应该包括教学创新、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后两者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创新。课件制作者面对教材,必须先要研究课文,研究学生活动和师生对话的问题,研究生成和预设的问题。通过研读有了明晰的教学创意之后,设计创意和技术创新才会有支撑点。制作者才能按照教学创意来设计教学策略的实现方式、媒体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反馈环节等,进而用灵活得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创意。
伤心是一种说得出的痛,遭遇尴尬和平淡也绝不是一件坏事。正如跳水项目的跳板,下沉是为了更高的弹起。让我们在NOC大旗的引领下,驾着教学创意、设计创意和技术创新这三驾马车,来承载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现母语学科多媒体课件的飞跃,切实让NOC的精髓——创新为中小学课堂教学造福。
第七届NOC活动决赛已胜利结束,但比赛只是方式和手段,获奖决不是最终目的。总结比赛中选手的经验和教训,引领课件制作朝着更方便、更有效、更有情趣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在决赛的余韵中要做的事。
本期我们请优秀课件评选赛项语文组评委张爱文给本届决赛中的语文课件“把脉”、“开方”,使广大语文教师吸取散落在参赛课件中的闪光点,少犯共性错误,这才是我们举办NOC活动的初衷。
第七届NOC大赛优秀课件评选赛项已落下帷幕,笔者作为此赛项语文组评委,全程参与了现场考核、作品复赛和现场答辩的评判工作。待诸奖项尘埃落定之后,却发现作为大学科之一的语文学科遭遇尴尬:参赛的初中组、高中组语文课件在恩欧希大奖及一等奖评选中全军覆没;为语文课件挽回一丝颜面的是小学组,其中《邓小平爷爷植树》喜获恩欧希大奖,另5个课件获一等奖。作为大学科的语文,多媒体课件缘何出现“低强高弱”和“整体下滑”的现象呢?比赛结束后的这些日子里,我重温了所有语文课件,力图通过寻觅散落的闪光点,为低迷的初高中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把脉,进而抛砖引玉。
● 几点“伤心”
综观参赛的语文课件,较其他学科而言,真是让人有点伤心有点痛,若不述说一番,就如同骨鲠在喉,令人难受。
1.花拳绣腿,派不上用场
从众多落选课件看,很多教师是欣闻NOC大赛启动的消息后,为参赛特制的课件。他们选择了容易把握的教材内容固然可以理解,可制作时胸中装着“比赛”而不是“教学”,制作出的当然是“比赛用的课件”了。他们不知NOC课件赛项不同于时下很多流行的课件大赛,它举办的目的是推进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绝非哗众取宠。所以指导思想上定位错误,导致制作课件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全然不顾课件对教学目标的辅助作用,一股脑儿把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作品背景、作者生平、著作之类的各科材料都搬上课件。如《九寨沟》课件,制作者恨不得把所有九寨沟的图片全部展现给学生,岂不知学生欣赏过这些图片后会失去咀嚼文字的兴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科学家张衡小时候热爱科学的故事,制作者在课件中把“星座”方面的地理知识全部堆积其上,毫无用处。这类课件很有迷惑性,粗一看内容丰富,容量阔大。可用到课堂上呢,反而会画蛇添足,使教学成为摆弄媒体的“花拳绣腿”。
2.越俎代庖,吃力不讨好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原因之一,因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无法复制,所以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和体验才能受到文化熏陶,吸取人文素养。可是大赛中一些作品只知避虚就实,不会计白当黑。文本中有白鹭,白鹭就一飞冲天;诗中有黄鹂,黄鹂就婉转啼鸣。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课件,其中诵读到结尾“春天像刚健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腿和腰脚……”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位健美运动员,展示着强大的肱二头肌,令人喷饭。所以这类课件“打哪指哪”,完全成了课文的复制品,破坏了文章的意境,毫无熏陶和意境可讲。课件制作者显然不懂得“想象是艺术的灵魂”,不懂得给学生“留白”,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3.花里胡哨,缺一点美感
作为人文类学科范畴,语文课件更应该注重审美。可是部分课件文字大小不合适,与背景颜色配合不当,感觉花花绿绿,不够雅致。有些课件背景图片过于花哨,既不能突出主题,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个别图片不清晰,处理不精细,图片的水印文字赫然在目;还有的因为编辑不当产生了失真和比例失调,某个课件连“邓小平爷爷”的脸都是用“马赛克”堆积而成的,令人痛心疾首;有些课件布局过于单调,基本是一图(背景图)一段文,图片和文字所突出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有些课件音频文件使用不恰当,音乐的风格和文本的意境相去太远;个别课件还存在无效音频,每单击一次鼠标,就发出一种声音,爆炸声、刹车声、玻璃声不绝于耳,容易让人产生听觉疲劳。如此花里胡哨的语文课件,怎么能营造氛围,再现情境呢?
4.裹足不前,少些许创意
最通俗地说,创意可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本届比赛虽然语文类课件数量不少,但精品却是凤毛麟角。多数课件教学创意基本谈不上,从课堂导入到作家作品介绍,从生字词学习到板书设计,纯粹是教案照搬,面面俱到,看不出用此课件教学的课改因子。课件设计上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多,运用技术方面也没多少亮点。其中的PPT课件缺乏交互,一“点”到底;Flash课件结构杂乱,导航不明晰。还有一些课件一味突出娴熟的技术,丢弃了教学本真,可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因素导致语文组课件给人平淡无奇和裹足不前的感觉,这恐怕是本届NOC大赛语文课件组成绩“整体下滑”的原因之一。
● 一剂良药
伤心之后,笔者试图通过挖掘课件中的精品和次品中的闪光点,来尝试着开一剂良药。不求药到病除,但求对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1.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NOC大赛的优秀课件评选赛项本身就有明确的导向性,即不求为观赏的桌上花瓶,但求为课堂助力的实用工具。比赛要求教师参赛时必须附交本课的教学设计,评委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评判课件如何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否处于从属的辅助地位。这本身已经要求参赛教师绝不能为了比赛而制作课件,评委也不能脱离了教学本真去谈课件的优劣,从而坚持了正确实用的比赛方向。
从参赛作品对照教学设计来看,部分参赛选手在使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彰显了课件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计理念。例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的陈昱钢制作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紧紧结合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别出心裁地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了总结升华,体现出教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这一命题的重新构建和诠释。据作者介绍,此课件曾在高中语文作文研讨课中使用,广受好评。同样,还有一些课件在个别教学环节中以神来之笔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思想,如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曾华锌老师制作的《我们成功了》,以本班喜获荣誉的几幅照片来导入新课,由此来唤醒学生对“成功”的喜悦感,可谓匠心独运。
2.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课件体现的工具性类同于其他学科的积件性,比较容易突出和实现。但人文性体现的难度在于,语文课程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不同的人在解读同一个文本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语文课件要通过营造情境氛围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
本届比赛中,一些优秀课件在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重情感熏陶方面有新的亮点。例如,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第一中学的沈朝刚老师,在课件《邓小平爷爷植树》中设计了一个朗读环节,朗读和画面及背景音乐之间的配合恰如其分,相得益彰。重庆市江津区聚奎中学校的丁立美老师制作的课件《致橡树》,用似有若无的背景、色彩迥异的构图,加之切题的古典音乐来突出“爱情”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尽量追求审美情趣
本届NOC大赛教师赛项的总裁判长蒋鸣和教授,在视察语文组现场答辩时谈到,“语文课件应该是很美的”。他用通俗的语言道破了制作语文课件应当要追求的“审美”。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届比赛部分优秀课件界面高雅精细,背景变化有致,色调鲜明融洽,布局画中有诗,剪裁巧妙得当。如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中学何勇老师制作的课件《键盘上的音符》界面美观,按钮设计及出现方式有艺术性,操作简易灵便,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使用合理,体现出制作者很高的艺术审美品味。湖北石首市高基庙镇小学徐婵娟老师制作的《四个太阳》课件,构图清晰明了,界面典雅别致,教学环节的组合层次清楚,课件整体线索分明,课件导航简明得体。这两个课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独特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4.创新是生命线
创新是NOC大赛的最高追求,也是语文多媒体课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失去了创意,课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语文课件的创新点应该包括教学创新、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后两者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创新。课件制作者面对教材,必须先要研究课文,研究学生活动和师生对话的问题,研究生成和预设的问题。通过研读有了明晰的教学创意之后,设计创意和技术创新才会有支撑点。制作者才能按照教学创意来设计教学策略的实现方式、媒体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反馈环节等,进而用灵活得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创意。
伤心是一种说得出的痛,遭遇尴尬和平淡也绝不是一件坏事。正如跳水项目的跳板,下沉是为了更高的弹起。让我们在NOC大旗的引领下,驾着教学创意、设计创意和技术创新这三驾马车,来承载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现母语学科多媒体课件的飞跃,切实让NOC的精髓——创新为中小学课堂教学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