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充满着艰辛与困惑。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要了,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我们反对包办代替,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地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多讲,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当然,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做到启发与引导并重。
二、课堂尺度的把握
1.要不要批评。
新课堂教学提倡以鼓励、赏识、赞扬为主,因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生动地的课堂环境。有一些老师粗浅地认为,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多带一些微笑,多给学生以笑脸,以至于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指责、批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熟、处在成长发展期的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缺少生活经验,这既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一味地赞赏,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2.“个性张扬”得到了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却被忽略。
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
功夫。
三、教学方式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觉得新课改后的教学比以前更轻松了,原因如下:
1.不少教师把自主探究性学习庸俗化,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忙于到课本中找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实际上,这是把自主探究性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教学。还有的教师对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很好,但对探究结果总结不够,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学习功亏一篑。
2.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有的教师只记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进行“放羊式”教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倒无所事事,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没有实质性。有些老师只是在前后左右同学之间临时组建学习小组,互相问答和讨论而已,而讨论的问题零碎、肤浅,思维价值不高。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1.但凡有了课改的影子就一味叫好。教学设计中只要有了三维目标、学法指导和教学反思等能体现课改精神的内容,那么就是好的,就是优质的;课堂教学中,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只要讨论热烈,只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那么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2.重形式轻实际。在常规工作中,大部分教师有敷衍应付了事之心态。很多教案不是教师钻研课标和教材后自己形成的,而是照抄照搬一些教案书而得来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课改过程中,难免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新课改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新的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要了,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我们反对包办代替,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地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多讲,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当然,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做到启发与引导并重。
二、课堂尺度的把握
1.要不要批评。
新课堂教学提倡以鼓励、赏识、赞扬为主,因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生动地的课堂环境。有一些老师粗浅地认为,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多带一些微笑,多给学生以笑脸,以至于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指责、批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熟、处在成长发展期的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缺少生活经验,这既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一味地赞赏,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2.“个性张扬”得到了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却被忽略。
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
功夫。
三、教学方式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觉得新课改后的教学比以前更轻松了,原因如下:
1.不少教师把自主探究性学习庸俗化,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忙于到课本中找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实际上,这是把自主探究性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教学。还有的教师对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很好,但对探究结果总结不够,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学习功亏一篑。
2.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有的教师只记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进行“放羊式”教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倒无所事事,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没有实质性。有些老师只是在前后左右同学之间临时组建学习小组,互相问答和讨论而已,而讨论的问题零碎、肤浅,思维价值不高。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1.但凡有了课改的影子就一味叫好。教学设计中只要有了三维目标、学法指导和教学反思等能体现课改精神的内容,那么就是好的,就是优质的;课堂教学中,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只要讨论热烈,只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那么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2.重形式轻实际。在常规工作中,大部分教师有敷衍应付了事之心态。很多教案不是教师钻研课标和教材后自己形成的,而是照抄照搬一些教案书而得来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课改过程中,难免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新课改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新的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