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初,仲夏来了。王石带着一众企业家聚在北京谈环保,对他来说这是目前重要的安排之一,另一个是公益。
他是多个公益机构的创办人以及捐赠者。拉萨盲童学校的孩子把他从上到下摸一遍说,“叔叔,你是一个好人”,这个细节在他脑子里待了好多年。
在无锡梅园,荣氏家族的故事给他带来撼动,他觉得那才是无功利心的捐赠与公益。他承认他现在做环保和公益处于有功利心的阶段,但他并不认为处于这个层次有多么不好。
2018年1月23日,王石在北京水立方举办“回归未来”演讲。他谈人生、谈困难、谈亲情。人们认为对他打击最严重的是2016年时的“万宝之争”,而他则说,2008年就汶川地震的发言搅动的舆论地震才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当时有人给他建议:离开万科,离开中国。他没有听,他说自己从中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他意识到他的个人影响力比想象中的要大。
“人生应该怎样去面对艰难时刻?”他经常自问。后来归结于,是他的勇敢和愿意探索的精神让他走了过来。勇敢、愿意冒险,这一点他确信无疑,从他1983年走进深圳开始。
走出来的他还时常会想起身处“至暗时刻”时的感觉:孤单、无援、软弱。那些事情也让他时刻反思自己:我吝啬吗?我高尚吗?我是否可以更高尚一些?
许巍的《蓝莲花》里有句歌词他很喜欢,经常不自觉地哼唱,也会在公共场合率众唱出来:“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他说,里面说的是“自由”。
他曾经说自己是个“青涩的苹果”,很不成熟,对很多事情认识还很幼稚,现在他觉得自己成熟了。
从王石1983年走进深圳开始,似乎意味着他愿意用行动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勇敢。有人因此说他感性,熟悉他的黄怒波说他其实是一个诗人,也有人说他的底色是“科学的理性”。
读书时,王石的数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青年时曾是无线电发烧友,喜欢动手装半导体收音机;创业之初原打算进入电子行业,希望创立一家类似索尼的公司,追求对社会进程产生正面影响。
只不过,爱好“科学”的王石,人生却屡屡“错位”—“现实生活中我一直被选择”。縱观王石的成长经历,17岁希望当个无线兵,却做了5年驾驶兵;大学时不喜欢所学的排水专业,课余自学政治经济学;即使后来创立商业帝国,却感叹自己不喜欢做商人,也不喜欢做房地产,因为后者“太粗放”,没有技术含量。2000年之后,他开始在推动行业技术上的突破,比如探索住宅产业化、绿色三星标准等。
联合国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刘健2009时认识王石,他说他记得当时王总说过一句话,“我们企业家改革开放前30年学的是怎么挣钱,后30年我们学会怎么花钱”,刘健说,这句话变成了环境署的名言。
2009年,王石第一次到哥本哈根参加会议,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中国企业家要在大会上发表什么样的观点,王石带过去的叫“北京宣言”。他不知道到哪去公布这个宣言,就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走廊里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宣布,给他印象很深的是他见到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解振华问他,“为什么我们中国代表团谈判这么艰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我们答应的条件给你们企业压力太大了,你们能不能兑现?”
王石说,“我们来参加这个会就是一个姿态,对中国政府的这样的承诺,我举双手赞成”。王石记得解振华说,“你们企业家是这个态度,那真是太好了”。王石始终认为企业家应该和科学家多接触,这样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尤其是在环保的问题上。
王石喜欢褚时健,褚时健73岁创业,现在90岁,还在研究家族事业如何走,这是他希望自己能拥有的第三个人生阶段。他说,“人步入老年,应该积极起来,既要健康长寿地活着,不要成为孩子负担,还要活得有意义。不做贡献,不创造价值,没有意义。”王石曾在演讲里描述过他的第三阶段:“原来没有准备66岁从万科辞职,比我计划的早了4年,现在还在适应。第三阶段要有愿景、要对社会有贡献、要善待自己的身体。”
上世纪50年代出生、80年代从无序到有序走过来的企业家有泛政治化的倾向,有实业强国的情怀。所以他会继续选择去游学。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成为学子中鲜见的中国企业家,带去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对于外国,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从书本上知道的。我们都要补上这一课。”
曾有很多人问他登山不怕死吗?他调侃式地问,不登山就不死了吗?登山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过程,你没有办法回避,必须面对它,能直面当然就会比较坦然。平时生活中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多想到身后事。
王石说他登上高海拔濒临死亡的感觉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当时只觉得两个耳朵很暖和,感觉太阳温暖地照耀着他,但是他看了一眼,没有太阳。他又特别想坐下来,觉得如果能坐下来,就太美妙了,如果再能闭上眼睛就太好了,但是有另外一个声音提醒他,绝对不能坐下来,如果你坐下来,就会死。
他撑着这股劲下了山,跟医生交换意见时,医生告诉他说,他那种状态就是濒死状态。所以,在海拔8千米的地方遇难的人没有面目狰狞的,“因为很美好,像另外一个天堂的感觉。”想到那些遇难的人,他觉得可能有的不是走不出来,“可能就是觉得很美好。想停下来。”
濒死的经历告诉他,要冒险,也要经得起诱惑,飘飘然好像真的要进入天堂的诱惑真的很大,痛苦到极点就是一种美好。
有着一众企业家关系的刘东华说,“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做英雄,你认为什么是对的,生活中什么是美好,你就坚定不移面对它,追求它。如果有挑战,你愿不愿意让你的灵魂死亡是每个人的选择。很多人如果自己脆弱,不愿意做英雄,就会选择嘲笑英雄,不敢直面自己的放弃,也不愿意承认那些真正成为英雄的人。我们都要选择做英雄,如果你觉得太难,太险,我们适可而止,但是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对人类的英雄,对我们身边的英雄表示深深的敬意。”
他是多个公益机构的创办人以及捐赠者。拉萨盲童学校的孩子把他从上到下摸一遍说,“叔叔,你是一个好人”,这个细节在他脑子里待了好多年。
在无锡梅园,荣氏家族的故事给他带来撼动,他觉得那才是无功利心的捐赠与公益。他承认他现在做环保和公益处于有功利心的阶段,但他并不认为处于这个层次有多么不好。
2018年1月23日,王石在北京水立方举办“回归未来”演讲。他谈人生、谈困难、谈亲情。人们认为对他打击最严重的是2016年时的“万宝之争”,而他则说,2008年就汶川地震的发言搅动的舆论地震才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当时有人给他建议:离开万科,离开中国。他没有听,他说自己从中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他意识到他的个人影响力比想象中的要大。
“人生应该怎样去面对艰难时刻?”他经常自问。后来归结于,是他的勇敢和愿意探索的精神让他走了过来。勇敢、愿意冒险,这一点他确信无疑,从他1983年走进深圳开始。
走出来的他还时常会想起身处“至暗时刻”时的感觉:孤单、无援、软弱。那些事情也让他时刻反思自己:我吝啬吗?我高尚吗?我是否可以更高尚一些?
许巍的《蓝莲花》里有句歌词他很喜欢,经常不自觉地哼唱,也会在公共场合率众唱出来:“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他说,里面说的是“自由”。
他曾经说自己是个“青涩的苹果”,很不成熟,对很多事情认识还很幼稚,现在他觉得自己成熟了。
从王石1983年走进深圳开始,似乎意味着他愿意用行动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勇敢。有人因此说他感性,熟悉他的黄怒波说他其实是一个诗人,也有人说他的底色是“科学的理性”。
读书时,王石的数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青年时曾是无线电发烧友,喜欢动手装半导体收音机;创业之初原打算进入电子行业,希望创立一家类似索尼的公司,追求对社会进程产生正面影响。
只不过,爱好“科学”的王石,人生却屡屡“错位”—“现实生活中我一直被选择”。縱观王石的成长经历,17岁希望当个无线兵,却做了5年驾驶兵;大学时不喜欢所学的排水专业,课余自学政治经济学;即使后来创立商业帝国,却感叹自己不喜欢做商人,也不喜欢做房地产,因为后者“太粗放”,没有技术含量。2000年之后,他开始在推动行业技术上的突破,比如探索住宅产业化、绿色三星标准等。
联合国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刘健2009时认识王石,他说他记得当时王总说过一句话,“我们企业家改革开放前30年学的是怎么挣钱,后30年我们学会怎么花钱”,刘健说,这句话变成了环境署的名言。
2009年,王石第一次到哥本哈根参加会议,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中国企业家要在大会上发表什么样的观点,王石带过去的叫“北京宣言”。他不知道到哪去公布这个宣言,就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走廊里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宣布,给他印象很深的是他见到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解振华问他,“为什么我们中国代表团谈判这么艰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我们答应的条件给你们企业压力太大了,你们能不能兑现?”
王石说,“我们来参加这个会就是一个姿态,对中国政府的这样的承诺,我举双手赞成”。王石记得解振华说,“你们企业家是这个态度,那真是太好了”。王石始终认为企业家应该和科学家多接触,这样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尤其是在环保的问题上。
王石喜欢褚时健,褚时健73岁创业,现在90岁,还在研究家族事业如何走,这是他希望自己能拥有的第三个人生阶段。他说,“人步入老年,应该积极起来,既要健康长寿地活着,不要成为孩子负担,还要活得有意义。不做贡献,不创造价值,没有意义。”王石曾在演讲里描述过他的第三阶段:“原来没有准备66岁从万科辞职,比我计划的早了4年,现在还在适应。第三阶段要有愿景、要对社会有贡献、要善待自己的身体。”
上世纪50年代出生、80年代从无序到有序走过来的企业家有泛政治化的倾向,有实业强国的情怀。所以他会继续选择去游学。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成为学子中鲜见的中国企业家,带去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对于外国,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从书本上知道的。我们都要补上这一课。”
走出来的他还时常会想起身处“至暗时刻”时的感觉:孤单、无援、软弱。那些事情也让他时刻反思自己:我吝啬吗?我高尚吗?我是否可以更高尚一些?
曾有很多人问他登山不怕死吗?他调侃式地问,不登山就不死了吗?登山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过程,你没有办法回避,必须面对它,能直面当然就会比较坦然。平时生活中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多想到身后事。
王石说他登上高海拔濒临死亡的感觉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当时只觉得两个耳朵很暖和,感觉太阳温暖地照耀着他,但是他看了一眼,没有太阳。他又特别想坐下来,觉得如果能坐下来,就太美妙了,如果再能闭上眼睛就太好了,但是有另外一个声音提醒他,绝对不能坐下来,如果你坐下来,就会死。
他撑着这股劲下了山,跟医生交换意见时,医生告诉他说,他那种状态就是濒死状态。所以,在海拔8千米的地方遇难的人没有面目狰狞的,“因为很美好,像另外一个天堂的感觉。”想到那些遇难的人,他觉得可能有的不是走不出来,“可能就是觉得很美好。想停下来。”
濒死的经历告诉他,要冒险,也要经得起诱惑,飘飘然好像真的要进入天堂的诱惑真的很大,痛苦到极点就是一种美好。
有着一众企业家关系的刘东华说,“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做英雄,你认为什么是对的,生活中什么是美好,你就坚定不移面对它,追求它。如果有挑战,你愿不愿意让你的灵魂死亡是每个人的选择。很多人如果自己脆弱,不愿意做英雄,就会选择嘲笑英雄,不敢直面自己的放弃,也不愿意承认那些真正成为英雄的人。我们都要选择做英雄,如果你觉得太难,太险,我们适可而止,但是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对人类的英雄,对我们身边的英雄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