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源自国文,国文源自国学,国学承转自经学,诸间功能和意义在立人立国上是一致的。对经典文本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在作出新的阐释。这就是经学到国学、再到国文(国语)、再(大学)语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大学语文跟中学语文区别所在。大学语文教书育人,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这有历史上经学实践的证明,也有知识社会学的学理上支撑,当然可以借鉴为今天做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作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文本;教学方法;知识社会学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和方法跟经学有承传性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据说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总之,国学一词是建立现代国家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国学承转自经学,经学为王朝国家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为封建文化提供合法性;国学为现代国家塑造民族特性和价值观,为现代生活提供正当合法性。袁行霈说国学与经学的区别,“还是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西方的理念和方法”,接引了西方的知识和方法。二者的功能和意义在立人立国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之不同。
“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这是穿过经学、国学,直到大学语文的一根红线。其实,这根红线从经学到国学,从国学到国文,从国文到语文,直到大学语文都是贯穿的。因此才说大学语文的地位与传统经学相似。相似在其文化意识形态务虚功能、在“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上;变化在理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在更动的阐释上。对经典文本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在作出新的阐释。这就是经学到国学、再到国文(国语)、再(大学)语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过去讨论的大学语文跟中小学语文区别所在。
二、经学注解旧路,指明经典讲解新途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交替发挥着经世致用(今文经学)和义理考据(古文经学)两种功能。但本质上,经学有(政治哲学功能,即)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的功能。用经学来履行官方意识形态的职能。总之,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发展儒家思想。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经学”。今文经学的思路,即关怀的是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古文经学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民国以后,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世致用”的经学思想,经学的政治哲学功能消失,只是发挥着史学材料(历史史料学)功能。《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是一部经典。古代经书的权威性遂下降,经学也就日渐式微。
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对经书字句的意义等加以解释;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对文本经典的注解、注释活动,等同于士人思想的发表与阐述,信奉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即如何论释儒家经典。经学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原儒本质“礼仁”二字,两汉则由经学解儒学,到魏晋是玄学解儒学,到宋代是释学解儒学,到明代是心学解儒学,再到清代是实学解儒学,最后到近当代新儒家更用西学解儒学。大学语文荟萃了历代经典,今天讲解应与传统经学“经世致用”相同。
三、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以文解文的误区
大学语文上课由文本、阐释和随机举例说明三部分构成。大学语文教学如何贯彻守正出新?大致说来,一是从历史、法律、人文、哲学中寻找阐释的力量。除了由以文解文,还要从历史、法律、人文、哲学中寻找阐释的力量;从时政和市场经济给出切合现实生活的说明,负面的,正面的都要有,让学生从文本中的人文主义标准自己来判断、思考,得出结论。
大学语文教学守正出新的第二个出路,是在经典阐释中要有时代的回声,即除了认识什么,也要建构什么。作家余华说事实只有一个,但对于事实的叙述是多个的。语文是认知性的工具,也是价值性的工具。价值性定位语文为达到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手段。认知性是抵达什么,价值性乃是建构什么。孔子说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是维护社会秩序价值手段。譬如,学者郭兆光讲中国历史经典,就采取历史立场的建构,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搭建新立场,重新讲解中国历史。说中国城市生活发展最快,恰恰是异族统治的时代,一是蒙元,一是满清。什么原因呢?
因为儒家文化是以乡村秩序为基础的,城市的生活样式和秩序在汉族的儒家世界是被批判的。可是蒙古时代城市发展很快,……蒙古人并不完全用儒家思想来治理生活世界,……满清王朝在某种意义上也暂时淡化了儒家伦理在生活世界的控制力。……记载证明,因为是满人当国,所以“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在清代城市大发展。(葛兆光)
总之,大学语文“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而教书育人。这有历史上经学实践的证明,也有知识社会学(知识与社会有密切的关联性)的学理上支撑,当然可以借鉴为今天做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作法。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文本;教学方法;知识社会学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和方法跟经学有承传性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据说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总之,国学一词是建立现代国家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国学承转自经学,经学为王朝国家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为封建文化提供合法性;国学为现代国家塑造民族特性和价值观,为现代生活提供正当合法性。袁行霈说国学与经学的区别,“还是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西方的理念和方法”,接引了西方的知识和方法。二者的功能和意义在立人立国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之不同。
“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这是穿过经学、国学,直到大学语文的一根红线。其实,这根红线从经学到国学,从国学到国文,从国文到语文,直到大学语文都是贯穿的。因此才说大学语文的地位与传统经学相似。相似在其文化意识形态务虚功能、在“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上;变化在理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在更动的阐释上。对经典文本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在作出新的阐释。这就是经学到国学、再到国文(国语)、再(大学)语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过去讨论的大学语文跟中小学语文区别所在。
二、经学注解旧路,指明经典讲解新途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交替发挥着经世致用(今文经学)和义理考据(古文经学)两种功能。但本质上,经学有(政治哲学功能,即)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的功能。用经学来履行官方意识形态的职能。总之,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发展儒家思想。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经学”。今文经学的思路,即关怀的是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古文经学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民国以后,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世致用”的经学思想,经学的政治哲学功能消失,只是发挥着史学材料(历史史料学)功能。《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是一部经典。古代经书的权威性遂下降,经学也就日渐式微。
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对经书字句的意义等加以解释;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对文本经典的注解、注释活动,等同于士人思想的发表与阐述,信奉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即如何论释儒家经典。经学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原儒本质“礼仁”二字,两汉则由经学解儒学,到魏晋是玄学解儒学,到宋代是释学解儒学,到明代是心学解儒学,再到清代是实学解儒学,最后到近当代新儒家更用西学解儒学。大学语文荟萃了历代经典,今天讲解应与传统经学“经世致用”相同。
三、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以文解文的误区
大学语文上课由文本、阐释和随机举例说明三部分构成。大学语文教学如何贯彻守正出新?大致说来,一是从历史、法律、人文、哲学中寻找阐释的力量。除了由以文解文,还要从历史、法律、人文、哲学中寻找阐释的力量;从时政和市场经济给出切合现实生活的说明,负面的,正面的都要有,让学生从文本中的人文主义标准自己来判断、思考,得出结论。
大学语文教学守正出新的第二个出路,是在经典阐释中要有时代的回声,即除了认识什么,也要建构什么。作家余华说事实只有一个,但对于事实的叙述是多个的。语文是认知性的工具,也是价值性的工具。价值性定位语文为达到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手段。认知性是抵达什么,价值性乃是建构什么。孔子说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是维护社会秩序价值手段。譬如,学者郭兆光讲中国历史经典,就采取历史立场的建构,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搭建新立场,重新讲解中国历史。说中国城市生活发展最快,恰恰是异族统治的时代,一是蒙元,一是满清。什么原因呢?
因为儒家文化是以乡村秩序为基础的,城市的生活样式和秩序在汉族的儒家世界是被批判的。可是蒙古时代城市发展很快,……蒙古人并不完全用儒家思想来治理生活世界,……满清王朝在某种意义上也暂时淡化了儒家伦理在生活世界的控制力。……记载证明,因为是满人当国,所以“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在清代城市大发展。(葛兆光)
总之,大学语文“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而教书育人。这有历史上经学实践的证明,也有知识社会学(知识与社会有密切的关联性)的学理上支撑,当然可以借鉴为今天做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作法。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