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君子人格及其养成路径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君子”自古以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对现今而言,《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人格”仍有很重要的德育意义,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君子”教育对青少年不可或缺。本文试图对《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形成和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人格 养成
  《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现在一般认为其来源是孔子及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话集结而成。直白地说,《论语》可以看作孔子门生上课做的课堂笔记,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后世经典。
  最早将《论语》译成拉丁文的利玛窦说,它是“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常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不过它“只是一系列混乱的格言与推论”。在西方哲人的眼中,《论语》是一部杂乱无章,缺乏系统和思辨的著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论语》的精华就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于细微处见真知。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论述也是如此。
  一、“君子”与“小人”之辨
  在我国,“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最早出现于《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意指统治者。《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君子”是指女子的丈夫或情人。这是“君子”最早出现的两种意义。
  不过,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意义做出了一种新的延伸——由具体的某一类人变成了具有某种优秀品德的人。由地位转变成以道德为主,词性由中性转变为褒义。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不仅是道德模范,而且还是参与社会治理的管理者,是社会变革转型的积极推动者。
  孔子在《论语》当中阐述的“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追求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性,潜心修学,做严于律己的行动派。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形成的完美形象成为中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完美品质。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里面统计,《论语》中出现“君子”的次数有107次,“小人”出现有24次。这些“君子”和“小人”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承袭前人,“君子”泛指贵族,“小人”则是指平民;另一类就是孔子及其门生所引申出来的概念,“君子”是指那些有着高尚道德的人,接近于现代的“君子”,“小人”则反之。
  运用当下流行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在《论语》中明显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18次。这些除去以地位划分的6处之外,还有12处是以道德水平来划分的。再细分一下,这其中又可以分为比较和对比两类。如: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君子具备的品格是忠信、有个性、有格局、有敬畏之心,与之对比的小人则性格相反。相对于中性的“君子”“小人”性格比较而言,另一部分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明显的褒贬含义。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通过这些对比,孔子指出,与小人相比,君子应该宽容大气、有胸怀、有格局、有恒心。归结成为一个字,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仁”。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总结起来说,“仁”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标准。孔子说,尽管君子里面也有不仁义的,但小人是没有仁义的。
  二、君子人格的内涵
  明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仁”之后,再来看看《论语》中“君子人格”的本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里仁》中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故可知,君子人格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在“仁”。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惟君子能处一切处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
  “仁”是《论语》以及儒家体系中一个核心概念、思想精髓、崇高理想。《论语》20篇紧紧围绕“仁”而展开,“仁”字在书中共有109处。
  古往今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朱熹说得更明白:仁者 “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
  那么,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几次对答,向弟子阐述了“仁”的三层含义。首先,“仁”者应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亲亲是“仁”的第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基本层次。进一步的层次,“仁”者应该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爱人”是“仁”的普通层次,在孔子的世界里,还有一种更高的层次,就是“天下归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为何孔子要将“仁”作为君子的核心要义呢?放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去考察,孔子当时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征战连连,民不聊生,故需要能人、有才能和抱负的人——也即是《论语》中的“君子”来治理社会。   那社会治理的样本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后期——尧舜禹时期。这是孔子认为的“黄金社会”,圣人辈出,德才兼备,使民以安居乐业。故孔子在《论语》中将君子人格的塑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有带领社会回归正轨之责。克己复礼是君子的“大任”。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可以作为君子的毕生追求和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牺牲自身的性命以求得“仁”。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君子”是孔子所设想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是思想上的先知和灯塔,行动上的表率和先行者。孔子说,“君子人格”的核心在“仁”,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仁”呢?
  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一套君子的标准及其修养路径。首先应该是修德立己,然后推己及人,最后是造福社会。在自我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个人魅力来影响社会其他成员,同时发挥政治治理才能,参与实施国家社会治理。
  君子应该“修身”,应该博学。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养是进阶入善最为重要的标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在修身修德的道路上,孔子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这就是“九思三戒三畏三愆”。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作为君子,修好自己本身然后由己推人,去影响别人。这是君子人格修炼的第二步。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当然,无论是修身,还是由己推人,都是君子的自身修炼过程。而君子自身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要致仕,参与社会管理,承担应有之责,实现理想社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强调的就是君子要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构建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目的。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术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夏曰,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纵观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讲学入仕,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能有实践之地,建立心目中的“理想国”,也就是恢复氏族社会“仁孝至爱”的传统。在孔子心中,能够称得上君子圣人的莫过于尧、舜、禹。他希望当权者能学君子之风,德才配位,这样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很早就被列为法定教科书和科举取士之标准。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子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儒家中的“君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圣人”是儒家終极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儒者一个可以践行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终点就是“圣人”,起点就是自我,实现途径就是学习和实践。
  孔子主张君子人格的修养,涉及人的安身立命和道德风尚,也有利于缓解人们在法律关系中的陌生和紧张,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达到一种美学状态。在这一境界中,个体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能得以实现。君子人格的发扬,对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也有极大的启发。
  李泽厚说,《论语》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的“心魂”。[5]人类即将迈入AI智能时代。有着超强大脑的机器人,在记忆力和大数据运算上,必将远远地将人类抛在后面。但与机器不同,人类独有的“灵魂”是无法被运算出来的,这也是人类未来将掌控全局的奥秘所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钱宁.新论语[M].北京:三联书店,2016.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作者简介:赵晓淇,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舞蹁跹,心飞扬,为新时代纵情起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广场舞北京集中展演”于二〇一八年十月三十日在北京市举行,来自全国三十一支广场舞队伍的一千七百余名广场舞爱好者参加了展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山西省文化馆组织全省五十二名群文干部组团参加了展演。一经亮相,山西广场舞《花开幸福》《人说山西好风光》就惊艳了北京。山西特色广场舞以其独有的舞蹈形式征服了全国同行,让在场专家和观众赞不绝口、连连叫好,
期刊
摘要: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凌霜自行,傲然不屈,淡泊名利。陶渊明诗词中的菊花意蕴,渗透了诗人的生命体验,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  关键词:陶渊明 菊花 生命体验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历来象征着孤傲高洁,直面风霜,不畏严寒,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来表明自己志向的高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摘要:生态批评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逐步增高、社会逐渐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学者重视而产生的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重点关注当代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其有着独特的属性与价值,研究文学创作是如何影响人类对于生态文明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生态批评可以说是一场具有建设意义的潮流或是运动。  关键词:生态批评
目的:⑴eIF-4A1、eIF-4E、eIF-4G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⑵调控eIF-4A1表达对宫颈癌Siha、Hela细胞功能的影响;⑶eIF-4A1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35例正常
摘要:郭沫若先生曾出版过《李白与杜甫》一书,郭先生指出李白“喝醉了才最清醒”,笔者认为是十分精辟的,这也点出了李白饮酒诗的要害。  关键词:饮酒诗 月下独酌 心怀天下  历代评论家对李白的饮酒诗都有争议。唐代的王安石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与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李白多写“妇人与酒的旖旎小诗”颇为相似,把酒当作污下之物,言酒的诗词视为旖旎之情,这大抵是出于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渐多元探索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
摘要: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解读体验。鉴赏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赖于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鉴赏者应该有鉴赏的知识积累;要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和情味;又要能破除对文字的执着,从语言表象进入言外之意。如此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实现审美愉悦。  关键词:文学鉴赏 鉴赏主体 能动性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所塑造的
摘要: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东坡的豁达,如潮水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也影响了无数后来身处逆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人们领悟到自信、随顺、安乐的三重豁达的境界。  关键词:自信 随顺 安乐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传世作品为后人所传送。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东坡留给后人的远远不止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多舛的一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他诗、文、词、赋无不精通,善书画,通音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唐宋时期男性和女性在创作诗词时角度的不同,来分析他们诗词中的空间表达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唐宋 女性诗词 审美  一般来说,男性文人在诗词中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表达总隐含着一种窥伺的心理,一种赏玩的态度,他们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转绘与展演,是从男性本位着眼,是为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于女性生活的想象,暗含着一种欲望指引的动机。因此,男性文人在描写女性闺情时,常喜欢将闺中的“物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