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历史?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想学”
1.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古语有云:“疑源于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因为无“知”,而渴望有“知”,从而引发出他们的“思”,然后才有“疑”。所以,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提问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要明确表示乐于接受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热情解答,以增强他们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把握学生好胜心理,满足学生表现欲
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是学生一种自信、积极表现自我的心理的反映。教师要正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特长、爱好了如指掌,方能有的放矢地创造出既有个别针对性又具有全面整体性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致淋漓地发挥和表现,通过创设一系列变化多样的表现条件和机会,能极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满足学生成功提问的欲望,促进强烈竞争意识的形成。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由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自主学习指导,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学”
1.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在历史阅读中,要让学生精读略读结合,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受阅读时间限制,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中要善于略阅目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精读就是抓住关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抓住发展线索,提纲挈领搜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要熟读深思,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区别哪是“史”哪是“论”,掌握基本观点。
2.思维指导
首先,向学生明确基本唯物史观。如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全面、联系、发展的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其次,老师进行示范分析。此步骤由老师选择典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分析。再次,引导学生仿照分析。这一步骤中,老师须经常提示学生把握以下要领:其一,准确掌握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其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三,语言文字表达力求准确精练。
3.探究指导
比较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体味探究的乐趣。如讲述明治维新时,可以对比日本和中国两次近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同类型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研究,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联想探究。联想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创新思维必须具备想象、感悟能力。联想是在现有知识背景下,对原有材料的突破,是一种对过去的超越。如由罗斯福新政可以联想到苏俄新经济政策,再联想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由此及彼、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联想探究,开阔了学生思路。
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碰到疑难性问题时可以合作解决。在合作探究中,要尽力营造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既学会了发表个人见解,又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想学”
1.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古语有云:“疑源于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因为无“知”,而渴望有“知”,从而引发出他们的“思”,然后才有“疑”。所以,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提问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要明确表示乐于接受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热情解答,以增强他们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把握学生好胜心理,满足学生表现欲
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是学生一种自信、积极表现自我的心理的反映。教师要正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特长、爱好了如指掌,方能有的放矢地创造出既有个别针对性又具有全面整体性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致淋漓地发挥和表现,通过创设一系列变化多样的表现条件和机会,能极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满足学生成功提问的欲望,促进强烈竞争意识的形成。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由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自主学习指导,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学”
1.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在历史阅读中,要让学生精读略读结合,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受阅读时间限制,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中要善于略阅目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精读就是抓住关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抓住发展线索,提纲挈领搜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要熟读深思,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区别哪是“史”哪是“论”,掌握基本观点。
2.思维指导
首先,向学生明确基本唯物史观。如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全面、联系、发展的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其次,老师进行示范分析。此步骤由老师选择典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分析。再次,引导学生仿照分析。这一步骤中,老师须经常提示学生把握以下要领:其一,准确掌握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其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三,语言文字表达力求准确精练。
3.探究指导
比较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体味探究的乐趣。如讲述明治维新时,可以对比日本和中国两次近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同类型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研究,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联想探究。联想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创新思维必须具备想象、感悟能力。联想是在现有知识背景下,对原有材料的突破,是一种对过去的超越。如由罗斯福新政可以联想到苏俄新经济政策,再联想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由此及彼、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联想探究,开阔了学生思路。
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碰到疑难性问题时可以合作解决。在合作探究中,要尽力营造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既学会了发表个人见解,又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