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代祖训是朱元璋训导后世子孙的皇室家训,是明初预防宗藩犯罪的法宝。也是当时朝廷惩治宗室犯罪的基本依据,并被奉为处理皇族内部事务的圣条。经过明初的政局变动和后来宗藩政策的变化,至明中期,祖训的神圣性虽不曾改变,但罪宗的量罚并不完全遵依祖训教条。不过,由于受祖训规条的影响,以祖训为规诫、假借维护祖训的罪宗量罚,使得犯罪宗室的议处始终超越大明刑律而得以“从薄罚治”,宗室的特权地位也得到永久维护。
【机 构】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基金项目】
: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FZS01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祖训是朱元璋训导后世子孙的皇室家训,是明初预防宗藩犯罪的法宝。也是当时朝廷惩治宗室犯罪的基本依据,并被奉为处理皇族内部事务的圣条。经过明初的政局变动和后来宗藩政策的变化,至明中期,祖训的神圣性虽不曾改变,但罪宗的量罚并不完全遵依祖训教条。不过,由于受祖训规条的影响,以祖训为规诫、假借维护祖训的罪宗量罚,使得犯罪宗室的议处始终超越大明刑律而得以“从薄罚治”,宗室的特权地位也得到永久维护。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服务外包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仅仅是单任务的接包委托代理关系,还涉及到了服务外包中质量、时间及内容等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以此为基础,本文构建了单任务的服务外包激励合约与多任务的服务外包激励合约。多任务激励合约表明:激励强度与接包方在两项任务的努力成本系数正相关;与风险规避程度负相关;与噪音负相关,与噪音的方差正相关。从而为服务外包激励合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在新闻工作中,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党的根本利益。广大新闻工作者既要做好党的“喉舌”,又要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既把群众当“衣食父母”,又把群众当“服务对象”;既要充分相信群众,又要科学引导群众。
本文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时代发展使命的价值观以及有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方法研究入手。阐述了发展的时代使命就是要通过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是和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创新是和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统筹兼顾是和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方法等观点。
提高能源效率的实质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消耗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文对国内外能源效率问题的新近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能源效率的界定和测度、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较全面的评述,进而提出了目前有关能源效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向度。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历史文献上记载孔子对风行于他生活年代的“郑声”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孔子认为“郑声淫”且“乱雅乐”,呼吁“放郑声”。由于“郑声”一词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当做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代名词,因而很多人误认为孔子是反对一切民间音乐的。造成这一误解是因为“郑声”和“郑风”两个概念的混淆。孔子当时所指的“郑声”是从民间流入贵族阶层,变质和腐化了的民间音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淫”,很多人片面将之理解成“淫色”而忽视了其多种内涵。本文对“淫”的内涵做出了多种解释,以澄清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解。
“丽”是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此目前学界都把“丽”理解为外在形式之美。在我们看来,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的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诠释。结合“丽”的语义演变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字不仅仅包含着所指对象的外在形式关,也蕴含着所指对象的内在精神美,是所指对象形神美的统一。
南朝齐梁新体产生前夕,刘宋著名文学家谢庄的诗文创作于音律运用等方面已有元嘉体向永明体过渡的痕迹,其形文的“典之繁,对之密”,声文的“别宫商,识清浊”及情文的“唱颂风习,清雅可怀”等特色明显。作为元嘉干将、永明先驱及谢氏后起之秀,谢庄的诗文创作已渐开南朝初年文坛声色气象,尤其“声文”一环,启永明创作之先,意义颇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文本”现象突出,表现为内容误读、引述错位、标注错误等等,种种症候皆缘于忽视与疏离文本。如对“自由人文艺观”的评价不够公允、“赵树理小说”研究中的引述混乱、“《红旗谱》”的阅读定位有失客观、“新世纪乡土小说”内容的反逻辑性。对这些问题中的研究症候现象的考察,旨在构建始于文本、追求真信的学术观。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