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甲
  他终于像一粒脱靶的子弹
  在偏离方向的方向
  消失的無影无踪
  其实开始不断有消息传来
  说他毕业后闯天下去了
  他娶了大学同学里那个土家族女孩
  原以为他们会过的像他高中范文里写的
  那样
  阳光恣意流淌青春无限绵长
  他介入传销的传言来过以后
  没有更多的消息来自于这个昔日温暖的人
  后来有消息说他离婚了
  房产全给了前妻
  有老乡无意漏嘴提起他返乡时瘦的不像
  样子
  也有说他混烂了
  这些零星到来的消息
  似乎怎么都难以和他联系在一起
  那个高中教大家唱《青春》能把人唱哭
  声音好听的要命
  那个望向你眼睛就是一汪清澈的湖水
  好看的要命
  那个穿白衬衣蓝牛仔裤
  喜欢所有美好事物的同学甲
  这些年什么样的经历
  能把一个人塑造成他自己的反面?
  土豆在厨房里安静的发芽
  妈妈 我终于有了一些你的样子
  这样安详地等待一壶水
  慢慢升高它的体温
  并熟练的浇灌出清静的茶香
  我终于不再熬夜 醉酒
  写一些你看不懂的文字
  最主要的我不再说到流浪
  死亡或者隐居
  你终于可以放心了
  窗外的天气这么美好
  我对你带我来的这个世界举起了双手
  开始成为单位的骨干
  标准的妻子和母亲
  并巧妙的消解排异的阵痛
  孩子在成长
  我在努力长点肉
  窗外的小阳春躲在那丛竹子的背后
  这一切多么自然
  爸爸年前拿来一些自产的土豆
  它们干净漂亮
  我不大舍得食用
  而它们的兄弟有一些又回到地里
  厨房宽敞明亮
  我发了一小会儿呆
  想到你终于可以对我放心时
  这些离家的土豆
  正在安静地发芽
  小童年
  在这个冷峻却始终等不来雪的冬天
  这是第几次跌入回忆
  奔跑的炊烟
  弯腰的屋檐
  在积雪紧抱的村庄里
  我那在炭火旁昏昏欲睡的童年
  经常停电的夜晚
  我们兄妹紧随忙碌的母亲
  从东屋到西屋
  生怕被黑暗这个大怪物吃掉
  她手举油灯东倒西歪的光亮
  把我们膨胀变异的影子
  有时投到南墙 有时北墙
  有时像人 有时像物
  大两岁的哥哥多么想紧贴母亲的体温
  又不得不把妹妹藏在中间
  若干年后的今天
  我突然感觉到他瘦小的
  凉飕飕的脊背
  多么像小学一年级回家的路上
  一群野狗袭击我们
  哥哥也是这样
  吓的一边哭一边拼命把我在身后藏稳
  今日小雪
  这场以小雪为名义的酒事
  终于结束在打趔趄的寒风之中
  我们一群人相逢 碰杯
  玩笑 相互调侃
  放下彼此的身份 头衔 年龄
  那些来自外界的称呼和俗世之扰
  就像我们当初相识并且永不会离散一样
  就像我们距离中年还有太遥远的距离
  单纯为这飘飞的小雪干杯
  是啊 世界纷攘
  已不能安静的放下几只没有诉求的酒杯
  一个电话就能随时聚起来的
  一场毫无负担的欢饮显得可贵
  就算中途有几个来自隔席不太搭调的音符
  但火锅迷人的雾气中
  一切都有应景之美
  窗外夜色迷离
  在我们高八度的珍重声里
  小雪 不知什么时候
  已低调地停了
其他文献
迁坟给补偿,迁出一盔政府补贴5000块钱。这个消息像起了大水一样,沿着青云河直冲了下来。很多人家都被冲了个人仰马翻。那一阵子,青云河两岸东一撮,西一撮,到处都是披麻戴孝的。  不久前,接到老叔的通知,说轮到我们这一片了,让我们立即回去迁坟。我们兄弟都赶紧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各地赶回。老叔老婶已经安排好了,算好了吉时,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每盔坟包前,都摆上了旌,还请了一个老道诵了经文。然后,我们就跟着
期刊
五月的大连,桃花盛开。浪漫之都,到处充满着诗意。  下午两点,阳光透过白色纱帘柔和地洒落在厨房的灶台上,此刻病愈后的我正坐在餐桌旁喝着刚刚煮好的咖啡,同时看着尼采的《偶像的黄昏》,看到第一章的第33个格言:“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很少!一支风笛的声音。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错误。德国人甚至想象上帝也在唱歌。”  嗯,我也有同感。对于我而言,能手捧一本书安静的阅读就是一种幸福,能喝一杯咖啡或清香的绿茶也是一
期刊
Q君:  天气真冷了。  凛冽清寒。  有朋友在微信发了一条提示:今天比昨天更冷。恰巧看到,急匆匆把裙子收起,换上厚裤子,厚大衣。  出门才发现,清晨的阳光是多么具有欺骗性,它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这些日子,连包也不带了,把钥匙、手机、乘车卡都塞在大衣口袋里,觉得这样的行走真是简单而轻便。  每天走的路线固定而单一:家、学校、单位;单位、家。如此反复,一天天过去。就连中午最常去的也不过是办公楼一路
期刊
金鹗山那边就是苗圃。这个地方,原先据说是育过一些花花草草的,但如今,只有一幢幢的房舍在茂盛生长,密密匝匝,重重叠叠,从金鹗山麓,一直往南湖那边铺陈,很是汹涌。房舍都不高,三层,四层,五层,顶多七层,绝大多数是当地土著的私房。这些当年养育花草的园丁,抑或说是郊区的菜农,如今都成了城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租房屋,维护秩序。成千上万的城市过客,成了他们的客人,也成了他们收入的部分来源。主人很少,客人
期刊
进入三九的第一天,天地间纷纷扬扬飘起了一场大雪。站在楼上,透过玻璃窗户眺望,触目之处全是银装素裹。一朵朵洁白轻盈的雪花,在天地这个大舞台上,恣意飞舞,如同一只只蝴蝶在一株艳丽的花朵前盘旋。远处的山峦被雪包裹起来一个一个放在了天边。房檐堆砌毛茸茸,没有裁齐的边痕,楼顶、树冠、塔尖全都胖了起来。汽车盖子上留下梅花般的印痕,地上有了深深浅浅、东倒西歪的脚印。2018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如约而至。  好久
期刊
继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连续两届斩获雨果奖之后,科幻作为一个被重新发现的研究热点,又一次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中。然而,面对今天的科幻文学,大多数研究者和评论者却感觉到某种无力——不仅是出于知识体系的局限,也是因为评论者对于科幻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观感到无力。科幻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然而,对于每一个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乌托邦,评论者似乎失去了热情与耐心,陷入了某种空洞的悲观
期刊
一  有一天在会议室开会,圆桌前坐满了同事,我留意了一下,桌子上放的茶杯大大小小十几个,不锈钢的、有机玻璃的、保温的、磁化的,形形色色,花样繁多,但就是没有搪瓷的。很明显,风光一时的搪瓷茶缸现在已经落伍了,至少是在大城市,很少有人再用了。  曾几何时,搪瓷制品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物品,包括脸盆、茶杯、碗、盘等等。30年以前,在每个家庭里几乎都可以找到搪瓷制品的身影,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
期刊
我喜欢数星星  也不怕别人问我  星星有多少  因为星星那么多  我怎么数的过来呢  我喜欢数星星  也不怕别人问我  哪颗星星最亮  因为看星星的角度不同  我们的答案肯定不一样  我喜欢数星星  也不怕别人问我  那些星星叫什么名字  因为对每个星星寄予的希望不同  我给她们起的名字也不一样  我喜欢数星星  也喜欢邀请别人一起数  但是我们不说话  在沉默中陪伴  只有这樣才能专心和星星私语
期刊
2009年10月,广西东兴。我和朋友在北仑河边散步,夏末的阳光洒落在我们身上,暖暖的。突然,她摇动我的手臂:“快看,桥中央!”  循着她的声音,我朝北仑河上的跨国大桥望去,对岸便是越南的城市芒街,一位越南美人正朝着中国款款走来。她三十岁出头,穿一件镶拼色块的波普风格绸衣,窈窕的身段若隐若现,浓密的长卷发不时在微风中飘动。最迷人的还是她的笑,她笑得恬然自若,大而深的黑眼睛里装满了令人赞叹的——自足充
期刊
王学森,1990年生,山东德州人。有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多篇发表于《滇池》《名作欣赏》《海南日报》等。现于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自相识碧薇三五年来,越发感到她内心的虚空,着实令人牵念。只有进入她的诗语,才真正了解到其内心的出处——她正以“损耗”的方式完成诗人的自我绽放。她将对世界的问答、疑惑、否定都变成具有独立情感的文字,也在一次次的反视中逐渐瘦削、割裂、通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