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時,也是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农村小学应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就可成为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农村小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依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学习水平,采用适合于小学生的教育策略,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逐渐达成行为习惯共识
在农村小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学校与教师应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视角,通过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逐渐形成行为习惯共识。学校在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必须注重品德教育,并通过应用集体学习活动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学校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到养老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老人们“讲故事”;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共卫生清扫、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农业生产技术宣传资料,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爱心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贯彻落实好德育教育内容,并让学生有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让学生从自身道德发展的层面去看待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通过情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于事物与道理的认知,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的特点。因此,农村小学与教师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合理地学生开展教育教学,使学生对行为习惯具备正确的认识之后,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会出现不少的学习心理问题。为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与教师可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在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信箱”、“主题班会”等多样化的师生情感沟通交流渠道。让师生之间针对于各种学习与生活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沟通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习惯是正确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意识地规避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一来,就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快乐地成长。
三、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认知理解能力、分辨是非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依靠学校的单一化教育,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的。必须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开展教育,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在开展“家校共育”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必须增进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与家长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实际表现。并能够据此采用适合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同时,教师与家长应在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注重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家庭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充分体现出教育的衔接性。也即是学校与家庭应制定出相同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与在家中都能够接受相同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校之间就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同步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固化”,例如,家长可灌输给孩子遵守学校考勤纪律,督促孩子按时上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则应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考勤纪律。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能够接受遵守学校的考勤纪律的同步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与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小学生学校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寻找出适合于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出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通过家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开展同步教育,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梓新.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法[J].家庭生活指南,2019(10):168.
[2]秦加文.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途径[J].读写算,2020(14):163.
[3]李婉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原则与路径浅析[J].新课程研究,2021(11):105-106.
[4]林叶.探究家庭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吉林教育,2021(18):39-40.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就可成为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农村小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依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学习水平,采用适合于小学生的教育策略,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逐渐达成行为习惯共识
在农村小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学校与教师应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视角,通过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逐渐形成行为习惯共识。学校在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必须注重品德教育,并通过应用集体学习活动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学校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到养老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老人们“讲故事”;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共卫生清扫、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农业生产技术宣传资料,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爱心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贯彻落实好德育教育内容,并让学生有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让学生从自身道德发展的层面去看待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通过情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于事物与道理的认知,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的特点。因此,农村小学与教师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合理地学生开展教育教学,使学生对行为习惯具备正确的认识之后,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会出现不少的学习心理问题。为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与教师可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在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信箱”、“主题班会”等多样化的师生情感沟通交流渠道。让师生之间针对于各种学习与生活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沟通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习惯是正确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意识地规避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一来,就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快乐地成长。
三、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认知理解能力、分辨是非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依靠学校的单一化教育,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的。必须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开展教育,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在开展“家校共育”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必须增进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与家长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实际表现。并能够据此采用适合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同时,教师与家长应在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注重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家庭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充分体现出教育的衔接性。也即是学校与家庭应制定出相同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与在家中都能够接受相同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校之间就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同步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固化”,例如,家长可灌输给孩子遵守学校考勤纪律,督促孩子按时上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则应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考勤纪律。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能够接受遵守学校的考勤纪律的同步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与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小学生学校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寻找出适合于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出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通过家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开展同步教育,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梓新.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法[J].家庭生活指南,2019(10):168.
[2]秦加文.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途径[J].读写算,2020(14):163.
[3]李婉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原则与路径浅析[J].新课程研究,2021(11):105-106.
[4]林叶.探究家庭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吉林教育,2021(18):39-40.